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课程论文集锦9篇,课程作业论文

2024-06-05  本文已影响 370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课程作业论文 篇一

关键词:交通工程;教学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82-02

一、引言

交通工程设施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安全、管理、服务、收费、监控、停车、景观以及照明等众多方面,对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运输安全、改善服务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是交通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目前,国内各高校不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倍受青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式、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讨论与指导相结合)、因材施教等。

然而,笔者发现,上述教学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收效甚微。如今学生学得知识很宽泛,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经常处于上课疲劳、倦怠状态,“左耳进右耳出”,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独立思考能力差等。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将“科技论文写作”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融入本科教学中,提出此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和原则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缓解上述现象。

二、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关系的结合度,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教学尤为重要。而现有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学”的主体作用。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均有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其评估的重点主要是教师授课水平、课件质量、师生互动情况及学生听课情况等,尽管体制中也包含了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但是这些主要取决于学生上课是否“专心”听讲、考试成绩是否“合格”层面,而学生对专业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真的提高难以判定。

(二)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尽如人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纵观各高校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课程设计、各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尽管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因其通常会放在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进行,而这个阶段通常是学生最繁忙、压力最大的阶段,考研、找工作、实习等事情接踵而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学生“无暇顾及”、“敷衍了事”、作业抄袭等现象,而某些代课教师因“充分理解学生难处”和“放学生一马”的“宽容”态度或多或少加剧了上述现象,这不仅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侥幸心里,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造成了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科技论文写作”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笔者提出了将“科技论文写作”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结合课程内容,拓展知识,提出相关工程或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二,给出题目,明确要求:给出相应的科技论文写作主题,要求学生查阅、研读资料,严格按照标准论文格式和写作规范完成作业;第三,不合要求,推倒重来:对作业中存在的大小问题要求学生一次次的修改完善,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第四,制作PPT,师生换位:要求学生将最终完成的科技论成PPT,以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讲解,老师和学生均可在每小组讲解过程中进行提问或给出建议;第五,严慈相济,因材施教:对各小组及组员的表现和收获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四、教学实践

笔者在本学院2010级交通工程专业的《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整个实践环节和应该注意的细节如下:

(一)摸清基础,循序渐进

在讲述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时,引出课本中未涉及到的低噪声路面技术相关知识,并给出了本课程第一次科技论文写作作业――低噪声路面技术。这次作业要求较低,除了培养学生主动广泛地阅读专业文献、拓宽知识层面外,更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关于文献检索、论文写作、Word应用和PPT制作等基本功。为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分配由各小组自行安排。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讲述完道路交通标线分类、功能、材料组成和施工工艺后,引出教材中未涉及到的标线清除技术的提问――为什么要清除旧标线?如何清除?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提问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问题要循序渐进,不能太难、太抽象,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能让学生觉得问题太难而放弃。

(二)要求明确,自主完成

第二次论文写作题目定为“标线的清除技术”。

wWw.ZuiWan.Net

此次写作对文献检索数量做出明确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写作内容自由发挥,创新性不做强制要求,可以整理、分析、总结文献,也可大胆设想,说明实现原理,但须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凝练;论文排版要求按照标准论文格式完成,促使学生熟练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于论文写作和排版中遇到的问题,组员之间共同探索学习,也可向老师咨询。

第二环节要注意的问题是防止抄袭,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警告学生抄袭的后果,强迫学生不敢抄袭;其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主动、出色地完成任务,通过点名表扬和加分等方式鼓励学生。

(三)不厌其烦,多次修改

对于论文写作,笔者要求学生对其完成的作业做了三次大的修改。第一次提交上来的论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摘要内容不符合摘要写作要求,写成引言,且不完整;论文格式均不正确,有三组同学的论文没有摘要,论文大标题、小标题以及正文文字字号、段落行间距不符合要求;图、表不符合要求;参考文献数量不够且格式不对。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均在论文审阅时给予一一指出,并反馈给学生要求进行修改,并规定按照太原科技大学学报论文格式进行修改。

