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供给出现严重问题,尤其是供需严重失衡和供给非效率问题急待解决。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依靠家庭和生产队等互助共济的民间组织实现养老保障广覆盖、低水平的供需的均衡,并发挥民间组织的有效性实现农村养老保障供给的高效率效率,对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供给问题提供了启示。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中国农村,尤其是广大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供给被动地出现严重问题,一是农村养老保障供需失衡,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二是政府供给的效率较低。而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养老保障基本实现了供需均衡和供给的高效率,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总结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养老保障供给的经验,对解决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前研究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文献较多,绝大多数研究多侧重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体系及缺陷的关注,如宋士云等[1,2]介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中提及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项目等,李迎生等[3,4]研究了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养老保障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缺位等缺陷。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的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较稳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内在较稳定的机制。农村养老保障基本实现低水平的供需均衡,并且供给效率较高。总结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养老保障如何实现供需均衡和供给高效,为我国解决当前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提供合理的参考。
二、总体情况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基本需求是在集体经济条件下、依照社会主义理念和在家庭与集体组织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中形成的,包括老年人养老所需要的基本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等基本的养老需求。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还是精神慰藉的供给模式,比较稳定占主导的是人民公社时期以家庭和生产队供给为主的模式,政府只是在遇到大灾时提供少部分的救济,再加上一些政策支持和鼓励。
首先,家庭和生产队的供给覆盖了农村全部人群,并提供和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基本的养老保障供给;其次,极少数鳏寡孤独废疾者也是由生产队、人民公社来承担救助;最后,如果遇到大面积受灾和急难,则由国家政府救济。形成了广覆盖、标准较低、灵活稳定的养老保障供给体系[5]。
三、主要供给主体
从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农村基本确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为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养老保障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家庭、人民公社下的生产队集体组织。这个时期的家庭都是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①,家族组织彻底解散。单个的家庭依靠农村集体组织生产队组织起来,个人和家庭离开集体组织无法生存。在这种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集体经济,主导和统治着整个农村,形成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养老保障供给制度。
中国农村计划经济养老保障供给制度包括家庭养老、五保供养、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项目,以家庭和集体为保障供给主体。农民的生、老、病、死依靠集体经济力量通过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途径来提供保障。又由于当时国家集中主要财力物力用于工业化建设,农村集体组织负责所有农民养老、生活、安全等保障[6]。农村集体组织成为农村养老保障主要承担者,以集体分配的实物保障为主,极少以货币的形式来分配。生活照料以家庭成员为主。精神慰藉依靠家庭和集体提供安全等低水平的保障。
四、农村养老保障供给及主体特点
(一)具体情况分析
1、广覆盖的集体保障。农村集体组织既是生产单位,也是农民收入的分配单位,家庭养老保障经济来源绝大部分来自于生产队可分配的实物的多少。没有劳动能力的年老也可以通过集体平均分配获得口粮,这种分配制度体现了集体保障职能,维护了低水平的家庭养老。其它社会救济制度也是依靠集体组织供给。
2、规模效应与低成本。农村养老保障通过生产队集体组织收入的分配提供养老资源,尽管统筹层次低,但是,比单个家庭具有稳固的抵御风险能力,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集体组织养老保障严格来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7],是一种民间互助共济组织保障。另外,由于实行集体经济,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场所比较集中,老年人养老所需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比较容易从家庭成员获得,不需要花费专门的费用和时间,对农业生产不会造成很明显的影响。因此,养老保障也最适合由集体和家庭来供给,不适合政府“一刀切式”的供给模式。
3、保障水平适当。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再加上农村要为国家工业化进行原始积累,集体组织利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成果的支配权,首先保证国家对农产品的征购,再进行集体提留的扣除,最后才按工分分配实物给家庭,因此,农民收入并不能随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养老保障的水平一直处在低水平的维持阶段。
