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大学生就业择业论文,大学生就业方向论文

2024-03-29  本文已影响 557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就业论文 篇一

1.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原因简析

从整体上看,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呈“橄榄型”特征分布。绝大部分高职生处于“中庸”状态———思想随大流、学习不主动、工作缺创新。优秀的高职学生处于“萌动”状态———渴望新思想,积极学习,主动接触社会,部分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而少部分高职学生则处于“虚无”状态———思想空虚,无学习与生活动力,无道德底线。造成以上素质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封闭式的学习,形成了学生的畸形素质结构,学生存在严重的精神性“营养不良”。

wwW.ZgJcc.Com

小学、中学阶段,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只提供应试所需要的“技能营养”———考试技能,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心智与素质方面的“素质营养”。大学阶段,宽松的管理使得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放松了学习要求,自控力差的学生甚至突破道德底线。另外,不可忽略的外部环境给高职生带来的价值观影响。由于电脑与手机的普及,网络信息随时随地可以获得,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给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了不可预计的影响。

1.2高职院校重“技能中心”课程,轻“综合素质”课程

“技能中心”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受到极大的重视,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一,过分偏重智育———技能性。技能性的强调源于就业岗位对操作的需求。但是技能是很容易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过时,比如金融行业的点钞、辨钞技能随着点钞机的应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当高职院校强调技能训练时,则自然占用了原本应用于加强素质提升的资源。第二,“技能中心”课程的有效实施,受限于教师紧密跟踪专业领域前沿的深度与广度。显然,这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包括跟踪的主动性、及时性与有效性。如火如荼的高职校企合作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但实施过程却困难重重。第三,“技能中心”课程容易忽略学生的整体发展。典型的是,在技能课程的教材中,学生的发展过程(如兴趣、爱好、个体差异)常常被忽视。

1.3高职师资同样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情况

“技能中心”导向的课程需求技能师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从企业引进师资,通常称为“双师型”人才或“能工巧匠”。从企业引进的师资,无疑都带上各个企业文化的烙印,当高职院校没有足够强大的校园文化影响力来融合这种多样化的人才,势必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教师素质。就教师自身而言,“技能中心”导向,使得教师把时间、精力集中于技能领域的学习与提升,减少素质提升方面的投入。

1.4综合素质教育相关设施有待改善

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动手能力锻炼,学习效果自然不佳,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认识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许多学生积极主动地要求参加学术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直接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长期以来,高职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经费不足,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的人数、服务的内容、活动开展的时间、活动开展的宣传等方面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1.5实习单位的缺乏也使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面临挑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许多在计划经济时代担负着高校毕业实习任务的国企和科研单位纷纷转型,加入了市场竞争的洪流,接收毕业生实习不再是企业的计划任务。因此,高职毕业生实习面临着实习基地缺乏的尴尬境地,尽管不少学校作出了很多努力,下大力气创建实习基地,但还是不能满足实习的需要,这必将影响到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

二、优化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路径

2.1重建课程观,实现技能课程与素质课程的融合

高职院校强调技能课程,适应学生的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但是,如果技能课程仅仅是静态的、物化的把技能传递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开放的、动态的生活体验,缺少团队合作、沟通交流。那么这种课程就把技能与素质割裂开来,与学生的工作实践背道而驰。因此,在课程设置、内容设计、课程组织等方面,要在技能学习中融合素质教育,在素质课程中包含着技能项目。如在学习谈判技能时,组成团队,模拟对手谈判。这种安排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如在金融职业礼仪训练中,学习扎领带、熨服装的技能。

2.2重建教学观,从单向传递变成双向对话的过程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假设为“知识权威”,而学生通常被假设为“无知者”。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单向传递知识、信息与技能的过程。教师充当课程的控制者,信息的给予者,成绩评定者的角色。这一过程缺少双向对话。学生的独立人格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得不到有效的培育。因此,通过教学范式的转型,真正承认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活动,教学过程成为了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一种过程。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优化。3.3重建学习观,使学生个体智力与人格发展得到充分融合学生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质疑、探索、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参与其中,使得学习不只是单纯的认知活动,变为手———脑———心的感知过程,变为实践———感知———思考———再实践的过程。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从身体到心理,甚至到灵魂都参与了学习。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创造性、合作性解决问题。

2.4注重道德素养教育,以“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高职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学生的诚信观念还比较淡薄,有的还出现了偏差,诸如考试作弊、虚造求职简历、不按期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等。针对这种情况,提倡“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如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强化诚信意识,组织开展“说实话,做实事”的活动,积极营造一种“讲信誉光荣,背离诚信可耻”的校园氛围。

2.5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力度

不少高职院校开始试行导师制,为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支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专题知识讲座。通过学生社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开展起了推动作用。还有许多高职院校发挥专业优势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打造科技创新品牌,使学生学以致用,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此举寓第二课堂于综合素质教育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6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生社团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学生社团的活动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文体娱乐活动过多,科技学术活动较少。因此,要加强对学生活动的管理,就要时刻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为重点,大力扶持和帮助学生社团中的学术科技型团体,提高学生社团的理论水平和科技文化素养,加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逐步形成有特色、有实效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干部一般是学生中比较优秀的一部分,在学生中大都具有较高的威信,因此做好学生干部的思想工作,就等于抓住了学生的思想导向。但学生干部毕竟经验不足,学生工作的关键首先要抓好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人际协调能力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就业论文 篇二

我院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试中创新,注重实验、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逐步打造了“知识结构+能力掌握+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高质量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基础知识牢固+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针对一年级学生,实施“3+10”教学法,即“课堂前,任选学生上台讲授3分钟的社会热点问题”和“课堂中,指定学生讲授10分钟专业课内容”的训练方式,以培养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课前预习、自我学习等能力;针对二年级学生,利用近千平米的实验室、研究室等硬件设施,倡导和鼓励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包括科研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精神;针对三年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挑选学生努力申报专业科研课题项目,参加学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面提高学生科研能力;针对毕业生,要求毕业前,至少撰写一篇专业方面学术论文,对于公开的学生予以奖励。