这一环节一定要坚持“认真批改论文”及“论文写作不合要求,推到重来”的原则。

首先,为什么要认真批改“作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340名在校的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部分大学生对待作业敷衍了事的原因,有51.7%的人认为“老师无暇认真批改作业,没能及时对作业进行反馈,加剧了学生应付和抵制作业的情况”,26.8%的人认为很多大学生不认真做作业,是因为各类作业太多,有抵触心理,还有部分人认为是“高教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原因。由此可见,老师对待作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些“重要的必须做的作业”,代课教师应该认真审批并予以反馈。

其次,之所以要坚持“论文写作不合要求,推到重来”的原则原因有三:(1)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格式,熟练使用Word进行论文排版,为日后发表科技论文和完成毕业论文及工作打基础;(2)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能利用学校的资源(如网络、图书馆、老师等)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3)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其精益求精的作风。细节决定成败,万事从小事做起,从细小处着手,做到精益求精,不折不扣。而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与指正。

(四)注重表达,师生换位

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科技论文制作成10页左右的PPT,每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老师和学生均可提问。在这次实践当中,有两组学生做的PPT比较简单,其小组代表在讲解时因有些心慌、紧张,导致语无伦次、逻辑不清,但是另外两组做的PPT背景丰富,内容完整,而且还应用了一些简单的动画和视频,最主要的是学生代表的讲解出乎老师意料,逻辑清晰、绘声绘色,板书与PPT并用。

这一环节主要目标有两个:(1)锻炼学生制作PPT的能力;(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如今的实际工作中,PPT是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如何对自己制作的PPT进行讲解说明,更能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口才往往比文采运用更直接,因此,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使之成为善于交际、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五)适时表扬,宽严相济

各小组作品展示结束,要适时点评。这一环节,一定要坚持以鼓励为主,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一定要予以表扬,表现欠佳的同学,找出长处予以勉励。

坚持鼓励的原则是因为,在上一环节中,笔者对于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某些学生产生自卑感,不敢或不愿站出来承担责任,或者造成学生抵触、逆反心理,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在这一环节,要坚持以鼓励为主,适当放松标准尺度,尽量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

五、结束语

在充分发挥老师引导、监督作用的前提下,重视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提出将“科技论文写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的综合教学方法,并指出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和坚持的细节和原则问题。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读、写、用、说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严谨的专业素养,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论文范文 篇二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汇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之下,我国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有着较高的定位和严格的评审要求。因此,能够满足我国精品课程建设指标要求并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各级精品课程及其相关资源,需要引起英语文学课程授课教师的重视。与传统教学成果不同,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充分融合了网络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文字与影像以多元化的手段向学生呈现课程内容。在高校英语文学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极强的示范性当前在我国高校中,与英语文学课程教材相匹配的教学光盘、电子教案和课件不多,有些教材甚至没有教学参考书,因此各校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进度通常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材自行拟定。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该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受教师个人主观喜好的影响,课程进度和学时安排上随意性较强,实际授课与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缺乏具体的参考和标准,这不仅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使对其进行教学评估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相比之下,每一项外国文学精品课程都是经过相关专家、学者严格评审后脱颖而出的,虽然各具特色,但总体上都具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安排合理、教态良好、发音准确、考评科学、可操作性强等方面的优点,因此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各校英语文学教师可以借鉴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广泛吸取各家所长,并根据自身所授课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定较为合理的课程计划和考评标准。

(二)与英语文学课程的互补性英语文学涉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学流派的作家和作品,因此任课教师很难在教学中对全部内容进行详细讲授。同时,由于每学期固定课时的限制,英语文学课程也无法涵盖文学史上所有的作家和作品。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会以教材为基础,根据个人研究方向或喜好,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精讲,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广泛性。另外,如果学生对作品文体、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喜好与任课教师存在差异,则课程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必然会有损课堂教学效果。相对而言,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它内容多、范围广,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可以从客观上弥补当前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在上述两个方面上的缺憾。

