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高中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高中德育论文题目有哪些

2024-03-20  本文已影响 434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第1篇:浅谈高中语文德育教育中的学生人格培养

  一、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文因道存,道以文显”,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教育的实质和宗旨始终是教人并非教术。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教师的作用时,把“传道”放在首位,其次才强调“授业、解惑”。

Shunde.Net

有人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这话与古人的教育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高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策略

  1.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本,把情感教育以单元的形式归类,重点突出,思路非常清晰。《雷雨》《哈姆莱特》等课文有个共同特点——都是悲剧。在教案里,我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都写到“从美学的高度鉴赏悲剧:陶冶高尚的情操”。欣赏悲剧是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们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的手段。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已经认识到悲剧的功能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和净化”。鲁迅先生则指出:“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引导学生鉴赏悲剧。要突出事物的价值被毁灭的过程,让学生在欣赏时反思价值被毁灭的原因,这有助于学生吸取教训,少在现实生活中犯同样的错误;引导学生产生怜悯和恐惧之心,这两种情感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亲手毁灭美好事物的价值,许多害人害己的事就可能因此避免。

  外国有句谚语叫“喜欢看悲剧的人不会犯罪”。《哈姆莱特》中的克劳狄斯为了篡夺王位,毒死国王老哈姆莱特,最终酿成大量无辜人物的死亡惨剧,学生在对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产生同情和悲痛之心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克劳狄斯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毁灭他人的价值,给他人带来不幸。这样的怜悯和恐惧心也会促使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在现实生活中毁灭美好事物的价值,看到坏人危害他人利益、毁灭他人价值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阻止价值被毁灭,我们的社会正气也将得以弘扬。

  2.作文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反之,审题有误,写出来的作文就离题。所谓德育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导向作用。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即人需要有责任心,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机会。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体验相互帮助,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形成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具有对他人负责的良好精神境界。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树立这样一种意识,集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形成一种主动参与的行为倾向。将语文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渗透,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要让学生体会马克思敏锐的思辨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性,从而学习马克思拥有的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三、结论

  语文教学本身就负有教学文与教做人的双重使命,而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培养了健康人格。

  第2篇:孔孟荀德育思想与高中语文德育教育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中德育严重滞后,作为儒家学说的研读者又身兼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笔者认为把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儒家篇目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即从孔孟荀的德育思想的理论发掘和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孔孟荀教育思想的理论归纳

  有关孔孟荀的德育思想,古往今来早有无数先哲进行了归纳和研究,更有无数古代教育家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此,笔者仅从现代高中德育的角度,对三人的理论进行有比较、有选择的继承和有目的、有条理的归纳,以期开拓创新,继往开来。

  孔孟荀三位教育家在教育理论上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同时,三人因各自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也提出了一些相异的观点,例如,在人性的问题上,孔子只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也”,而孟子鲜明地提出了“性善说”,荀子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性恶说”。人性论哲学基础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同中有异,相承相继。

  (一)孔子以“仁”为统帅的德育内容

  孔子希望把学生培养成谦谦君子,至于什么样的人是君子,《论语》中并没有正面作答,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君子应具备的德行提出了种种界定。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具备仁德,君子应“仁以为己任”,“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孔子经常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对比,来说明君子道德的高尚,激励人们做君子不做小人,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等。

  为了让学生成为君子,孔子制定了以“仁”为核心内容的德育体系。孔子“仁”的定义内涵广泛,最基本的是“爱人”,按今天的意思就是对他人的奉献精神,孔子以利他精神为核心的德育内容对教育今天的学生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义”和“礼”也是孔子德育的重要内容。孔子曾说:“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义”是君子的内在素质,君子要通过“礼”的规范去实行义才能达到“仁”,“仁”和“礼”都是仁德的重要方面。

  忠恕、孝道及恭、宽、信、敏、惠都是孔子德育的重要内容。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当作自己处事的一贯原则,他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另外“孝悌”是“仁德之本”,不爱自己父母兄弟的人是无法真正关心他人的,这一点也是中华传统美德。此外,“恭、宽、信、敏、惠”也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的具体要求,孔子曾说,“能行此五者,可以归仁矣。”

  (二)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德育内容

  孟子特别重视培育学生的高尚道德精神,形成“大丈夫式”的独立人格,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一切教育理念都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通过教育,特别是自我反省,找到本心就可以成为大丈夫。孟子在根源上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找到了哲学依据。