2“五位一体”就业工作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保障

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生主动+社会支持+教师帮扶的“五位一体”促就业工作机制,充分体现“一把手工程”的顶层设计理念和就业工作全面推进的措施。我院明确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院二、三级单位为第二责任人,实现了全院总动员,学院院长-科主任-专任教师-辅导员从上至下人人关注学生就业,家长社会支持就业,形成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全员重点帮扶的工作新格局。学院尽力给帮扶人员在活动场地和经费上的充分支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年终工作考核目标指标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校对各院系学生高质量就业进行考核的要求,学院亦制定了对科室及成员在就业工作上不力者实行考核评优一票否决制。

3“学校+药企+事业单位+医院”的就业模式—广泛拓展市场渠道

拓展就业市场多样化渠道,为在校大学生搭建更多高质量就业平台。其一,06年起,我院和博济光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九瑞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越人医药有限公司、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组织、动员学生积极参加了河南省医学卫生类毕业生(冬季)就业洽谈会,制作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其二,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组织了中美华东、葛兰素史克、正大天晴、江苏豪森等多场专场招聘会;其三,开展就业联谊会,把已毕业的就业的学生邀请到学校来,让“师哥、师姐”讲解药学学生就业工作应聘技巧和未来工作的前景规划,为药企输送需要的人才,实现双赢目标。其四,把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有机结合,积极联系药物研究所和医院药房负责的领导,推荐品学兼优的实习生,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就业,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服务。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目前,连续4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7.2%。

4“四个一致性”就业评价体系—提供人才培养目标依据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目标。毕业生在药企及事业单位实习期间的跟踪服务是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重要内容之一。每年我院选派工作人员定期到毕业生就业的单位走访,不定期地通过电话、飞信和QQ等网络等形式了解毕业生在事业、企业单位的工作情况。学院建创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重点内容为“四个一致性”,即:1.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的一致性;2.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一致性;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的一致性;4.办学定位与就业工作的一致性。同时,在制定毕业生发展规划过程中,求得以下四个方面统一,即: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专业背景与职业发展的统一,用人单位意向与毕业生心理的统一,毕业生能力与岗位需求的统一。每年对毕业生就业动态的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价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等,用分析的结果,为学院今后课程安排、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等提供科学依据。总之,学院在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探索出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促就业工作机制,“学校+药企+事业单位+医院”的市场就业模式,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搭建择业平台,拓宽了就业渠道。

就业论文 篇三

二、方法与数据

1.研究方法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用于评估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方法大致有四种,一是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二是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ScoreMatching),三是使用断点回归的方法(RegressionDiscontinuityDesign),四是利用混合横截面数据评估政策效应。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一般都是采用准实验设计,需要区分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是受政策影响的群体,对照组则不受政策影响,而且这两个群体的特征应大体相似,这样才能剥离其他影响从而准确判断政策的效果。一般而言,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法案通常都是在同一时点全国范围同时实施,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很难在残疾人群体中识别处理组和对照组。可见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更适合评估那些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所进行的改革,这样的改革可能只影响了残疾人群体中的一部分。改革就相当于一个准实验,因而可以区分出对照组和处理组,根据数据特点选用其中某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维瑞克对德国的研究、坎波列蒂和里德尔对加拿大的研究、卡斯泰洛对西班牙的研究等[12-14]。断点回归方法是针对配额法的特定研究方法,因为配额政策通常会要求企业雇员达到某个数值才有雇佣残疾人的义务,因此这个数值就成为一个自然的“断点”,在这个数值之上,雇主需要雇佣残疾人,而不到这个规定的数值雇主则可以免除这个义务。采用此方法研究配额政策的包括拉里夫等人的研究[10]以及马洛(Malo)和蒲甘(Pagan)对西班牙配额政策的评估[21]。对于评估一个法案的出台对残疾人群体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常用和易行的方法是德雷勒对ADA进行政策评估时所使用的方法[2],即第四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政策实施前后相对于非残疾群体而言残疾人就业情况的变化。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估《条例》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尤其是相对于非残疾人来说残疾人的就业率和收入在《条例》出台后是否有显著提高,不是专门针对按比例就业政策或是政策实行中的某项改革的研究。因此,根据本文研究目的的需要和现有的数据条件,笔者选用德雷勒评估ADA实施效果时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2],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采用三次调查的混合横截面样本对残疾人就业在政策实施前后做评估分析,设定Probit模型。其中,Emp为就业虚拟变量,已就业为1,未就业为0;Disabled表示残疾虚拟变量,残疾为1,非残疾为0;Post07是时间虚拟变量,《条例》出台后为1,出台前为0;X''表示个体的人口学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地区,作为控制变量。交叉项的系数δ是我们感兴趣的,它揭示了政策实施后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变化。与就业紧密相关的一个指标是收入,因此接下来,我们用收入替换上述模型中的Emp作为因变量,进行OLS回归,以分析就业政策的实施是否对残疾人收入造成影响。2.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公布的2002、2007和2008年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neseHouseholdIncomeProject,CHIP)数据,本研究使用的是城镇住户调查部分。CHIP数据是中国居民住户调查的权威性数据之一,被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由于CHIP数据在2002年、2007和2008年的调查覆盖省份不同,而中国的地域差异又比较大,为使研究结果在不同年份间具有最大限度的可比性,我们将样本限定在2002、2007和2008年三次调查都覆盖的7个省份。其中,江苏、广东属东部地区,安徽、河南、湖北属中部地区,重庆、四川属西部地区。目前我国缺乏残疾人领域实证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普通调查数据一般较少涉及残疾人问题,即便有残疾人的相关问题其数据条件仍然有限,对一些研究设计而言会存在较多局限。选择2002、2007和2008年三次调查数据来研究残疾人问题的原因是,首先,这三次调查中都询问了调查对象是否有身体残疾(其他调查年份如1988、1995年的调查并未涉及残疾问题或残疾人样本过少),因而可以识别出残疾人;其次,这三次调查的时间正好是在《条例》实施的前后几年,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残疾人就业情况在其前后的变化。2007、2008两次调查的问题为“是否有身体残疾”,将选择“有,但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和“有,且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对象定义为残疾;2002年的调查问题与2007、2008年的有差异:“您是否具有以下残疾或虚弱的身体特征?”———包括肢体残疾或偏瘫、视力障碍、听说障碍、精神类疾病、智力障碍和其他残障,对该问题的选项为:①没有;②症状轻微、无须他人帮助;③症状严重或需别人帮助。调查对象若选择了上述六个方面中的任一或几个方面所对应的选项②和③则定义为残疾(视力障碍方面选择③才定义为残疾,因可能有较多近视者选择②,但他们不应属于残疾范围①)。将样本的年龄限定在16-60岁的工作年龄段,这样共获得混合横截面样本共计25610个。从表1中可以看到,工作年龄段平均残疾发生率为3.03%,三次调查的残疾人发生率数值较为接近,只2002年略高于其他两年,各年份的男性残疾发生率均高于女性。表2是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具体来讲:就业为0-1虚拟变量,已就业=1,未就业=0,计算劳动力时扣除了在校学生、离退休人员和丧失劳动能力者;已婚是指结婚且配偶健在的情况;女性=1,男性=0;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和中专=3,大专及以上=4。为了避免极端值所造成的估计结果偏误,我们将每次调查中收入的顶端和低端的1%数据剔除,各年的收入通过CPI调整到2008年②。所有年份个体的月平均收入为1736.17元,从各年份的变化来看,收入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不同群体就业率有较大差异,总体上呈现残疾人就业率低于非残疾人,女性残疾人就业率低于男性残疾人的状况。残疾人就业率为72.98%,非残疾人就业率为84.49%,前者约为后者的86%,而女性残疾人就业率则约为男性残疾人就业率的85%(见表3)。从年龄来看,残疾人的平均年龄高于非残疾人,这符合年龄越大残疾发生率越高的一般规律。残疾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非残疾人。就收入而言,残疾人的月平均收入明显低于非残疾人,各个年份皆如此,且这种差距有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加大的趋势;女性残疾人的收入则低于男性残疾人。