(三)较强的针对性庄智象等(2007:22)认为有效整合并利用多媒体资源是成功实现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关键。现实的状况是,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虽然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到丰富的外国文学材料,但是这些信息过于分散、体系过于庞杂,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甄别、分类非常耗时耗力。相对而言,外国文学精品课程的针对性较强,能够从具体的学科领域出发,科学地架构相关知识条目;与课程相关的各类材料都经过高校教师团队的认真编辑、处理,知识要点及重点相对清晰,便于师生浏览学习。任课教师借鉴共享课件的结构和部分观点,可以缩短备课阶段资料搜集的时间,集中精力去讲授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做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

(四)利用精品课程的时空优势借助网络系统平台,外国文学精品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蔡基刚和武世兴(2003:5)认为,“网络系统一般是在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理论、总结了最优秀的教学经验基础之上开发的,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最好的外语资源,接受最好的外语专家指导,享受到名牌大学的精品课程”。对外国文学精品课程系统的充分利用可真正实现资源的跨校共享,这不仅能够克服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不利因素,也有助于我国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外国文学精品课程与英语文学教学的互惠作用

如上所述,作为一种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我国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具备了独特优势,对它的有效利用可促进英语文学课程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将这类优秀资源引入英语文学教学的优势进一步体现在它与英语文学教学的互惠作用上,具体来讲,这种互惠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促进教师发展孔令翠等(2010:52)认为精品课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队伍建设。这里所说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指某项精品课程主讲团队的建设,还包括众多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了该课程体系、内容、资源的所有英语文学教师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的示范性能够带动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借鉴外国文学精品课程,每位教师都可以便捷地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模式,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在借鉴他人和进一步开展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在指导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针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陈坚林和谷志忠(2008:6)认为计算机网络应与英语课程整合起来,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常化”。这样的主张同样适用于英语文学的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外国文学的授课还可以采取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这也符合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对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另外,精品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海量的相关信息,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力的补充,也是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素材。借助多媒体系统,任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在修读英语文学课程之前尝试自学,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持续关注相关信息,形成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一模式的转换也有助于缓解部分学生对厚重文本的恐惧心理,方便他们在文学领域里自主探索。

(三)加速精品课程的优化精品课程资源能够促进英语文学教学,但是两者之间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英语文学的教学实践可以反馈有效信息,优化现有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体系。虽然精品课程资源具备多方面优势,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已经达到了最完美的状态。孟臻(2006:15)曾呼吁多媒体外语教学建设应杜绝“形象工程”的虚荣,要求精品课程接受长期监管,不断进行优化。如果各高校英语文学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资源,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就该资源的信度、效度、广度和深度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督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维护,还能进一步促进精品课程在内容上的充实和结构体系上的完善。

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挑战

尽管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能够对英语文学教学起到较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但是国内学术界目前对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资源应用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论文和专著很少,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教育者不能只看到它的优势特征,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所需要应对的挑战。首先,多媒体内容对传统文本阅读形式的挑战。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推广,不少教师把精品课程资源中的电影片段赏析引入了英语文学的课程教学,甚至长时间播放,让电影成为文学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严重歪曲了英语文学课程的性质。杜瑞清(2004:9)认为要理解文学作品,就得阅读文学作品,既阅读原文,也阅读一定的评论文章。该课程性质决定了英语文学教育的重心在文本,而网络和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工具。李嘉娜(2008:64)也指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化教学都只能是辅助手段,不能与文本作根本切换。因此,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资源应该对学生文学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归根到底,外国文学是一门以阅读为基础的课程,在其教学中不能用多媒体教学取代文本阅读的中心地位。其次,我国外国文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还不完善、仍需进一步优化。虽然我国高校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资源已初具规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资源的品质和效用还有待评估。一些学者已经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各类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馈意见。例如,针对我国的英语语言类精品课程,宗云(2010:67-68)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它们在“互动模块、学习评价、学习辅助、交互性和资源更新”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针对这类问题,陈华沙(2003:36)认为网站内容的定时更新与扩充和及时的信息反馈极为重要。虽然与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课程相比,英语文学经典相对比较固定,英语文学教学也相对关注经典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就可以不用更新资源。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评论也会涌现新的见解。这些内容需要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得到关注,而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这些发展动态,应随时更新,做到与时展同步。如果处理好这个问题,精品课程资源自然会吸引众多教师和学生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因此,如果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引入精品课程资源,任课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这些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并依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学术伦理问题值得关注。虽然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共享资源1,但是这不意味着任课教师可以不假思索地将共享课件下载使用。这种做法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引入精品课程资源,教师的学术道德意识也有待加强。以良好的学术伦理为保障,精品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推广才可以全面铺开。

