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分析,民俗社会功能的发展与演变趋势

2024-03-20  本文已影响 182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要:民俗学的研究视角经历着一个由“向后看”到“关注当下”的转变,而民俗的概念也逐渐由“传统落后的”转向“生活世界”。

www.peixunjia.com

民俗学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农村,也包括城市,且城市生活日益成为主流。民俗学研究不再是对民俗资料的研究,而是通过民俗实践去感受和理解人的生存状态、理解社会的一种方法论。民俗学的担当就是利用自己关注传统、立足现在的优势,去理解人们的生存变化及状态,且在尊重地方人生活的基础上为明天的美好生活进行有意识的实践。

  关键词:民俗学;感受生活;现代担当

  一、由传统落后的民俗到现代生活世界

  民俗学的研究一直被认为具有一种“向后看”的视角。作为一个被建构的概念“民”经常被界定为传统农村的农民或手工艺人等那些保持着传统,“本真”地生活着的人们,而民俗学研究多是将民俗记述为文本资料,然后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研究,这样就很容易将人们在民俗实践中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感受忽略。[1]但是在今天,“向后看”视角逐渐为“向当下看”所取代。面对迅速变化的现代生活,“民”的含义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它对应的不再是那种封闭的、传统的农民或手工艺人,而是指向社会的大多数人,他们不仅生活在农村也生活在城市,民俗意味着不同阶级和群体“文化的”生活的某种方式,意味着生活世界。

  “民”作为一个被建构的、不断变化的概念已经逐渐被学术界所接受。很多学者在论文中都曾论证过,例如高丙中[2]、董晓萍[3]、户晓辉[4]、吕薇[5]等。由于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不同国家对“民”的建构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最初他们对民俗界定的“向后向下”、传统落后的视角是一致的。而如今随着迅速变化的现代生活,“民”的概念已经逐渐转向立足于当下,民俗也转变成了一种生活世界。

  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历这样的过程:“民”的性质概念从二分法中的被统治阶级、劳动人民到“三分法”中作为社会中下层的市民被纳入到“民”之中。“民”的外延扩大了,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也扩大了,之前被排除在外的城市文明基本受眾,以及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传统民俗的变迁都被纳入到了研究范围内,[6]民俗的概念也就转换成了高丙中所说的“生活世界”,即民俗学应该确立关注生活文化模式性的研究和生活整体性的研究,所有的相关者都应被纳入进来,“别人是,我们也是”民俗之民。[7]

  而在西方,“民”的概念则经历了“殖民主义、欧洲发现和自然科学”三个时期,从野蛮人、原始人、未受过学校教育没有文化的农民,到使用信息工具如网络人的过程,[8]“民”的范围扩展到全部人,而民俗则意味着日常文化,既生活世界,而不再仅仅是指传统。生活世界便是一个社会空间,传统和现代性在那里融为一体,在这个空间里不同群体、不同阶级的生活方式相互碰撞混合,而又彼此划分。人们通过对待服饰与食物、音乐和文学、休闲和社会聚会以及友谊和爱情等生活方式的不同来区分我们和他们,进而形成我们的文化习惯和社会地位。[9]因此,对民俗的研究,不仅要考察文化,还必须要关注社会性。

  二、感受现代生活的民俗学

  (一)用民俗感受现代生活

  刘铁梁曾指出,民俗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将民俗记述为文本资料,然后依据这些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往往学者所研究的已经不是原本在生活中的民俗,而是在文本资料中被改变的民俗。[10]因此说,民俗,不只是研究对象的集合性概念,还应该是指明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就是通过民俗来观察一定地域或群体人的生活,通过对细腻的民族志研究来理解和感受人们的生活,其核心在于理解生活在其中的人。民俗学其实就是通过日常生活对人的关注,来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关注。那么现代生活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二)乡村与城市的变迁

  卡舒巴认为,“传统的村落及其文化具有一致性和紧密性的特征,”[11]就中国之言,确实如此。因为在中国的传统农村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村落内部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因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团体,每个人的观念不会差别很大,每个人的全部生活基本上都是在村庄内进行,是一个紧密的单位。然而情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就笔者所知,在华北地区很多农村的中青年,经常会外出打工,在这些村子里的,农民工的去向形成了一个集群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村子的农民工去某个城市的人多、或者这里的收益高,其他的人也会跟着多数人去这个城市打工,而这样形成集群之后,后来的人很多都会想当然地去这个城市,在这里他们就相互关照,甚至形成一个排外的集体。如果影响足够大的话,会造成整个县、市甚至省的农民积聚到一个城市去,就比如说上海的安徽人。那么在揭示农村的一致性和紧密性时我们必须对现实的改变进行深入的观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农村社会及其变迁的过程。