三、实证结果分析

1.回归结果表4是就业和收入的Probit回归的边际效应,为节省篇幅,将其结果放入同一表格中。(1)-(3)列和(4)-(6)列按各自的顺序分别是不控制其他变量、控制人口学背景变量(年龄、年龄平方、教育程度、性别和婚姻状况)、控制人口学背景变量和省份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在(1)-(3)列的每一个回归中,Disabled的系数都是负的,且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绝对值为8%-10%,结果非常稳定,说明残疾人的就业率显著低于非残疾人。所有回归的交叉项系数为负,但都不显著,也就是说,不管是否控制其他变量,《条例》的实施对残疾人就业率的影响都不明显。再看收入的变化。将个体的月收入对数作为因变量,进行OLS回归。残疾主效应即Disabled的系数显著为负,系数绝对值在24%-35%之间,说明残疾人比非残疾人月收入低30%左右。而交叉项的系数仍然不显著,说明《条例》实施后残疾人的收入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影响。这与德雷勒对美国的研究结果相似,他的研究结果也表明ADA实施后残疾男性的收入并无显著变化[2]。2.《条例》的出台为何没有对残疾人的就业和收入产生显著影响按照上述的回归结果分析,《条例》没有对残疾人就业和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为了寻找其中的原因,笔者对2000年以后每年的城镇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详见表5),发现每年城镇残疾人总就业数的增加值低于本年度新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我们对残疾人各种就业形式的年增长值和残疾人的失业人数进行了如下的计算,并列入表中,其中:年增长值=当年残疾人就业数-上年残疾人就业数(2)失去工作的残疾人数=每年新安排的就业人数-总就业数的年增长值(3)可以发现,在政府和残联的领导下和相关企事业部门的配合下,2001-2013年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总人数从352.3万人增长到445.6万人,有了将近百万人次的就业增长,最高时463.6万城镇残疾人实现了就业,从总体上看是增长是相当喜人的。但如果采用上述计算方式来考察就业情况,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我国每年新安排残疾人的就业数保持在30万上下,情况较为稳定(见图1),但总就业人数的年增加值的波动则相对较大,尤其是2006年较上一年大幅度下降,2007、2008年得到恢复,但之后又有所下降,直到2013年也未恢复到2005年之前的水平。自2001年以来,失业的残疾人数则有逐渐上升的趋势,2006年达到了峰值64.3万,2007-2013年失去工作的残疾人数量的年平均值达到33万人,而这期间每年新安排的残疾人就业平均数为35万,新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仅能抵消失业的残疾人数。可见,从总体上看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不甚乐观。从上述分析中可知,《条例》在2007、2008年对残疾人就业总数的提升效应还是存在的,但不可否认在现实中有部分残疾人工作不稳定、失业风险大,使得政策只出现短暂效果,整体而言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仍然堪忧。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底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其可能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作为城镇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的按比例就业制度实际上在《条例》出台之前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因此《条例》的出台并不会给这方面的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这也可以从表5中的按比例就业数据得到印证,2007和2008年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数的年增长值分别为0.4万和1.1万人,增长幅度较小。第二,《条例》中对集中就业的规定较以前有较大改变,尤其是200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针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相关税收政策使得福利企业实际享受的税收优惠大幅削减,这给福利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福利企业退税政策优惠变小,政策吸引力减弱,导致很多企业主动摘掉福利企业的“帽子”:2007年4季度到2014年1季度,我国福利企业从25969家锐减至17876家,降幅超过30%[22]。福利企业的萎缩必然导致残疾人集中就业的人数减少。第三,对于个体自主择业和创业的残疾人来说,现行的法规政策则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有效扩大这种就业形式的规模。如政策的扶持范围较狭窄,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从事传统经营的个体灵活就业残疾人,网络时代的电商、网店等相关就业形式无太多涉及;此外,政策的准入条件较高,程序较为繁琐,不利于残疾人个体自主就业和创业。而个体灵活就业目前占残疾人就业的较大比例,如果情况不能发生明显改变,那么整体上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第四,《条例》可能并没有实施到位。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指出:相当数量的用人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存在既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也不按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问题;有的省份接收残疾人就业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不到5%[23];相关法律中关于残疾人福利性单位专产专营的规定基本上没有落实。法律的实施效果尚且如此,还未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条例》其约束力就可想而知了。

四、政策建议

就业论文 篇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支持体系;创业支持体系

创业是具有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及创业资源的人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创业需要良好的创业环境来营造,这与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全球创业观察》(GEM)2002年度报告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人数占据大学生总群体的20%-30%。特别是斯坦福大学的师生,闻名世界的高科技产业群基地硅谷有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的一项统计,该校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000家公司,现在闻名于世的微软、雅虎、Google等最初都是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