结语

课程论文模板范文字 篇三

时间是你我都浪费不起的成本之一,在已过去的时间里可能没有太多的人认识你,但只要你在以后的时间里做够的努力,足够的用心,有一天你会获得所有人关注的目光!

1自我认识:

(一)

a. 兴趣爱好:喜欢运动、音乐、看一些励志书籍、交友、逛街等。

b. 优 点:学习和适应能力强,勤于思考,做事仔细、认真、塌实和负责,积极主动性强,时间观念强,自信心强,考虑问题深入而全面,待人友善。

c. 缺 点:交际能力一般,做事过于执着顽固,有点保守缺乏足够的冒险精神,办事略显急噪,有点惰性。

d. 生活教训:少一点抱怨,多做点实事。

e. 扬长避短:在大学三年中,要扬长避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长处与优势,积极加强与人的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使自己更加自信,克服因性格内向带来的交际能力的问题,同时努力学好各门学科专业知识。 (二) 在班级,我是学习委员;在私下,和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在同学眼里我是发言具有一定的信服力;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爱学习,态度认真的好学生;在班主任眼里,我是她的好帮手,对待她所交代的任务,能按时按质完成。

在系里,我是学习部的委员,也是总的团支书。

在学习部,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团支书这一职务,我更多的理解就是不

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完成系领导布置的工作。在课余时间多与同学们沟通,组织一些活动曾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在社会,我是众多兼职大学生众多中一员,促销方面的工作是现今大

学生都会参与的兼职之一。面对促销我拿我的真诚对待所有来的消费者,让他们体验到不一样的服务。同时总结领导组织、管理、分配工作的方法,

为我今后的工作做准备。

2 职业生涯规划条件设计:

a. 家庭环境分析:对于刚开始选择的这一专业,家里面人有点不能理解,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的一个发展前景,对于一对农村夫妇来说是不能体谅的,但是,我坚持了,通过我对电子商务的浅层的理解,说服了父母,现在他们对于我以后的就业更多是支持,他们说只要你活出自己的亮点,做出自己的风格,他们都会义无反顾的支持。

b. 学校环境分析:安徽建工技师学院是国家重点教育基地,对于机电系电

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是高级的电子商务高级师,正因为她是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她可以在课堂上贯穿所有电子商务的知识,从而能提高我们知识的衔接能力,以至于我们对电子商务更加的了解。不仅如此,学校为我们能更好的学习电子商务,让我们拥有自己的专业机房,为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操作能力,购买了有关实训的应用软件,使其操作更加的透明化,提高我理解的能力。

