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以来,随着教育教学的多元化、教育理念的日益更新,《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得到开发与应用。“五疑式”教学模式,实质就是基于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在中学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的体现。“五疑式”教学模式,本身以疑问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全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新型模式。突出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保持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学会思考过程。
一、“五疑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所谓“五疑式”教学模式,实质就是基于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我国的中学学科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2001年9月开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基于问题进行教学的理念。当前在国内外广泛进行的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探究学习等,都一脉相承地贯穿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这个教学的核心。
1.杜威五部问题解决法。杜威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首次对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五个步骤:
第一:在情境中感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
第二:明确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
第三: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第四:推断所定假设的内在含义;
第五: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取得直接经验。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所谓发现法教学,是指设置一定的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现事物的特性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发现法的最主要特征是教师不把结论与规律告诉学生,其职责只是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指导学生作为“发现者”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布鲁纳曾举例说明:“无论在知识的最前哨也好,在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室也好,科学家与小学生的智力的活动都是相同。无论是一位科学家在他的书桌上或实验室里所做的,还是一位文学家、评论家在读一首诗时所做的,正像从事类似活动而想要获得理解的任何其他人所做的一样,都属于同一类活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上,而不在性质上。”
二、“五疑式”教学模式内容
1.结构示意,见图1。
2.操作流程及文字说明。
(1)学生:
●生疑:学生先行自学,让学生自己学在教学活动的前面,教师给予必要的关注与指导。这一步骤往往可先通过预习或通读一遍教材来进行,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了解难点所在,互相质疑讨论,也可问老师,带着问题听课。
●探疑: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讨论中畅所欲言自己的看法,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与同学、教师相互交流中、理解与消化知识,矫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中去,巩固知识。
●质疑:学生有了预习基础,不仅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对一些问题有了认识和看法,对另外一些问题又产生了疑惑,跃跃欲试,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有了质疑问难。
●释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根据知识的本身内在相互联系,比较新旧知识的相同处与不同处,找出方法与规律,扎实掌握知识结构,变“异我之物的新知识”为“我有之物的旧知识”。
●用疑:就是学以致用,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方法运用于新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活动中,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保持学习兴趣,自身产生新的学习欲望。
(2)教师:
●寻疑:事先(备课中)为学生作一些启示和摸底工作,比如,指出学习内容和目标的要求,以确定主攻方向,或设计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
●设疑: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提出问题、难点,设疑方式有自问、学生互问、师生相问等。
●激疑:在学生无疑时“激疑”,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有深度、多角度地思考。
●解疑:①以疑问为核心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不同角度的比较,切实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核心内容、消化所需掌握的新知识与新方法。②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深度地交流。③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纲挈领地概括,使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
●存疑:①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为下节课作充分的心理准备。布置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设计,使课“完而未完”。②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着重思维品质的改善,发展创造性能力。
3.操作流程基本环节实施示意图:
4.“五疑式”教学模式程序要求。为使“五疑”教学法真正收到实效,教师不应被传统课堂的45分钟时间限制约束,自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大体可分三段进行:课前诱发问题的意识,课中激发问题的思考,课后将问题深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问题的质量,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目的。
(1)情境导入,营造氛围。运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问题、物理学史小故事、新奇实验演示、音像多媒体等各种方式综合运用,设置不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快乐、光明的教学环境,启迪创新思维,使感知生疑成为思维的源泉,兴趣成为探究知识的一种更大动力。教师所选择设置的问题不能是随意选择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教师依据学生所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的实际为背景,精挑细选的具有一定容量、开放度和启发性的问题,将问题重现在学生面前,引起知识矛盾,激发学习动机,迫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自主发展,形成互动。在激疑基础上,进行开放变通,把握契机,建立思维训练点。教师通过架设桥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质疑。拓宽思维的广阔性,增强思维的变通性,但有时学生会感到无疑可设,提不出问题,有时又会感到所学内容过于艰深,疑窦丛生,反而不知如何提出问题。
(3)主导调控,点拨聚合。当教师发现一些问题的思维偏离教学内容、难度太大,不可能完成时要适时点拨,启发学生转换思维方式,避免南辕北辙,当发现回答者有疏漏时,应巧抓不足,激发其他同学点评、反馈,使答辩过程充满民主、自由的气氛。当学生回答有理有据,貌似无可辩驳质疑时,教师要依据现实情况,灵活转换视角,通过不断“设问”与“追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边透视,如果面临其它学生的提问,答辩者一时回答不出、无计可施时,教师要巧用“反问”,使学生直视问题的本质与内涵,拨开乌云见明日,使答辩者在“疑无路”时,顿感“柳暗花明”的美景。
(4)巩固过程,拓展延伸。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做出客观性的反馈与评价,多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具有创见性的、观点独特的学生个人进行适当地激励,积极引导学生顺藤摘瓜地突破问题思维难度,及时整理、归纳过程步骤,总结反思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切实的解决问题能力。也可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设计答案不是唯一的开放性练习,综合训练来优化学习方法,使知识具体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许多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越来越多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与学生原有知识上的矛盾冲突,促使学生不断地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由书本教材走向生活实践。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若干开放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所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进行深入钻研、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如撰写论文、人物专访、调查报告等,力求避免学生在新问题面前闭门造车、止步不前。
5.“五疑式”教学模式原则。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基本理念。它要求我们在“五疑式”教学模式各个环节中以突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使学生能够更积极、更加有效率地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对发现问题的意识,使学生逐渐养成发现问题、分析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方法、学会过程、学会学习。
(2)学生主体性原则。“五疑式”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必然要求改变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把教师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帮助者、诱导者的“主引者”,它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一个的“默默观众”变成在寻疑、探疑、质疑学习活动的中心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每一名教师都必须牢记:任何工作都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我国目前主要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知识情况的多样化。在“五疑式”教学模式实践中,教师必须精挑细选地优化问题,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问题,选择最佳问题解决程序,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学习兴趣。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1.实践成效。
(1)教师方面,在初中教学中探索出一条“以问题为动力推动课堂进程”的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探疑、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新路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有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知识体系,从而促进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相互良性循环促动。
(2)学生方面,表现在知识掌握扎实、过程与方法优化、促进全面发展素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实施的实验班级中的学困生有进步、中等生有提高、优秀生有发展。近十年全市中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平均分、高分率均居福州市公立学校首位,每年平均都有三百六十名左右的学生即大约本校初三毕业生的30%学生被一类达标校录取。
2.问题反思。
(1)问题的设计。教师需要查找大量资料加以提炼,创造和发展工作量大。
(2)教师所设计或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教师依据学生所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的实际为背景,精挑细选具有一定容量、开放度和启发性的问题,将问题重现在学生面前,引起知识矛盾,激发学习动机,迫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给学生一定的“适时”难度,而这个“适时”难度比较难于把握准确。
(3)问题情境的创设,比较难于操作,学生往往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环节中有一个部分脱节时,学生的思维就难于继续推动前进。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的情景将彻底一去不复返。“五疑式”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必将不断提高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林艳.书从疑处翻成悟——谈“五疑教学法”对创造思维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8).
[4]申晓平.高中历史创造性课堂教学“思疑启悟”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0,(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