相比之下,2002GEM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人数还不到毕业生的1%,2009年《社会蓝皮书》也表明,我国自主创业型就业极少,只占1.2%。此外,据2008年江苏省镇江市4所高校的大学生毕业去向的问卷调研中发现(见图1),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仅占毕业生人数的5%,仅以江苏镇江高校为例,说明大学生创业还处在意识萌芽的阶段。

大学生就业难是摆在我国面前的突出问题。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国外的创业实践证明,创业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方面共同实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完备的创业支持体系,体系构建见图2。

1宏观政策保障体系

1.1政府的创业政策支持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创业企业尤其是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环境还不够友好,因此我国政府将在鼓励创业企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企业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鼓励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科技创业的政策。国家要简化流程,降低公司注册登记前各方面的手续准备的门槛,要鼓励地区考虑为优秀创业者提供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帮助,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友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增强社会对创业大学生的信心。

(2)融资服务的政策。目前我国的创业投资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大学生创业起步阶段各方面尚未成熟,很难吸引到风险投资,因此依靠政府制定融资政策已成为必然。国家可专门为大学生创业开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小企业担保基金专项贷款以及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开业贷款担保,扶持大学生企业度过最初的孵化期,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享受不同的融资政策优惠。

(3)税费减免的政策。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制定免收1年的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签证费等的政策,还要保证相关单位能够保证落实这些政策。

(4)场地扶持的政策。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共同投资建设一批孵化器、科技园和创业园等,鼓励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创业园区。政府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资金补贴和其他帮助,鼓励社会机构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帮助。

(5)创业指导咨询的政策。借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的做法,组织建立创业专家咨询团,为缺乏商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咨询服务,主要以财务、经营计划、市场营销、技术和融资为主。

1.2高校的创业政策支持

高校是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形成的重要教育基地,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制定政策不仅鼓励学生创业,更要鼓励教师创业,有助于培养一批教授企业家和大学生创业家。

(1)学生管理方面的政策。高校要推行弹性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允许有能力适合创业的学生休学创业,允许延期毕业或是在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以便及时抓住时机进行创业,解决大学生创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在此方面,清华大学就走在了全国前列,推出了“休学创业”的举措。武汉大学也有先例,曾出台了“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两年”的政策。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评估制度,即对创业大学生的项目、资质、动机等情况进行综合的考量和评估,以确认其是否可以享受“休学创业”的资格。

(2)技术转移方面的政策。众所周知,硅谷早期不少高新科技企业是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的。我国高校应该积极借鉴斯坦福大学的经验,加强自身的技术转移工作建设,制定有关政策加强高校师生高新技术商业化转移的运作,鼓励师生创业。

2创业教育拓展体系

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营造一种自主创业氛围是高校的己任。自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九所高校设立创业教育试点以来,多数高校还停留在创业大赛等形式的创业教育上,无论是课程内容、体系、形式上都不够完善,不能体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因此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拓展体系。

2.1建立创业课程学分制管理体系

应该将创业课程纳入正常的学分体系,创业意识培养方面的课程应该以必修课为主,主要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而在后续的创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则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主要面对三、四年级的大学生,也欢迎有兴趣的一、二年级学生选修。另外,各个学院也可以针对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把专业知识、技能和创业项目有效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创业信心。

2.2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锤炼体系

一是要按照创业规律编排系统的课程体系。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的借鉴美国著名的创业教育领先者百森商学院的做法。即将“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5个部分内容贯穿在学生课程体系中,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观念,避免传统的将创业课程分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作业管理等分散课程带来的创业知识零散、割裂的后果。二是要重视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要将创业教育最终落实在创业实践上,百森商学院的就是将一些实践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程后,就被分成若干小组,体验企业的创办、拓展、答理和清算过程。

2.3搭建大学生创业讲堂培训体系

在这个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了专门的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各个地方高校也要建立适当的培训机构,邀请有创业经验的风险投资家,知名企业家做客创业讲堂,开展创业高峰论坛、创业沙龙、创业报告会、创业讲座等诸多形式培训活动,为学员传授企业创办、企业管理、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系统的课程,培养学员的“企业家素质”。此外,培训机构在培养方式上要采取个人自主学习、集中培训、实习操作、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要对学员进行筛选,选择一些有强烈的创业动机和创业激情的人参与培训,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要做好检验审查工作,通过对创业计划书的评审决定创业团队能否进驻创业园或是获取创业基金的扶持,并由此环节走向创业实践的环节;最后高校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创业的实际情况共同扶持已经创业的团队,推动其走向市场化运作。

2.4营造科技创新活动素质拓展体系

浓郁的学术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是孵化科技成果的温床,高校要依托共青团的政治、组织优势,广泛开展“挑战杯”科技竞赛、科技节、科研立项、学术大讲堂、科普周末、科技创新论坛等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以此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高校在为学生提供科研基金的同时,更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培训机制,将“信息检索、选题、课题申请、撰写论文、文章发表”等环节的培训集成起来,要建立导师与学生的“科研指导”机制及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科研帮扶”机制,为学子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加大创新的思维到创新成果的转化。

2.5创建创业实践活动提升体系

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及大学生自主创业实习基地的作用,发动一大批合格的具有了一定创业家素质的学员赴企业或是见习基地实践,满足大学生接受实践锻炼、增长才干、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

2.6搭建创业企业运营扶持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美国MIT的“5万美元商业计划竞赛”每年都会诞生5-6家新企业。我国也已经举办了六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每一届竞赛都会有一定的项目获取风险基金,高校要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契机,对“经营开店项目、加盟连锁项目、新产品项目、科技成果专利项目等可操作性强,风险相对小,成本低、市场潜力较大的实体经营项目”市场化运作,撰写创业计划书,经创业委员会评审,合格者可获取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扶持,进驻大学生科技园或是孵化基地,开展科技含量较高的创业活动;亦可在校内注册公司,充分瞄准商机,开展经营商业活动;也可充分利用项目推介会吸引创业风险基金。

3创业基金扶持体系

2009年《社会蓝皮书》调查显示,45.5%的大学生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导致创业梦搁浅。据调查分析到大多数学生申请贷款都“半路夭折”了,一方面,学生无力提供抵押或担保,另一方面,银行、工商等相关部门也不是很配合。因此,在此方面,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创业资金的融资渠道及信用担保体系,还要联手社会及高校设立专门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