c. 电子商务专业环境分析:因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校也

课程作业论文 篇四

关键词: 教师教育语文专业方向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课程实践教学

教师教育专业方向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课程,在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该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一向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原课程体系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而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却有随意化和被弱化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培养专业化的教师。在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当下,这个问题再次凸显,虽然大家都已形成这样的共识――进行课程的实践教学成为提高师范生教学素养的关键环节,但对具体的展开方式仍然认识模糊,本文以《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程实践教学为例,展开探讨。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在本文的理论探讨框架内,教师教育语文方向专业课程是以原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语文教学论》或《语文教育学》等本科核心课程为基础的,但对原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其中主要突出了课程的针对性,强化了对中学语文课程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理论学习和认知,为此更名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同时,为了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中学语文教学的专业技能,将更加重视与课程同步运行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设置安排和实践内容的组织方面,目前都处在实践探讨阶段,本文拟结合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课程计划和创新构想,尝试建立比较系统完整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需要中文专业知识、教育理念的涵化与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去体验和认知,我们把专业实践类课程的逻辑框架设计为体验、参与、实施和研究四个累进上升的层次,在这一框架内,结合课程理论学习内容,设置相关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并以固定课程的形式展开。如何构建课程实践理念?如何组织课程实践内容?下文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加以探讨。

一、《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理念和目标

(一)实践教学理念

作为教师教育语文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回归实践,重视实践性知识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并非理论知识(学问知识)在实践中的直接应用,仅仅依靠学问知识并不能形成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从来就不是直线式地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整合与统一就成为创新所有理论实践类课程的关键之举。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中就有必要树立如下教学理念。[1]

1.实践性课程的知识基础应当突出实践性特征。有了理论知识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有实践能力。实践性知识是包括技术规则、经验、情境知识、判断力知识等在内的实践化了的学问知识,实践过程即是一个在实践化的学问知识背景下使技术规则和经验通过判断力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过程。这就要求实践性课程应当把与实践过程密切联系的实践性知识置于核心位置。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性课程环节并不是在理论性课程后面简单地加上一个实践环节,而是要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科知识的学理性和前瞻性,并围绕实践性知识统筹安排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构筑全新的实践性课程框架体系。“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回归实践,即职前教师和职后教师在具体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2]因此,作为专门培养师范生中学语文教学能力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就应当突出课程的实践性特征。

2.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施应当突出实践性教学。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施应是基于问题情境、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被认为是一般的、普遍的,是不会‘时过境迁’的。……而实践的内容总是具体的、特定的,并且是受环境影响的”。[3]因此,实践性教学要求教育者摆脱空洞说教的理论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实践智慧与创新能力,换言之,实践性教学应尽可能提高教学情境的真实性程度。为此,本课程应当充分利用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名师和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学专家等强大的人才资源,以及南京外国语学校等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基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为课程教学提供实践场所。课程任课老师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尝试探索使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

总之,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中,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整合与统一,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不可缺少的两翼。理论教学离开实践会趋向空洞,实践教学离开理论支撑会走向空泛。实践性课程环节不可能游离于理论课程内容而独自发挥作用,更不可能完全取论课程环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各自优势,把二者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设计及其教学实施中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理论课程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优势,又充分发挥实践课程在开阔学生视野、形成语文教育实践能力、教师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针对性和丰富性,紧密联系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关注中学语文教师的发展和成长需要,注重培养师范学生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程在学时设计上采取了“2+1”的形式,即课内理论性知识讲授与实践性知识体验操作的学时比例为2∶1。这一点也是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教育新课程系列的主要特征之一:以固定学时的方式强化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切实保证学生学有所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在内容和教学设计上也力求突出这一特征,使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整合与统一有课程制度的保障。

