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则 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建立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需遵循以下原则: 1. 重要性原则。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要以重点领域、重点部门为中心。在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还需结合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资金沉淀、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开展,审计组织应重点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审计。 2. 可行性原则。把可能与需要结合起来,注重可行性问题非常重要,因为经济效益审计的覆盖面和可操作程度在实际情况中都会受到限制。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须从经济效益审计的现实条件出发,使经济效益审计能够顺利实施。对于一些有用而目前审计又有困难的项目,则要通过长期的研究创造必要的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3. 建设性原则。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贯彻建设性原则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具有政策上的可操作性,并且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的产业政策;二是遵循谨慎性原则。 4. 实效性原则。审计机关的法定权限和审计手段是有限的,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和力量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能单纯追求数量,必须把当前热点项目的话题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 通过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集中运用一定的审计资源,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到“刀刃”上,以提高审计质量,求得实效。 四、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1. 传统财务审计已经落后,无法适应国家经济发展 传统财务审计在内容上不适应。传统财务审计的主要内容通常是集中在资产、负债、权益、损益等会计要素以及综合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结果的会计报表上。而现代国家审计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包括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信息等非物质资源,同时将更加重视政府部门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促使国家审计更多地对政府组织、项目的管理过程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检查与评价。 传统财务审计在目标上不适应。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适当性角度分析经济活动情况,已无法满足对经济管理活动多层次多方面情况分析的要求。要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需要国家审计部门必须提供综合的、全面的、有深度、有层次的审计信息。这就必须全面提高各个部门的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宏观经济运行质量, 2. 加强经济效益审计,适应财政结构变化。随着我国政府公共开支的增加,增大了政府的受托风险,政府只有经济地、有效地使用公共资金,取得优异的公共管理服务业绩,才会得民心,合民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针对公共项目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从而审查与评价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情况,促进政府部门正确决策,依法理财,有效履行职责,不断提高管理经济效益。 3. 加强经济效益审计,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越位;二是要求政府强化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要求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政府只有具备在开放条件下的高效管理能力,才可能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平稳的市场环境。 4. 加强经济效益审计,适应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只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投资项目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情况进行审查监督,适当地进行审计公告,才能便于公众了解与监督,更好地促进政府提高整体诚信水平和工作成效。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经济学界多年来从理论到实践一直在探讨的事情。积极探索效益审计,既是形势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我国审计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齐国生,绩效审计术语的概念及使用问题[ j].中国审计, 2001, (12). [2]陈思维、王令金、王晓震,《经济效益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 [3]管劲松等,《审计风险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郝晓雁等,《浅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其发展》.《审计》2003年第4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