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是经济创新发展以及发展结构调整的支柱行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科学准确的统计,便于相关部门实现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监测,从而能制定出针对性的发展政策,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监测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现有统计方法无法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准确而完善的统计,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监测工作,通过实例进行分析,为类似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统计监测工作开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监测
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则必须重视和加快发展高新产业,随着高新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高新技术逐渐成为了带动经济迅速增长的创新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变革,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问题,由此更应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和监测工作,为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以及相关的结构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工作现状
1、难以确定高新技术范围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企业,难以对高新技术的企业进行范围的界定,致使统计的指标来源具有多种渠道,高新区的统计与专业统计不同,其统计指标与多个部门系相关,属于多个部门的综合统计,尤其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并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执行标准,并且高新产业统计报表所涉及的指标体系来源于多个部分,难免存在指标重复甚至矛盾的地方,给基层统计人员的理解上造成障碍,致使其统计的数据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2、评价指标不全面
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统计当中,所涉及的指标提提包括技术创新、发展、环境、创业贡献、国际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和体系,仅仅包括经济发展指标,无法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完善的评价。
二、当前评价体系的不足
1、无法对部分指标的进行量化
当前所使用的高新技术的评价指标当中,部分指标优于地区差异,从而难以制定定量的评价指标。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网络化水平,部分地区软件水平高,部分地区硬件水平高,针对这种状况,究竟要使用怎样的指标进行评价,致使不同地区的评价差异较大,无法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2、部分指标范围太广
评价体系当中的部分指标含义范围太大,具体指标的含义并不具体,由此难以对这种类型的指标进行量化。例如地区的交通情况、人员的培训状况,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依旧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3、部分指标无法具体量化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软环境建设,如政策、管理、体制、风险投资等指标,是实际的统计过程中,无法进行具体的量化,仅仅只能根据被评价对象的陈述和说明进行评价,没有指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三、产品统计法
根据行业统计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结果,进一步采用
产品法划分重点领域的行业小类范围。将完全匹配的产品对应行业统计法结果的行业
小类归类到相应的重点领域中,最终得到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领域的行业小类产品分类目录,从而实现产品法的行业小类
统计目标。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监测模型
要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统计监测,可使用产品统计法对各种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区分,使用产品法对重点区域的行业类别进行划分,通过将完全匹配的产品所对应的行业统计法的结果归类到相关领域中去,从而实现了行业中小类别的统计和比较。
1、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特征及其指标
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特征及其统计指标如下图所示:
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评价模型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内容以及其指标,以技术性、创新性以及成长性等特征指标,构建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统计评价模型,实现对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各个类别进行综合分析,指标的数值越大,则越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应对指标值进行规范,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公式中,Xij表示第i个行业的第j项数值,Xmaxj和Xminj表示行业在第j个指标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j阙表示第j个指标的阙值。
上述公式中,di综合表示第i个行业的综合评分,dij表示第i个行业的第j个指标的得分,wj为第j 个指标的权重。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监测实例
为了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征,由此根据评价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指标数值的计算和分析,为制定各个领域的产业发展的政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选取技术、创新以及成长等三个特征进行了分析。
1、技术特征
R&D投入的强度范围为0.01~0.13,科技人员活动比率为0.22~0.67。说明科技人员活动比率超过了高新技术产业要求,而R&D 投入未完全达到高新技术指标。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利用投入强度没有达到高新技术的特征,而生物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的投入等同于阈值,公共安全以及电子信息技术通过计算超过阈值。
2、创新特征
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比例范围在0.40~0.65,超过阈值以上。电子信息技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产业的数值低于0.5,新材料、系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领域的创新性能较好。
3、成长特征
新产品的增加值比率在0.24~0.34范围内,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公共安全上达到阙值,而其他领域都处于阙值之下,由此可知,各个领域的成长性能有待提高,没有达到阙值的领域还应进行持续提升。根据指标的数值范围可了解到。较小规模的公共安全特征表现较为突出,而新材料的成长性还应持续提高,中等规模的节能环保R&D 投入仍需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性较强,但其成长性稍显不足。较大规模的高端装置设备的指标都在阙值之上,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生物产业的成长特征不足,新能源汽车的成长特征不明显且技术性能较弱。
参考文献:
[1] 阎文圣.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监测工作的研究[J]. 统计研究, 2003,(02) .
[2] 代天.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平台构想[J]. 时代金融, 2007,(12).
[3] 何苗.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监测——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数据 [J]. 企业研究, 2012,(06) .
[4] 朱瑞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 改革, 2010,(03) .
作者简介:史晓梅 女中级统计师
太原人 1983.1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