(二)实践教学目标

在课程内容上,《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综合吸取了语文教育学、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学、写作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以中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为主线构建了新的知识构架,旨在向师范生传授有关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学习上述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就必须调用各种相关手段来加强师范生对相关知识的实践体验,凸显《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性理论课程的特点。有必要解释和强调的是,在师范教育的传统观念里,实践性课程往往指那些以技能训练为任务的课程,如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而事实上,随着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认识不断拓展,我们认为,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仅是技能训练,而应理解为以发展人的实践智慧、形成人的实践能力为宗旨。因此,所有的理论课程都应当以服务实践、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建立在学科课程基础上的课程实践教学,就应当具有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内容,它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着眼于对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实践教学,既发展学生对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思维判断能力,又促进学生形成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宜的行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将《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培养具有语文教学实践智慧的行动者。《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性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就是为了培养在校师范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论知识,熟悉和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具备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不断积累语文教学实践的智慧。“教师对教育教学情境敏锐的观察与判断,对问题分析的清晰与透彻,对学生状态和心态的准确把握,对突发事件的恰当处理等教育智慧均来自于实践。”[4]因此,在实践中提高师范生的中学语文教学的行动能力和行动智慧,这既应当是课程教学的目标,又应当是课程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揭示了达成此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培养具有语文教学反思能力的教育实践者。由于具体条件所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教学现场,因此课程教学实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将在反思教学的逆向实践形式中展开,而反思是教育行动的前提和准备,“教师对自己所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从而使这些知识成为个人化的智慧。个人化的智慧,才可能影响作为个体人的学生”。[5]由此可见,教学反思能力是构成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影响力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应通过课案观摩、经验介绍、体验认知等环节,不断强化师范生反思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并在不断反思和模拟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自身的语文教学素养。

3.培养具有道德素养和专业精神的敬业者。道德素养是教师的重要素养,师德培养是教师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当前社会转型、人心浮躁,功利主义思想甚嚣尘上,整个社会道德水准有向下趋势的情况下,在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浪潮中,无论将师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何种高度都是不过分的,但问题在于,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可以有效实现教师教育中师德培养的目标,这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中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很显然,只通过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是远远不能达成这一目标的。职业道德(德性)需要在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个体实践活动中不断养成与提升。因此,《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力图通过实践性课程的环节把师德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来实现。在实践性课程环节中,师范生不仅能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而且会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充满成就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神圣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自豪感。

二、《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计划

如前所述,《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拟将对原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语文教学论》等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造和重组,[6]力求其理论教学内容更加切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后的课程的主要内容将由如下三个模块组成:(一)中学语文课程理论。包括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中学语文课程与学生的发展,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研究,等等。(二)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包括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语文知识教学,中学作文教学,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学语文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等等。(三)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实践主要根据相应的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在课程内容模块中穿插安排如下几个固定栏目:传经送宝(中学名师及语文教学专家学术报告)、走进现场(教学现场观摩及课案观摩点评)、我教我秀(模拟授课比赛及学习成果交流汇报展示)、动感地带(中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学习辅导与中学BBS论坛交流活动,等等)。

调整后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和与之相配合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如下表所示。

与此教学内容和计划相关,课程的评价方案也凸显注重实践的特点,建议理论考试内容和课程实践内容各占百分之五十。同时强调课程理论考试内容和课程实践内容的相关性,强调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课程实践作业档案的积累,特别是类似课堂教学观察,教学反思笔记、学校学情调查访谈、课案设计、微格教学录像、在线网络讨论、学生作文批改复印件等的收集和整理。通过这些课程实践作业,完整呈现学生中学语文教学专业能力成长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合理评价。

通过上述课程实践教学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计划,我们尝试构建了《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教育语文专业方向课程的实践教学目前仍处在实验探索阶段,我们将不断积累经验和认识,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尽可能缩短教师入职前的职业准备时间,为培养成熟、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服务。

参考文献:

①本部分内容参考了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杨跃博士主持编写的《中学生发展》课程标准。

②李孔珍。教师教育课程不容忽视的内容:实践性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7,(9):74.

③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④杨骞。教师专业发展五步曲[J].教育研究,2006,(4):80-84.

⑤李学农。教师入职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8.