  受工业化及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社区中所有的观念几乎都在发生变化,例如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对死者的敬畏以及对祖先崇拜的观念是最基本和最强的,而在前人去世之后,为其举办一场隆重的丧礼是一种大孝的直接体现,以示对死者的孝顺与怀念。但是现在农村大量出现专业丧葬队,虽然都是办一场隆重的丧礼以示对先人的孝敬,但是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我们看出商业化对农村的影响,人们的心态甚至价值观、人生观都在发生变化。而“城市的原则是多样性和差异性,因为所有的城市都是在人群、物品和观点流动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12]在城市里一切都是变化和流动的,不同层次的人群也是相互融合、相互交错的。通过旅游和移民、书籍和电影、广告和商品,音乐和互联网,我们总是把新鲜的、不同的、陌生的东西整合进我们的生活。

  在城市里,我们不了解我们所住的小区都是什么人,甚至我们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来自哪里、是什么人、在做什么工作等。在工作中,我们的同事很多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虽然我们共享着同样的城市文化、职业文化、阶层文化,但是我们之间仍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加之现代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以至于我们很难真正成为知心的朋友。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在发达的城市里,但是我们还经常感到内心孤独与空虚的原因。因此,网络便成为打发时间的方式,游戏、购物、交友、聊天等,以至于手机就成了现代都市人的一种依赖,没有了手机就感觉自己的世界好像是缺少了什么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城市生活是被网络所整合起来的,网络成了城市生活的重要特征。

  另外,在今天的城市里,我们也受到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人会自然而然走进必胜客、麦当劳、肯德基这类快餐店,并以这些地方所提供的食物和饮料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很多欧美人则将这类食物视为不健康的垃圾食品。在美国,你或许会因为走到一家中餐馆的时候接到一个“幸运饼”而感到吃惊,但当地人或许会因为你的诧异反问你“这难道不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么?”可谁又知道这却是美国人自己创造出的中国民俗。在城市生活里,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被这些新的、陌生的东西所所改变,所创造。

  卡舒巴在论文中也提道,不仅城市的生活在发生变化,城市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它以欧洲的城市为例。但是和欧洲不同的是,中国所经历的则是一个过渡阶段,它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城市文化,而是处于一个巨大的变化之中,人的生存状态也处于一个相对困难和不稳定的时期,例如高房价、就医难、上学难等涉及民生的大问题,而这些民众的生存状态,都是现代社会的生活世界,都是民俗学应该去感受的。而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民俗学的视角又是独特的,我们不是去提出对策,也不是去关注社会结构,更不是要考察整个社会的变迁,我们关注的是其中人具体的生存状态、生活感受以及具体的生活变迁。而如何关注人的状态,刘铁梁认为“结合个人生活史的书写,能在最大程度上把人的感受表达出来,也就是感受的民俗志。[13]

  三、民俗学的现代担当

  那么民俗从文献资料转换为生活世界之后,民俗学便不再是对文献资料的研究,而成為一种利用生活世界中的民俗去感受民众生活的学问。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城市生活逐渐占据生活的主流,农村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而逐渐城市化,因此民俗学的研究不再只是关注传统农村,而越来越关注城市生活。乡村以一致性和紧密性为特点,但是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只有对民众的具体生活进行详细的观察,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文化。当城市生活成为现代生活的主流时,民俗学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特点的城市生活。城市是移民很流动性的结果,他们在文化和社会上体现异质性的原则,一切新事物都对城市生活的塑造发挥着影响,同时城市自身也以自己的规律在时代中发生着变化。民俗或者说生活世界是一个不断被建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民俗学关注的也是人的变化过程。

  那么,“向后看”一直是民俗学的传统,“先前看”则是民俗学应有的学术态度,立足于现在,以过去、传统为参照,来感受、理解人的生存变化过程,并为人们以后的生活发展做出指导。民俗学的担当便是在了解传统、理解现在的基础上铸造连接昨天和明天的文化桥梁,为明天的美好生活进行有意识的实践。

  作者:徐晓霞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大学生礼仪与职场魅力提升选修课,大学生礼仪修养与职场魅力答案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