3.1政府的资金支持

一方面是税收支持。国外有很多例子可供借鉴。如英国1983年制定《企业扩展计划》,对中小企业投资于高技术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创办小企业,免征60%的投资税;对创办的小企业免征100%的资本税;公司税由原来38%降为30%;印花税由20%降为1%,起征点由2.6万英磅提高到3万英镑,并取消投资收人附加税。政府要减免各种各样的税收,从而减少初创企业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是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这主要体现在创业基金上,其分“种子基金”和“创业基金”两类。“种子基金”主要以投入少量无偿资金的方式,对大学生科技创业进行短期孵化;“创业基金”则以无偿或投资资助方式,支持大学生依托自主技术成果创办企业。国家地方政府还要优化资金管理,并做好资金支持后的一系列咨询服务工作,确创业基金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创企业迅速成长,并最终引来风险资金等其他融资。

3.2社会的资金支持

社会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在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企业容易得到风险投资资本和个人投资家等的资助。但是,风险投资门槛也比较高。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还不成熟,对于多数创业企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很难得到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另外,就传统的银行贷款渠道而言,其担保条件比较苛刻,对正处创业期的小企业来说,缺乏资产等条件作为抵押。因此,仍然需要政府帮助社会投融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在此方面,可以仿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由专门的银行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企业,尤其是科技创业的小额放贷业务。初期由政府提供担保,联合高校对创业企业建立信用体系。此外,还可以对投资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风险投资商进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利用好社会资本,鼓励社会投融资机构支持大学生创业。

3.3高校的资金支持

高校可为创业大学生提供种子基金支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5万美元创业大赛计划就是给获奖者5万美元的种子基金。我国目前就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设立300万元的创业基金项目,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上海理工大学每年资助300个创业实践项目,复旦大学是联合复旦科技园、杨浦创业中心等,为基金配套资金1000万元,其所在的杨浦区政府还承诺三年再配套资金500万元。北航和上海理工都是学校自己单独再设立创业基金,复旦是联合政府机构共同拿出创业基金。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去争取企业家的捐款或投资来设立创业基金。但无论形式如何,都是为了能够给创业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原始资金支持。

4孵化器支持体系

有了好的项目,又有了资金支持,创业大学生还需要办公场地的支持,对于一些科技型企业,还需要一些公用的研发设备的支持。各高校要建立科技园,落实有关财税优惠政策,提供创业辅导顾问团咨询、创业辅导课程等服务,要对评估通过的项目进行投资及管理,将大学生创业落到实处。

大学生创业是带动千百万人就业的生力军,作为高素质的知识密集型的高校大学生群体要顺利时代潮流,走在时代潮流前面。未来的就业将是创业主导就业型,而不在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高校应该尽快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的日程,担负起培育民族创业精英的摇篮,为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姜彦福.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婉萍.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保障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薛文理,曾刚.我国创业环境下政府创新基金对创业企业的扶持作用[J].科技与经济,2007(1)

就业论文 篇五

农民就业,是我国21世纪的头号难题。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我们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不利因素。

从农村内部情况来看。

第一,我国农村耕地少,积聚的人口过多,就业压力巨大。按照国家统计的劳动年龄人口计算,中国农村劳动力目前的总数是5亿多。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18岁以下、60岁以上的人都是要劳动的,如果再把这部分人按"半劳动力"计算的话,那么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总数就是6亿多。以今天农村生产力的水平,按农业生产资料现有科技含量,现有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我国现有的19.5亿亩耕地只需要1亿多劳动力就可以解决问题,其余的5亿劳动力都需要在农业之外寻找出路。

而且,这个基数还将进一步扩大。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它必将越来越多地排挤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小农生产方式的人口规律,无论计划生育措施有多严格,每年都有1500万低水平的人口再生产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后备力量,这使农民就业雪上加霜。

第二,农民素质低,知识因素在劳动力中的比例小影响农民的就业。由于缺乏教育和科技投资,文盲、半文盲比重很大,非文盲中85%以上只有小学或初中水平,约5%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技术、市场经济知识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知识因素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例之小,显示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预示着农民就业的难度。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显然对农民就业不可能起拉动作用。

从农村外部情况来看。

第一,以行政区划为主推进城镇化的方式没能带动农民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水平与前30年比较,有了显著提高。我国城镇化得以较快推进的重要方式是"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区划变动,促使农民变市民。但本来意义上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快,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数量的增加,主要是行政区划的变动结果;二是市镇人口增幅大大低于城镇增幅。城市数量增加近2倍,建制镇增加7倍,而城镇化水平仅提高到了不到13个百分点;三是行政区划变动带来的市镇人口增加在市镇人口中占较大比例;四是中小城市平均规模趋于缩小。20年以来,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增加88%,5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人口增加2.2倍,其平均规模只有17.8万人,反比1979年少1万人。这种不以农民变市民为主的城镇化推进方式,造成我国城镇水平的严重滞后,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形成了畸形的就业结构。

第二,培育能大容量吸纳劳动密集型就业的载体缺乏中长期投资机制的支撑和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有力配合。能大量吸纳劳动密集型就业的载体主要是多元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其突出特点是投入集中,规模大,回收期长。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许多项目资金使用期限过短,长期性项目用短期性资金来运作,存在短期融资与一些经济建设长效性不相对称的矛盾。由于缺少长期的投资融资手段和机制,阻碍了资金要素的组合利用,不适应持续大容量培育就业载体建设的阶段性需要。二是我国实行的积极的成功的财政政策没能与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相配合,表现为积极稳妥的货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启动,直接影响了大容量劳动密集型就业载体的培育;税收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协调乏力,影响调动社会各方面支持大容量就业载体的生存。

第三,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竞争加剧,造成向外就业困难。随着劳务输入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际劳务市场对外籍劳工人员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他们懂得一些当地语言,精通专业,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劳务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一方面是一些劳工合同期满滞留不返,世界上非法移民的数量增加,争夺市场;另一方面是大量中介机构之间竟相压价,再加上低素质劳工一直供大于求,造成国际劳务市场价格趋跌。这些都增加了到国外就业的难度。二

改善和解决农民就业,消除影响和制约农民就业的因素,可依据农村的不同情况,从农村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进行。

从农村内部入手,进一步深化改革,挖掘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培育农民就业的后劲。

