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中国教师面临的教育伦理问题的几点思考(教育方法伦理和教师专业伦理)

2022-10-27  本文已影响 623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教师教育伦理
  论文摘要:教育伦理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民主化进程中教育权威的失序、市场经济社会对的教师伦理的新要求、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的新理念等方面探析市场经济下教师的教育伦理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教育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然而,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使得传统的教师伦理地位发生动摇,重新审视教师的教育伦理问题,确立教师伦理道德的基本地位,才能使教师伦理道德更具有全局性、超前性、导向性、示范性,从而比其它职业伦理道德更先进。
1、教育伦理的本质
一般说来,教育伦理就是在培养人的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一定社会教育活动关系在人们教育观念中的伦理化反映,是调节人们之间教育活动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主体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实践精神,是一定社会道德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反映。
1.1是一种伦理化的反映
教育伦理作为人们在培养人的活动中的伦理道德,是一定社会教育活动关系在人们教育观念中的伦理化反映。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既要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并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受人的发展制约并为人的发展服务。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现实的教育关系,以善恶关系为范式去反映社会教育活动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要求,同时也产生了种种教育矛盾和冲突,为了调节这些矛盾和冲突,使教育活动按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既有目标,又有序、高效地进行,这就产生了一些行为规范来约束彼此行为。
1.2是一种行为规范
教育伦理作为对一定社会教育活动关系的伦理化反映,也就是调节人们之间教育活动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它规定着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怎样来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教师与教育领导者、教师与学生家长、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等之间的关系,通过设定一定的善恶标准,规定着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与一般的教育活动规范不同,它是一种善恶规范,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以善恶为尺度去规定人们哪些行为是应当做的,哪些行为是不应当做的,引导和约束人们教育行为应以善律教的价值取向,从而保障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以实现受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教育伦理也是教育主体一种内化的规范。也就是说其规范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育主体内在的自律。只有当一种教育伦理规范被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转化为主体内在的一种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形成一种良心时,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1.3一种实践精神
教育伦理不仅是调节人们教育活动中各种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而且也是教育主体把握教育活动的一种自觉的实践精神。它确定着教育主体对选择教育的价值取向,体现着教育主体行为的精神态度,是主体把握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教育的道德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自觉遵守教育伦理规范,扬善抑恶的能力,这是提高教育道德境界的落脚点。
教育伦理是主体(这里的主体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社会)教育选择的一种价值意识,引导着主体对现实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使教育活动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促进人格完善和发展。人们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就是由一定的教育伦理意识所规定,或者说教育伦理就是体现在人们教育活动目的中的价值精神。教育伦理是教师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一种精神态度。这种主体精神态度,如勤奋、敬业、进取、奉献等,不是基于一种利益原则,而是主体对自己意志、品德和行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主体对自己意志、品德和行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主体促进教育活动高效和优化的一种自觉意识。它与一般的教育伦理规范主要是调节人们之间的教育活动关系不同,这种伦理精神则主要是针对教师主体自身教育行为的一种品性要求,它调节教师主体自身的教育行为方式,激发教师主体内在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促进教育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例如,勤奋、进取精神是体现教育职业特点的基本伦理精神,为人师表、敬业、奉献是教育职业活动方式的美德。
1.4是一种特殊反映
教育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方面,教育伦理是社会伦理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也是社会伦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伦理主要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反映着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协调要求,受制于教育活动内在规律,从而体现出不同于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性。
2、教师面临的教育伦理问题
2.1民主化进程中教育权威的失序
教育权威失序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封建专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然遇到的现象。教育权威的失序而产生的教育伦理问题,是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它是教育现代化过程的必然产物,是教育进步的表现。失序和危机并不是教育伦理的后退,而是在民主化进程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预兆。教育生活的民主化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势所趋,与这种民主化进程相适应的教育权威要求新的教育权作为其支撑,要求对教育角色重新作出诊释,要求教育责任和教育德性建立在市场经济这样一个新的背景之中。
2.1.1传统式的教育权威失效。儒家思想和儒家式的教育模式在当今社会失去了教育权威的作用。在当今民主化的教育伦理中,对我们今天社会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教一学”关系,“师一生”关系不再诉求教育角色的权威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复杂性,尊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文化差异、代沟和学生主体价值所造成的认同难度,以一种更民主、更开放、更宽容的精神进行一种旨在对话、交流、沟通和理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活动。
