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幼儿园小班语言教育的几点尝试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宽松的谈话氛围,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作为一名小班教师,更应利用一切积极的因素和机会,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努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开展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活动
如:在教儿歌《春天来了》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是出示春天的景色图,然后有意识地启发幼儿进行观察。“小朋友们,在这幅图中,谁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幼儿观察图片后,踊跃地说:“小鸟、小草、小溪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我又问:“小鸟怎么叫?我们来学鸟叫好不好?” “小草好看吗?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说说看。”“谁来夸一夸小溪?”幼儿议论了一会儿,说:“小鸟在唧唧喳喳地叫。”“绿绿的小草,嫩嫩的小草,美丽的小草。”“小溪亮晶晶的,真漂亮!清澈的小溪我爱你!”……从而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
另外,在教幼儿讲故事时,为了避免枯燥,我让他们分角色来表演故事。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参与到角色表演中来。在表演中,他们不仅学到了角色的分配、声音的变化以及站立的仪态等,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我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每一个积极因素,鼓励幼儿亲自去看、亲自去听,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
如:带幼儿到户外活动时,可请幼儿说出玩具的名称及自己最喜欢玩的玩具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一个幼儿说:“我喜欢玩滑梯,从滑梯上滑下来时像在天上飞!”一个幼儿说:“我喜欢蹦蹦床,想跟小朋友比一比谁蹦得高!”这样,幼儿的大脑思维十分活跃,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大家讲述他们自己心爱的玩具以及创新的玩法。
又如:间点吃香蕉时,我先不让幼儿剥皮, 而是让他们拿在手上观察。这时,我进行提问:“香蕉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呀? 把它横着放像什么?竖着放呢?”幼儿纷纷回答:“香蕉穿黄颜色的衣服; 横着放像月牙、像小船、像妈妈的眉毛,竖着放像电话 。”借机我再一次引导幼儿说:“香蕉像电话, 那我们来给爸爸、妈妈打香蕉电话好不好?”听了我的话,幼儿们非常兴奋,纷纷拿起香蕉打电话:“是妈妈吗?你早点来接我好吗?” “妈妈,我想吃苹果,你给我买苹果吃吧!” “奶奶,我想死你了。”……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玩具自始至终陪伴着他们,它既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又是最好、最自然的教科书。
如:前些天我们开展了主题为“交通工具”的活动。于是我让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带到幼儿园来。我把他们带来的“交通工具”放在一起,让他们各自介绍一下自己的“交通工具”。
nokibar.com
这时候,他们非常开心,都围上来不由自主地争着第一个说。在其中,我很惊奇地发现平时很少发言的一个幼儿举手了,在得到我的允许后,他有声有色地介绍自己的小汽车:“我的小汽车可厉害呢!可以开到爷爷家去,也可以开到国贸商场去。我的汽车有四个轮子,能坐四个人。后备箱可以装东西。前面有灯,开车的时候一闪一闪的。”在说的同时他还做着开汽车的动作。小朋友们边听边看,都十分兴奋。纷纷拿起自己带来的轮船、飞机、火车……在教室里开来开去。教室瞬间变成了“交通工具”的天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总结,为给幼儿打好良好的语言基础而努力。
作者:朴莲花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 2009年11期
第2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的有关科学的三点指导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存在的忽视幼儿探究兴趣、缺乏幼儿主动探究、脱离幼儿实际生活三个与之相契合的问题,使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它以发生在幼儿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活动的对象,让幼儿体验在探究中发现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创新及科学探究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长久以来,科学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影响力往往小于数学、语言、艺术这些强势课程。
早在1999年国家就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科学教育活动提出了三点指导要求。但目前幼儿园在这三点指导要求方面均存在问题。
一、忽视幼儿探究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的第一点指导要求就是: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兴趣是幼儿科学探究的源泉与动力,只有幼儿有兴趣才会有探究的欲望,才会更容易、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但目前科学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往往是按幼儿园指定的教材来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而不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所以比较死板。往往教师所选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但是所投入的材料却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也会使科学教育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比如,教幼儿认识糖果一课,大家都知道幼儿对糖果有着成人所不能想象的挚爱,这个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但是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却仅仅给每个幼儿发了两个糖果,让幼儿看看、摸摸、尝尝,投入的活动材料过少、不够丰富,导致幼儿把糖吃完后就没有了探究兴趣。还有很大一部分老师在选择科学教学活动的内容时,往往忽视幼儿的探究兴趣,而以自己的兴趣为主体,也使幼儿丧失探究的兴趣。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活动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但目前幼儿的兴趣往往被忽视。
二、缺乏幼儿主动探索
《纲要》中提出的第二点指导要求是: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科学活动探索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但是目前在幼儿园中存在很多教师包办的现象。同一个幼儿科学的活动内容,由两种风格的老师在平行班级开展活动。一位是在幼儿园干了20年的老教师(A),喜欢掌控整个课堂,幼儿在课堂中很少有机会主动探索,她的教学模式是演示—模仿。一位是刚入职五年的年轻老师(B),在教学中有很大的灵活性,经常把课堂交给儿童,让幼儿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后自己积极地动手操作。同样是一节有关沉浮的科学教学活动,A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直接指导幼儿把所提供的材料放在准备好的水里看看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给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而是直接把方法教给幼儿,幼儿在机械的操作完哪些是沉下去的哪些是浮上来的后,就觉得自己完成了学习任务;而B老师出示完教具后就让幼儿自己讨论怎么知道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在老师提供的材料中探索,发现放到水里可以知道哪些物体是沉,哪些物体是浮,在完成这个探索后自己就开动脑筋提出怎样可以让这些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课程就这样不断地生成下去。由此可以看出,是否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会有所不同。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但目前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缺乏幼儿的主动探索,存在教师包办的现象,不利于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
三、脱离幼儿实际生活
《纲要》中提出的第三点指导要求是: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只有选择的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幼儿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探索的愿望。任何事物脱离了实际生活都没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影子”一课的科学活动,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幼儿兴趣高涨,探索欲望强烈。而当教师组织有关“行星”的科学活动时,幼儿的兴趣明显不高。首先,虽然认识行星是一种科学的天文现象,但对于幼儿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并且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其次,虽然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抬头就可以看到天空中的星星,但看到星星和认识行星是两回事,特别是给九大行星排序,完全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幼儿的积极性不高、探索欲望低。
总之,忽视幼儿的探究兴趣、缺乏幼儿的主动探索、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都是普遍存在于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问题。《纲要》已颁布十几年,但幼儿园科学活动中仍存在明文中强调过的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反思。
作者:吴明宇 侯越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6年7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