4、主体组织的有效性。
集体组织为主的养老保障供给尽管是低水平的,但是,具备广覆盖、基本稳定的均衡特征。其组织的有效性2主要依靠:
(1)利于养老的文化理念。尽管解放后把传统的儒家孝养文化当做封建残余给予批判,但是,由于孝亲尊亲的理念符合普遍的人性,广泛存在于大众的意识当中;再加上,深入人心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与养老的理念较为一致,因此,养老、尊老、助老的道德理念仍然主导社会风气。
(2)模范的带头示范。在集体组织当中,带头人及骨干成员多是战争年代深受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的身体力行的模范,他们决定着农村集体组织的先进性和活力,并为养老保障提供有效支撑。
(3)坚强的政治领导。在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的组织领导遍布各个领域。这种强制力是计划经济时代养老保障供给制度的动力。
(二)均衡与效率分析
1、供给均衡
从经济的角度看,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养老保障供给是以家庭和生产队组织为主、大灾时政府临时救济的供给体系。由于还没有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当时主干家庭普遍存在,每个家庭人口大多在10人以上,主干家庭可以看成一个互助组织。生产队组织尽管具有某些政府组织的特征,但本质上还属于民间组织。因此,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养老保障供给模式也是以民间组织为主的供给体系。
民间组织供给养老保障产品时,供给量取决于民间组织对养老保障的投入及其对居民养老偏好的了解。
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家庭和生产队等民间组织很发达,几乎完全了解居民的养老偏好,因此,养老保障是否供需均衡取决于第三部门的投入。
除了大灾之年的平常年景,家庭和生产队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获得的收入除大部分上交国家用于工业建设之外只剩下很少部分用于维持每个人低水平的养老保障供给。当时的经济条件、组织结构与政治环境,允许的养老需求水平很低,自愿主体在平常年景供给的低水平养老保障产品接近于居民低水平需求量,养老保障供需基本均衡。当出现大灾之年,家庭和生产队的收入大幅减少,养老保障供给也随之大幅减少,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政府供给的赈灾投入来弥补供给不足,使供给趋近于居民的低水平需求量。
2、供给的高效率
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养老保障的供给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
(1)搜寻信息的费用。计划经济时代,家庭和生产队对消费者的养老保障需求、特征几乎完全了解,因此供给所需信息所花费的成本费用为零。消费者为获得供给者供给养老保障的数量、质量等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也为零,沟通的费用也几乎为零。
(2)谈判、签订契约、等费用。由于供给交易靠亲情和行政计划方式达成,农民的养老保障的供给方案达成费用也为零。
(3)履行契约,收回成本的费用。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养老保障靠亲情及行政计划供给与消费,再加上严厉的政治运动,也几乎不存在“逆选择”行为及道德风险。为了避免这种行为所花费的费用也几乎为零。
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家庭和生产队供给组织也不会面临诸如法律地位的困境、项目运作的困境、组织能力的困境、资金和人才缺乏的困境、知识的不足和信任的困境等造成其供给过程交易费用增加。
因此,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养老保障供给机制,交易费用极低,在当时的自然经济、坚强的政治领导、及稳固的生产队组织环境下,农村养老保障供给机制的效率也达到了充分的帕累托改善,实现了相对较高的供给效率,这是这种低水平的养老保障供给模式得以在几十年稳定存在的原因。
五、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充分依靠发达的民间组织——家庭和生产队组织,实现养老保障供给基本均衡和供给效率
家庭和生产队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获得的收入在大部分上交国家后,剩下很少的部分来维持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允许的低水平的养老保障供给,在平常年景供给的低水平养老保障产品接近于居民低水平需求量,养老保障供需基本均衡。家庭和生产队发挥来自民间,充分了解民间的优势,不仅能够互助共济,还使养老保障供给过程达到交易费用充分改善,实现较高的供给效率。
当前我国分散化、原子化的农民,没有民间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互助共济,家庭和个人抵抗养老等风险能力极低,政府养老保障供给面对分散的农民,供给成本很高,效率很低。另外,土地收益是养老保障最主要的来源,在工业化、市场化背景下,土地收益很低且没有保障,因此,也需要把分散的土地提供民间组织整合在一起,规模经营才能更好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提供土地收益,为农村养老保障提供更多的投入。计划经济时代依靠农民民间组织提供养老保障的经验对解决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不足和供给非效率有很大启发。
(二)民间组织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养老保障供给能实现低水平的供需基本均衡和供给效率还得益于家庭和生产队这些民间组织的有效性的保证,民间组织的有效性保证了其积极主动地发挥养老保障供给的作用。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供给缺乏有效性的民间组织,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农村留下的多为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很难组织起来具有有效性的民间组织来积极主动发挥养老保障的作用,这一点是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供给的短板,计划经济时代构建有效性的民间组织的经验值得借鉴。
注释:
①家庭分为三类:一是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二是由夫妻及未成年子女、夫妻双方的父母或其他直系长辈组成的主干家庭;三是由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加上其他旁系亲属组成的扩大家庭。
②熊彼特认为组织的有效性依靠实现创新的人,他们有眼光、有能力,勇于冒险,除了受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这一动机支配外,还受到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力盆支配。
作者:梅瑞江 来源:时代经贸 2013年22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