2.1.2现实的教育权威失范。’尤其是经历了左的错误思想的长期禁锢后,教育权威在一种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处境下面临着“同一性”力量丧失的危机。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权威不再是依靠相对独立的学校教育权力的外在控制,它更多地应当立足于一种内化发展,亦即教育权威不再是由一种同一性的教育规范维系。
2.1.3理想的教育权威失落。是指主流的思想沾染了一种短视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弊端,“商品化的教育权威”的教育理论危险机的到来。在教育领域和教育生活中“一切向钱看”、“重利轻义”、“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做法和思想开始抬头,甚至用“商品的教育权威”代替“理想的教育权威”。
由于市场经济中利益导向的价值观以扭曲的形式体现在教育领域中,因而受此影响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把教育作为谋生的职业。他们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金钱关系”或“商品关系”,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向学生获取利益。学生也会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金钱关系”或“商品关系”,对老师也就没有什么“师尊”可言。
教育权威失序使得教师伦理权威的构成基础发生变化,教师教育权威的重建有赖于一种民主化的教育伦理精神和结构的形成。
2.2市场经济社会对教师伦理的新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教师的思想产生了迷惘,如物质需求造成“义”和“利”的不协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价值取向的虚幻、遵循群体取向与追求个人利益的冲突、崇尚独立与乐于依附二种心态的交叉、领悟人生真谤的自相矛盾等观念的困惑出现品德差错、师德失范等问题。因此,市场经济社会教师必须适应新要求,确立教师伦理道德的基本地位。
2.2.1市场经济社会对教师“人伦”的新要求。“伦”在传统社会形态中,是一种以“身份”为核心的客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伦),在师生关系中,传统的教育伦理强调的是教师天然的教育权威位置,师生关系被归结为一种不平等的伦常等级。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伦”是由人们相互之间自愿缔结的“契约”来决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是一种平等的人际互动活动。因此,市场社会中教师的地位不是靠教师“本于天伦的人伦”先天地获得的,教师必须放下架子,通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来获得学生的尊重。这就是说,市场社会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人伦秩序。

2.2.2市场经济社会对“师道”的新要求。在市场经济社会,教师的“道”是以教师职责为核心确立起来的行为规范和道义信念,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但它并非源自某种不可动摇的神圣根源,而是随着社会历史背景的改变而变化的。教师的敬业精神以热爱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热爱学生就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使学生“成人”。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教师完成了其根本的使命。
2.2.3市场经济社会对“师德”的新要求。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的面貌,他的基本权利的保障,他的“德”与“得”的统一,对于教育的价值合理性和教育秩序的正当性与正义性而言,有着直接的示范性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尽管是创造性的,但在市场经济中需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市场经济社会要求人们恢复“利得”的正当性。师德不仅要体现教师美德行为的“义得”,还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美德行为的“利得”。教师与普通人一样面临着各方面生活的压力,他必须保证自己和家庭有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向往着有较高的生活水平。过去教师的崇高形象是为了学生和工作而不顾家。其实每个教师像上帝一样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恢复“得”的正当性、要求人们理解教师应“得”的正当性。但是,不能否认,当前不少老师心态浮澡,“教我的课,挣我的钱”,责任心不强,以致“一下课,夹包就走”成了高校里的经典场景。这对教师的教育责任和教育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伦”、“理”、“道”、“德”四个方面的教育位置提出了价值重估的时代要求。教师只有改变以往的教育角色,确立自己与市场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权威,才能在教育竞争中真正获得教育权。因此,在满足市场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期待和学生对自身教育目标的自我期待与自我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唯有通过他履行教育职责的行动,才能赢得应有的地位。
2.3教师自身价值实现的新理念
在传统向现代的文化转换中,教师面临多元文化的困扰,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教师崇高的文化使命感、开放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时代教师职责的解读。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转换的大背景下,在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时代,各种文化资源、文化传统、文化观念都交汇在一起,教师的自我实现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人本位的自我实现问题,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责任、义务、文化和使命问题。因为,教师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实际上是一种双重价值实现,它是教师的自我实现,同时它又以一种人格魅力和角色权威范导了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向。
2.3.1有赖于崇高的使命感。教师伦理必须体现在完成教师使命的敬业精神和崇高使命感。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对自身的提高,刻苦地钻研业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并从知识世界进人人生的意义世界,从而使学生“成人”。这就是人们常常讲到的献身教育事业,忠于教育职守,在教学中不断地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表现在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善于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合理的东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学生的文化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此外还要表现在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贯彻到“教书育人”活动中,这是一种文化教化过程,教师自我实现就是在这一教化过程中“成人成己”,教师群体人格这种文化意识、文化觉醒、文化职责和文化使命对于同民心性和同民群体人格的塑造至关重大。
2.3.2有赖于教师职责的树立。事实上,对品德、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人格魅力等一个职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市场社会对现代教育的教育伦理提出的普遍性期待和需求。文化的异质化鞭策着教师有责任理性对待并吸取世界上最具有人类普遍性和时代性的文化并与我们的优秀文化融合起来,在教学风格、教学内容、教育角色、教育德性等方面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同时与本民族的特色结合起来,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同时,教师有责任在新文化的创造上开拓创新。教师是担负着培养未来国家公民重任的“文化人”,不能不对现有的文化进行反思。在文化多元化时代教师的自我实现,取决于教师拓展学生的交往、学生精神生活所需要的那种文化教育心灵的开放性与广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上一篇: 学生的学力分析模型(学生的学力分析怎么写)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