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美国银行业利率管制条例(Q条例)的执行使得存款的定期利率上限受到限制,当出现市场利率高于存款机构的支付存款利率时,大量的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出,流向更高收益的证券资产。所谓的金融脱媒,指的就是资金供求双方不通过金融中介部门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过程,直接由资金的供给方流向资金的需求方,降低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个融资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简单讲,就是资金不用经过商业银行而直接到融资者手中。
1 我国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与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运而生,同时自加入WTO后,外资银行也进驻我国市场,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竞争的巨大压力,只能向银行混合业经营方式发展,这样为金融脱媒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的财富不断积累,市场主体需要的是多元化方式来减少投资风险获取更多收益,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制度设计上的一些局限,导致储蓄倾向过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较低,分散风险的途径很少。同时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极度关注,相关的制度、政策的颁布使证券市场发展越来越完善,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交易工具得到大量运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CPI同比上涨2%,近三年CPI一直稳定在2%以上,通货膨胀率较高。广大居民已意识到把钱存在银行里并不能获取可观的利息收入,他们会选择将储蓄转移到股票、基金等金融市场获得更高的回报率;同时企业为了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资成本,也会避开银行贷款,转向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市场。
基于以上的情况,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是在我国金融分业管理经营模式下发展的,因此金融脱媒是必然的趋势。
2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商业银行传统资产业务的流失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多种业务取得了不断发展,但对传统资产业务有很大的依赖性,在存款方面上,因银行的利率远低于市场的利率水平,同时居民的理财观念增强,并且证券市场的日益完善,产品的不断丰富,投资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居民将剩余的财富转移到资本市场,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在贷款方面,直接融资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大量企业开始通过直接融资而避开商业银行获取资金,这些企业会直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手段筹得资金,而不再仅仅是依靠商业银行的贷款,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不断缩小。由此可见,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的传统资产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2 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负面影响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受到限制,事实上银行业的价格处于半垄断状态,传统的利息收入一直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商业银行呈现信贷高度集中和金融资产相对单一的格局。目前商业银行仍能享受这种垄断性的丰厚利润,但一方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逐步推进,银行利率也将会通过市场定价,那么相关利润将会下降;另一方面,相比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市场利率市场定价的优势,银行贷款的利率受管制的不足也将逐步显现,这些不仅会直接影响银行盈利能力,还会使金融脱媒现象进一步扩大。相对而言,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金融脱媒的负面影响比大型银行更为突出。首先是因为一般情况下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比较高,向优质客户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其次中小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规模经济特征不如大型银行显著。
2.3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复杂性日益提高
中小企业将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比重提高,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需解决问题之一。此外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靠短期资金支撑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也会凸显出来,两者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会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还有就是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3 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的对策
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一旦出现萎缩,银行利差收入减少,他们所依靠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将面临危机。因此商业银行面对金融脱媒这一必然趋势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3.1 转变经营观念及加快调整经营模式
金融脱媒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首先是经营观念的改变,在新的环境下积极转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商业银行应改变原来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为直接、间接融资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自身规模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发展相关的直接融资业务,并且继续强化在金融市场的中介作用。同时,加快调整经营模式,要解决好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这两个关键问题。银行的资产结构因金融脱媒改变,银行的贷款客户的比例大量减少,这必然要求商业银行转变经营增长的模式。商业银行应实施经营体制的创新,从以“部门银行”为主向“流程银行”转型,实现高效运营服务与有机管理风险的统一,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行政级别导向型向战略导向、业绩导向和技术导向型的转型。
3.2 转变信贷业务发展方式
商业银行在优化信贷的基础上,应明确信贷投放的经济主体。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凸显的情况下,大型企业已避开向银行的间接融资,以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获取资金,而中小微企业急需资金,目前政府为中小微企业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商业银行应对中小微企业重新定位。此外,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因此商业银行要抓住现有的机遇,适时推进中小微企业贷款、个人消费信贷及信用卡消费等业务,为转变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3.3 推进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需不断进行创新去适应这一必然的趋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敏感性,及时根据市场热点和自身业务特点,完善和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商业银行需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以较低成本获取较高收益,同时不会给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造成压力。第二,积极参与直接融资相关的业务进行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为客户提供跨市场、跨行业的个性化、功能化、附值化一揽子新型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所需。第三,以科技为导向实现银行服务和管理智能化,提升客户最佳体验度。主要是拓展网络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互联网及电商业务,以应对目前如余额宝等冲击。
3.4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在应对当前金融脱媒时,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首先是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贷款业务中,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商业银行可采取信用风险的回避、分散、转嫁及控制应对;其次是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关注国内外央行货币政策的动向、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化,采取避险措施,尽量减少因市场变动带来的损失;最后是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有效地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使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能够稳健地发展。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