第一,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创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较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落后,第二产业产权改革滞后,夕阳产业比重过大等等。但是,最突出的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上。粮食产业,在我国是一种劣势产业,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民一直以生产粮食为主,粮食占播种面积的74%。这在加入WTO后更加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农业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等。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入世对于它们的生产者或潜在生产者意味着新的机遇。如果能大量出口这些产品就意味着大量出口了劳动力。我们应以优化品种结构、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品种,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努力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第二,建立多种稳固的符合农村实际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进入市场难,保护自身难的问题。根据我国农业的特殊性和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它应具备如下作用:一是指导事业。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科学地确定自己的种养品种;提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二是经济事业。组织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主要通过合作社组织进入市场,避免千军万马闯市场的风险;帮助农民采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既便宜又可避免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三是信用事业。为农民提供资金调剂服务,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如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进行贷款,组织农户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四是保护事业。代表农民向行政部门反映意见,保护农民利益;向社会呼吁,增强农业保护意识。这种社会化服务组织有利于克服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的劣势,吸纳部分农民就业。国家应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制定合作经济法规,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第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农民竞争就业的后劲。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未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民就业的根本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文化投资。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要多方出资,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支数量庞大的、素质过硬的、适应现代农业大生产要求的农民队伍。还要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投资,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和手段,通过利益机制和市场经济机制,把城市所有可发挥的科技能量和科学观念,注入到广大农村去。在农村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技术教育,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赖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土壤。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三是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从长远上看,提高农民素质最重要、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要继续认真执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在优生优育上,要逐步从单纯的优生咨询、优生宣传教育、普及优生知识进入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优生;从形态优生进入分子优生;从局部优生扩展到全社会优生以及重点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的优生。通过优生科技促进出生人口质量提高。

从农业外部看,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非农就业的问题,这主要是培育大容量吸纳劳动密集型就业的载体。

第一,城镇化,是农民就业的主渠道,是大容量吸纳劳动密集型就业的首要载体。尽管我国目前城镇化的水平较低,但多元化城镇,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经的阶段,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难题的关键,是农民就业的主渠道。城镇已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1979年,设有建制镇2581个,1991年为11882个,到1999年底,我国的城市达668个,建制镇达19216个。按国际标准统计,我国城镇的人口比重目前只有37.8%,比通常标准低7.2个百分点,就是说少吸纳了3235万人。如果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率达到45%,现在小城镇能够上档次、上规模,那么,未来城镇可吸纳2.89亿人口,吸纳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40-50%。农村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投资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改革和一系列部门利益的问题,诸如土地权属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统一规划调整集中的问题,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公共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相关政策问题,政府管理体制改进的问题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妥善解决。

第二,乡镇企业,是农民在农外就业的另一条出路,是大容量吸纳劳动密集型就业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曾为农民农外就业立过汗马功劳,最多的时候吸纳了1.3-1.4亿农民就业。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困难,未能进一步大量吸收农民就业,甚至还排斥就业,但这并不等于乡镇企业不能再吸纳农民就业。我国乡镇企业与世界一些国家的确认标准相比,它的实际人数规模相对偏高,资产、资本和经营额规模相对偏低,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就业投资较低,就业制度灵活,对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具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优势,只要注意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就能努力扩大乡镇企业就业的容量。经测算,2000-2005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预计为14%,劳动力增长速度为1.5%,乡镇企业每年可容纳新的就业人数为200万人左右,到2005年达1.37亿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城镇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劳动力的年均增长速度为4%左右,每年新增就业400万人,2005年将达1.49亿人,2010年预计达1.6亿人。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民就业的主要途径。国家政策、财政政策、金融货币政策都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第三,西部,是农民就业的"希望的田野",是大容量吸纳劳动密集型就业的巨大容器。解决西部5亿亩耕地的开发问题,必须一是上水,二是上人,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这样,大批的过剩劳动力可以动员到西线的水利工程上。国家出台了加快西部发展的政策,西部地区大规模开发的全面启动,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空间。农村劳动力走向地广人稀的西部,一方面,可以为开发西部提供大量的廉价工程建设和后勤供应劳动力,降低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转移到西部农村,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大批工程建设人员提供价廉物美的新鲜的农副产品,促进西部经济和建设的发展。现在我国很多农民已奔向西部腹地,西部将成为我国农民就业的"希望的田野"。大规模的人口西移,既能解决中国严重的人与资源的不平衡矛盾,缓解东部的人口压力,又开发了西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就业的难题。这对于只有劳动力的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来说是最现实的。西部转移,农民自身无力解决,而取决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此外,走出国门,向国外输出劳动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要国际劳动力市场。现在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造成向外就业困难,但这并不是等于没有潜力可挖。我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公平地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国国家计委的一份资料曾分析认为,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劳务输出收入占到本国进出口贸易的10%-15%,而中国仅占到1%。这表明,中国在这方面的余地还很大。现在农村中的一部分能人,已走出国门到外出种田致富,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自己闯出的新路,值得总结推广。

改善和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具有紧迫性,又具有有利条件。当前,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受到城市化滞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制约,迫切要求加强建设,组织和调配农民群众,发挥其劳动主力军的作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国民经济告别短缺,买方市场逐步形成,经济运行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由商品供不应求,逐渐变为增加有效需求,这为国家大容量地培育劳动密集型就业载体提供了物质条件。我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之一,这最重要的就是要代表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改善和解决中国农民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张继华主编《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战略与管理/1999.6.1。

茹晴:《农民就业是脱贫的第一步》/中国经济日报/2000.1.24。

就业论文 篇六

(1)文献资料法。文献法是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对所研究课题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的学术文献总库中,以“就业意识”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46篇;在检索的结果中进一步以“体育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3篇。以“就业取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21篇;在检索结果中进一步以“体育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3篇。对检索到的这6篇文献经行了重点阅读。另外,经过分类和整理,整理出23篇与就业意识及就业取向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文献进行侧重点阅读。这些文献和资料的获得,为客观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及就业取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访谈法。访谈法是通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面对面交谈、互动获得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根据论文的研究需要,就吉林省中小学对教师基本素质及技能的需求情况制定访谈提纲,对东北师范大学的相关领导及教师进行访谈,以获取更为全面的相关材料。(3)问卷调查法。本论文根据研究内容制定关于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的相关问卷,按照性别,专项分层抽取100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其中女生包括25名,男生75名。共收取有效调查问卷93份,包括23名女生和70名男生的调查问卷。因调查结果中,不同专项学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此不一一列举专项。通过表2可以看到,毕业生中的运动等级大部分是国家二级,一级没有,国家三级和无运单等级的各占9.7%,说明了本科毕业生的运动员等级水平还是可以的,能够发挥专业的优势。通过表3可以看到,毕业生中的计算机水平无等级的占70%,有等级的很少。说明了体育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计算机水平还是比较薄弱的。