  怎样才能成为大丈夫呢?首先要“明人伦”,要知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孟子理想人格的第一要素。家国一体的基本理论构成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我们今天当然不再继承孟子的纲常理论,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论,“尊师重教”、“长幼有礼”、朋友之间的诚信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要想成为大丈夫,必须具备英勇的献身精神,要重义轻利,孟子明确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他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这种生死观是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力量源泉。

  孟子还提出了自我修养的“养气”说,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就可以理解为充满道义的人间正气。这正气就是道与义的结合而成的人间正气,这种正气是性善的体现,不是随意可以得到的,而是靠人长期的自我修养不断积聚大义才能培育出来的。孟子这种“养气”就是说教育人光明正大地做人,充满正气地做事,这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气节的培养、正义之心的培育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的“隆礼重法”的德育内容

  荀子教育的目标是“卿相士大夫”的预备队,这实际上是孔孟荀三人共同的一点。所谓“学而优则仕”,荀子特别的地方是培育既坚持礼法又实行礼法,还能自觉将礼和法结合起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官员预备队。荀子的“礼”和孔子的“礼”是有区别的,孔子的“礼”是没落奴隶制度的行为规范,荀子的“礼”则属于新兴封建制度下的行为规范。显然,荀子的“礼”要求重新划分社会的等级制度,表达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另外,荀子的“礼”从“礼”的起源到“礼”的作用都有系统的理论,揭示了“礼”的社会功能。他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他指出“礼”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规范。另外,荀子重法,他认为“法者,制之端也”,他认为“礼”和“法”是互为补充的。

  荀子“隆礼重法”的教育内容是从“人性恶”的角度入手的。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人性是恶的,善是后天教育和修养的结果。所以荀子特别重视人的后天教育和自我修养。

  另外,荀子“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对现代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也就是说人生吉凶的关键在于人能不能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这种看法主张破除天命,重视人为,可教育学生靠自己的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发奋图强开创自己的人生。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应用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关孔孟荀三子的文章在每个不同的版本中都占有很大的分量。以人教版为例,这些篇目主要分布在第一、第五两册书的六单元,约占古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具体篇目如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惠王》、《短文两篇》。现代文中也有一些专门叙述传统文化的篇章,最典型的是第五册第一单元第四课黄仁宇的《孔孟》,此外其他文章中的引用孔孟荀的名言还有很多。这些文章和引文组成了一个德育网,利用好的话将对学生的心灵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以下从荀子的《劝学》一文的教学实践来看看儒家传统德育的魅力所在。

  前文已述,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所以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在本文中,荀子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的部分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重要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一)每日三省

  第一段先从后天人的力量和作用上,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进步,论证“学不可以已”。其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大可用于德育教育讨论。在上课过程中笔者以曾子的每日三省——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例让大家展开讨论,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诚信等品质的重要性,课后笔者和同学们约法三章,制订了我们自己的三省内容——“是否做了浪费时间和财务的事情,是否做了失信于同学朋友的事情,是否做了失敬于老师家长的事情”。每天语文课前笔者都会留出时间让大家沉默2分钟三省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很多同学养成了良好的自省习惯,全班的道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善假于物

  第二段说明君子的智慧、禀赋并非不同于一般人,而是他们能选择正确的途径,借助学习来提高自己,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当今社会很多同学将自己的成功与否归结于家庭背景、社会机遇等外在的条件,笔者结合文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让同学们讨论“成功”的必要条件到底是什么,完全依靠外力的富二代、官二代是否有人生的成就感等问题,通过辩论和激励,同学们认识到“君子善假于物,不等于君子依赖于物”的道理,进一步明确了自力更生、靠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换取成功的坚定信念。

  (三)锲而不舍

  第三段又从学习态度上,说明只要善于积累,持之以恒,就必有成就,进一步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由于受到当今社会风气的影响,浮躁是高中学生的普遍问题,很多同学不能持之以恒,贪玩成性。笔者结合《劝学》的学习让大家进行为期一周的背诵比赛,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体会“锲而不舍”的坚毅精神,立志做坚强的圣斗士,不做心浮气躁的“蛇鳝”、“螃蟹”。

  通过对孔、孟、荀三子德育理论的梳理和高中德育现状的分析,我们很容易看到把儒家德育精华应用到高中德育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但要真正把广大教育者对儒家经典的重视程度提高上去,把高中德育的改革进行下去,还需要整个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有信心、有责任、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调查报告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