精品课程论文范文 篇五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课程改革则成为永恒主题。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历史任务不同,课程改革的主题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理论上,无论课程改革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如何变化,职业院校只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常态运行机制,就能确保课程改革因地制宜地持续推进,不断产生改革的预期成效,不至于产生忽冷忽热、欲速不达、越搞越难的局面。但由于当前各校尚未建立起课程改革的运行机制,有些做法重在短期而非长效,更多的是依赖经费投入推进课程改革,因而常见课程改革盛装登场而举步维艰,兴师动众而成效不大。课程改革问题分析模式迁移难以立足外国职业教育已经产生一些公认的成功模式,如德国模式、美国模式、加拿大模式、新加坡模式等,引起国内职业教育界关注,甚至将其迁移到本地本校,依样画葫芦搞课程改革,却发现总是“水土不服”。

由此可见,课程改革无固定模式,一切因时、因地、因人而变。脱离现实环境和校本实际情况的生搬硬套,就不会产生预想的效果。只有精心耕耘自己的土壤,借鉴别国的经验,才能产出理想的成果。精品课程一枝独秀精品课程是在一般课程普遍提高基础之上的好中选优、精雕细琢。若全校各专业的普通课程教学尚未达到较高教学水准,就集中力量打造一两门精品课程,企图以点带面,促进其他的专业课程改革,实际等于放弃全部、攻其一部,结果是一枝独秀。只为追逐精品课程的光环,课程改革的战略定位就发生了偏差。增加投入不见功效表现是:不惜工本投入,不断刺激生长,多年磨难不见功效,一朝结题束之高阁。课程改革机制变成经费投入机制,结果经费投入了,成果未出来。事实证明,经费投入机制是课程改革的成功道路之一,但不是课程改革的源动力。

课程改革需要经费投入,改革成果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课程改革不能成为跟风行为,跟风往往只会导致简单地增加经费投入。要从动力机制的创建开始,课程改革成效方能显现。上紧下松没有联动表现是:上级主管部门紧锣密鼓,层层敦促,课程改革的行动方案、规划、措施、奖励办法纷纷出台,但基层常规教学却按部就班,课程改革无动于衷。课程改革成为脱离现实的宣传广告,上下之间没有联动,没有从思想意识上提高认识,没有在运行机制上采取根本措施,课程改革动员成为装点门面的宣传。潜水不深不知底细课程改革的关键不仅在于上级文件的执行力度,更在于理念、动力、人才、机制四项基本要素的合理运作。任何文件提出的都是课程改革工作的一般要求,各校务必深入联系本地、本单位实际,分析课程改革的基本元素,创建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才行。课程改革既要全员参与,积极行动,也要有专家深入基层,摸清底细,共同筹建常态的运作机制。如果照本宣科或浅尝辄止,课程改革将成为时尚摆设或海市蜃楼:表面飘渺有,实际全为空。超级秘书网

课程改革运行机制课程改革的运行机制是指课程改革的内在运动规律。任何规律都有基本特点,一是反映本质,二是循环运作,三是持续生效。若能够认识并体现上述三点,课程改革的规律就能被发现并掌握。课程改革就能转变成因势利导、顺水推舟、持续发展的常态工作。课程改革如能进入常态工作轨道,要做的事情就是与时俱进,及时更换时代主题。社会需要是课程改革源动力课程改革的本源就是教法的优化改进。教法因社会科技进步、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更新、教育组织机构健全等而与时俱进。当前职业岗位的需要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源动力。源动力具有不可抗拒性,它必定会渗透并深刻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具体过程。一所学校若不搞课程改革,则最终会被开展课程改革的学校取代。科研融入教学常规路径课程改革常态运行的内在机制在于将科研融入教学过程。一般写作论文认为教学是常规工作,科研是画龙点睛;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科研是附带工作;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先做好教学工作,有精力时做研究工作。这种认知是课程改革的障碍,将严重阻碍课程改革的推进,导致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前后脱节,久无成效。课程改革必须将科研与教学融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通过研究活动加以解决;研究的成果用于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如此,课程改革才能不断生效。课程改革运行机制见图1。课程改革是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的。人才培养进入教学过程,研究活动随之开始。科研融入教学的路径为: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在问题中选择主题,选定主题深入研制,这需要学校、系部、教师、学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王秋阳。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08-109.

[2]胡丽纯,伍聂。提高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101-10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医学生就业指导案例分析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