2、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到,毕业生非常明确的占11.8%,比较明确的占42.0%,不太明确的占34.3%,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对自己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明确的共占53.8%,其余的都没有一个好的职业规划,说明了,有接近一半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是模糊,不确定的。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考虑最重要因素的前四名分别是福利好、工作稳定、收入高和符合兴趣爱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人把财富等同于价值,福利好成为工作首选,而对社会有贡献的选择只有7.5%是所有选项中最低的。大多数即将成为体育教师的毕业生是作为园丁为祖国培育花朵,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金钱主义。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浮躁风不能影响到我们的择业观,因为下一代的未来在我们手中。3.3、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对社会现实态度乐观态度。是因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还没有踏入社会,对社会现实不够了解,所以还不能对社会现实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3、结论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个人体育水平比较高,但其他方面较弱。(2)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目标较明确,但是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较窄。(3)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考虑最重要因素的前四名分别是福利好、工作稳定、收入高和符合兴趣爱好。福利好成为工作首选,而对社会有贡献的选择只有7.5%是所有选项中最低的。

就业论文 篇七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是引导大学生、激励大学生和鼓舞大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高校共青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要服务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就业创业教育与学习的氛围,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里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与活动,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创业理论、创业实践教育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高校共青团应当牢牢占据第二课堂阵地,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就业创业教育有意识、有目的的融入到第二课堂中去,让第二课堂在就业创业教育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及作用。首先,第二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对于参与实践的过程有充分的自,积极促进了学生们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其次,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们在就业创业问题上的交流。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将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率,缩短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和时间。

三、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在社会中,技能要求越高,待遇越高,职位数量越少;技能要求降低,工资待遇下降,职位数量增多。高校共青团要帮助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充分认识到大众化的趋势,调整自身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文化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启发式、互动式的就业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其次,创业意识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必要准备,是创业的先导。高校共青团应当将创业教育的内容引入到系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社会经济的需求和动向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设置创新性、灵活性、生动性的创业教育课程。这样,共青团既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系统的就业创业知识,又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在一定的必要条件下,发挥自身的潜能,将自己成功地推销出去;创业的能力是将自己的创业设想、创业计划转变为创业实践并且成功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在大学生成功就业及成功创业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在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建设就业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建设大学生社团、建立稳定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基地等措施,循序渐进地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五、搭建高效有力的平台。

高校共青团对青年学生的全覆盖使得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引导、动员、组织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能够到达每一个学生。从高校的外部环境看,共青团组织遍及各个领域、各个单位,团组织之间感情深厚,关系密切。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上搭建有效的平台,加强与当地政府、校外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间的联系,适当引入校外的社会有利资源,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服务。

六、结语

就业论文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支持体系;创业支持体系

创业是具有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及创业资源的人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创业需要良好的创业环境来营造,这与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全球创业观察》(GEM)2002年度报告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人数占据大学生总群体的20%-30%。特别是斯坦福大学的师生,闻名世界的高科技产业群基地硅谷有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的一项统计,该校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000家公司,现在闻名于世的微软、雅虎、Google等最初都是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

相比之下,2002GEM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人数还不到毕业生的1%,2009年《社会蓝皮书》也表明,我国自主创业型就业极少,只占1.2%。此外,据2008年江苏省镇江市4所高校的大学生毕业去向的问卷调研中发现(见图1),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仅占毕业生人数的5%,仅以江苏镇江高校为例,说明大学生创业还处在意识萌芽的阶段。

大学生就业难是摆在我国面前的突出问题。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国外的创业实践证明,创业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方面共同实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完备的创业支持体系,体系构建见图2。

1宏观政策保障体系

1.1政府的创业政策支持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创业企业尤其是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环境还不够友好,因此我国政府将在鼓励创业企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企业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鼓励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科技创业的政策。国家要简化流程,降低公司注册登记前各方面的手续准备的门槛,要鼓励地区考虑为优秀创业者提供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帮助,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友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增强社会对创业大学生的信心。

(2)融资服务的政策。目前我国的创业投资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大学生创业起步阶段各方面尚未成熟,很难吸引到风险投资,因此依靠政府制定融资政策已成为必然。国家可专门为大学生创业开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小企业担保基金专项贷款以及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开业贷款担保,扶持大学生企业度过最初的孵化期,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享受不同的融资政策优惠。

(3)税费减免的政策。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制定免收1年的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签证费等的政策,还要保证相关单位能够保证落实这些政策。

(4)场地扶持的政策。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共同投资建设一批孵化器、科技园和创业园等,鼓励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创业园区。政府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资金补贴和其他帮助,鼓励社会机构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帮助。

(5)创业指导咨询的政策。借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的做法,组织建立创业专家咨询团,为缺乏商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咨询服务,主要以财务、经营计划、市场营销、技术和融资为主。

1.2高校的创业政策支持

高校是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形成的重要教育基地,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制定政策不仅鼓励学生创业,更要鼓励教师创业,有助于培养一批教授企业家和大学生创业家。

(1)学生管理方面的政策。高校要推行弹性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允许有能力适合创业的学生休学创业,允许延期毕业或是在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以便及时抓住时机进行创业,解决大学生创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在此方面,清华大学就走在了全国前列,推出了“休学创业”的举措。武汉大学也有先例,曾出台了“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两年”的政策。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评估制度,即对创业大学生的项目、资质、动机等情况进行综合的考量和评估,以确认其是否可以享受“休学创业”的资格。

(2)技术转移方面的政策。众所周知,硅谷早期不少高新科技企业是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的。我国高校应该积极借鉴斯坦福大学的经验,加强自身的技术转移工作建设,制定有关政策加强高校师生高新技术商业化转移的运作,鼓励师生创业。

2创业教育拓展体系

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营造一种自主创业氛围是高校的己任。自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九所高校设立创业教育试点以来,多数高校还停留在创业大赛等形式的创业教育上,无论是课程内容、体系、形式上都不够完善,不能体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因此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拓展体系。

2.1建立创业课程学分制管理体系

应该将创业课程纳入正常的学分体系,创业意识培养方面的课程应该以必修课为主,主要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而在后续的创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则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主要面对三、四年级的大学生,也欢迎有兴趣的一、二年级学生选修。另外,各个学院也可以针对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把专业知识、技能和创业项目有效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创业信心。

2.2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锤炼体系

一是要按照创业规律编排系统的课程体系。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的借鉴美国著名的创业教育领先者百森商学院的做法。即将“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5个部分内容贯穿在学生课程体系中,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观念,避免传统的将创业课程分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作业管理等分散课程带来的创业知识零散、割裂的后果。二是要重视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要将创业教育最终落实在创业实践上,百森商学院的就是将一些实践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程后,就被分成若干小组,体验企业的创办、拓展、答理和清算过程。

2.3搭建大学生创业讲堂培训体系

在这个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了专门的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各个地方高校也要建立适当的培训机构,邀请有创业经验的风险投资家,知名企业家做客创业讲堂,开展创业高峰论坛、创业沙龙、创业报告会、创业讲座等诸多形式培训活动,为学员传授企业创办、企业管理、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系统的课程,培养学员的“企业家素质”。此外,培训机构在培养方式上要采取个人自主学习、集中培训、实习操作、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要对学员进行筛选,选择一些有强烈的创业动机和创业激情的人参与培训,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要做好检验审查工作,通过对创业计划书的评审决定创业团队能否进驻创业园或是获取创业基金的扶持,并由此环节走向创业实践的环节;最后高校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创业的实际情况共同扶持已经创业的团队,推动其走向市场化运作。

2.4营造科技创新活动素质拓展体系

浓郁的学术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是孵化科技成果的温床,高校要依托共青团的政治、组织优势,广泛开展“挑战杯”科技竞赛、科技节、科研立项、学术大讲堂、科普周末、科技创新论坛等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以此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高校在为学生提供科研基金的同时,更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培训机制,将“信息检索、选题、课题申请、撰写论文、文章发表”等环节的培训集成起来,要建立导师与学生的“科研指导”机制及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科研帮扶”机制,为学子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加大创新的思维到创新成果的转化。

2.5创建创业实践活动提升体系

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及大学生自主创业实习基地的作用,发动一大批合格的具有了一定创业家素质的学员赴企业或是见习基地实践,满足大学生接受实践锻炼、增长才干、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

2.6搭建创业企业运营扶持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美国MIT的“5万美元商业计划竞赛”每年都会诞生5-6家新企业。我国也已经举办了六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每一届竞赛都会有一定的项目获取风险基金,高校要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契机,对“经营开店项目、加盟连锁项目、新产品项目、科技成果专利项目等可操作性强,风险相对小,成本低、市场潜力较大的实体经营项目”市场化运作,撰写创业计划书,经创业委员会评审,合格者可获取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扶持,进驻大学生科技园或是孵化基地,开展科技含量较高的创业活动;亦可在校内注册公司,充分瞄准商机,开展经营商业活动;也可充分利用项目推介会吸引创业风险基金。

3创业基金扶持体系

2009年《社会蓝皮书》调查显示,45.5%的大学生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导致创业梦搁浅。据调查分析到大多数学生申请贷款都“半路夭折”了,一方面,学生无力提供抵押或担保,另一方面,银行、工商等相关部门也不是很配合。因此,在此方面,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创业资金的融资渠道及信用担保体系,还要联手社会及高校设立专门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

3.1政府的资金支持

一方面是税收支持。国外有很多例子可供借鉴。如英国1983年制定《企业扩展计划》,对中小企业投资于高技术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创办小企业,免征60%的投资税;对创办的小企业免征100%的资本税;公司税由原来38%降为30%;印花税由20%降为1%,起征点由2.6万英磅提高到3万英镑,并取消投资收人附加税。政府要减免各种各样的税收,从而减少初创企业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是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这主要体现在创业基金上,其分“种子基金”和“创业基金”两类。“种子基金”主要以投入少量无偿资金的方式,对大学生科技创业进行短期孵化;“创业基金”则以无偿或投资资助方式,支持大学生依托自主技术成果创办企业。国家地方政府还要优化资金管理,并做好资金支持后的一系列咨询服务工作,确创业基金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创企业迅速成长,并最终引来风险资金等其他融资。

3.2社会的资金支持

社会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在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企业容易得到风险投资资本和个人投资家等的资助。但是,风险投资门槛也比较高。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还不成熟,对于多数创业企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很难得到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另外,就传统的银行贷款渠道而言,其担保条件比较苛刻,对正处创业期的小企业来说,缺乏资产等条件作为抵押。因此,仍然需要政府帮助社会投融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在此方面,可以仿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由专门的银行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企业,尤其是科技创业的小额放贷业务。初期由政府提供担保,联合高校对创业企业建立信用体系。此外,还可以对投资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风险投资商进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利用好社会资本,鼓励社会投融资机构支持大学生创业。

3.3高校的资金支持

高校可为创业大学生提供种子基金支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5万美元创业大赛计划就是给获奖者5万美元的种子基金。我国目前就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设立300万元的创业基金项目,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上海理工大学每年资助300个创业实践项目,复旦大学是联合复旦科技园、杨浦创业中心等,为基金配套资金1000万元,其所在的杨浦区政府还承诺三年再配套资金500万元。北航和上海理工都是学校自己单独再设立创业基金,复旦是联合政府机构共同拿出创业基金。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去争取企业家的捐款或投资来设立创业基金。但无论形式如何,都是为了能够给创业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原始资金支持。

4孵化器支持体系

有了好的项目,又有了资金支持,创业大学生还需要办公场地的支持,对于一些科技型企业,还需要一些公用的研发设备的支持。各高校要建立科技园,落实有关财税优惠政策,提供创业辅导顾问团咨询、创业辅导课程等服务,要对评估通过的项目进行投资及管理,将大学生创业落到实处。

大学生创业是带动千百万人就业的生力军,作为高素质的知识密集型的高校大学生群体要顺利时代潮流,走在时代潮流前面。未来的就业将是创业主导就业型,而不在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高校应该尽快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的日程,担负起培育民族创业精英的摇篮,为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姜彦福.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婉萍.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保障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薛文理,曾刚.我国创业环境下政府创新基金对创业企业的扶持作用[J].科技与经济,2007(1)

4曲殿彬.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提高会计职业能力的方法,怎样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