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院校会计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的会计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要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优化会计专业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特征和会计执业岗位的要求来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高职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
一、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1]。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课程特点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较,他是以“项目”为主体,通过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来进一步加强实践课程教学,通常具有项目式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的特点。要充分认识了实践教学对育人的重要性,要按照职业院校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两大教学体系的有机联系,按照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组织实践教学。同时,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2006年财政部重修了《企业会计准则》,这必然会推动会计教学改革,而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探索建立符合职业会计专业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职业会计专业的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 二、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 1.会计实践教学仿真性较弱 在财经类的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规模一般较大,而实践经费投入与工科类专业相比还显不足,一般有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银行模拟实训室、证券投资实训室等。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操作,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实际中,企业的会计部门与采购、生产、销售、税务、银行和审计这些业务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当前的会计模拟实训中缺乏相关的这些业务部门,这明显人为地割断了会计工作和其他工作的联系,使得学生对整个经济交易事项仍然觉得比较模糊,感到会计工作很神秘。企业在处理 会计业务时,有着严格的岗位职责,授权明确,内部相互牵制,共同完成工作。而在实训过程中一般没有岗位分工,没有内部牵制,每一位学生都是根据给定的经济业务独自完成所有实训内容,学生在实训课结束后对于企业内部的会计凭证在各岗位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程序、各岗位之间衔接、牵制等关系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或教材上知道一些,而对于企业与企业外部的税务、银行等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则是知之甚少[2]。通过一周或更长时间的实训,仍无法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内外部经济关系的能力。 2.校企合作模式不完善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就要让他们在实践中求真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优势。但是在面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因学校与企业的价值取向存在不一致性,在实际操作时还存在一些分歧。比如,实习学生占用办公场所,配备办公桌、椅,甚至让人手把手的交,这都需要成本和代价。但有时碍于朋友或校友情面,他们在合作上带有一定的情绪,就不难理解。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他们也要生存。但无论如何,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校企合作不是为了钱,为了设备,也不只是为了学生的顶岗实习与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重要的是要以企业的实际操作来引领学校的教学,推进专业建设,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培养模式之所以无法真正实现,师资是一个主要瓶颈。目前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对学历要求普遍较高,一般都需要硕士毕业。一些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及自身的努力,基本上达到了“双师型”教师,但依旧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职业教育老师应具有本专业的系统知识和理论,同时要具有很强的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具有将过去熟悉的“系统理论知识”改造成“系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 1.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方式开展会计专业的工学结合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显著特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新阶段高职工学结合发展的新要求。学校用各种优惠条件积极联系财务公司进驻学校设点办公,专业教师与记账公司人员共同指导学生进行顶岗操作 [2] 。比如学校免费提供办公实训场地,替财务公司节约了办公用房租金,若再能给予一定的补助,就有足够的吸引力引进财务公司,使该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财务公司提供一定数量的企业,先由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掌握整个会计操作过程,指导学生观看该企业以往凭证、账簿、报表等;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该企业凭证、账簿、报表和报税的过程,整个过程由指导教师负责把关。另外,学校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创办校财务公司,这既为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学生实习、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 2.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系统推进工学结合 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工学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点和主要落脚点,是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没有课程就没有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管理模式调整、教师执教能力提高、激励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推进。搞好课程改革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技术课程的特点,就是领学生做事,围绕知识的应用能力、用项目对能力进行反复实训,课程教学要一体化设计[4]。课程改革的成功必将带来院校整体运行机制的改革,并将大大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以单个实训项目导入各个岗位技能的培养。在实施《基础会计》课程的“项目导入”式教学过程中,一般可以设置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单个实训项目,用以训练各部分理论知识的教学,再借助实训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各个实训项目的具体操作,以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在教学过程的后期阶段,通过设置一个模拟仿真的综合实训项目,通过较全面、系统的实训,以达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训的安排上,可以对学生分组并分岗位技能要求来设置,每组学生组成一个仿真的单位会计机构,选定一个会计主管,分别设置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岗位,并按照内部相互牵制的原则进行合理分工,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必须具备的技能。 3.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搞好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在校企合作的实施上,坚持“急企业所急,做企业所需,建合作机制,创校企双赢”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实际安排工学结合项目,在共赢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在搞好校企合作时,要针对不同的合作方式,采用一定的运作方式。如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明确权利、义务关系。这需要我们在与企业的沟通中,多替企业着想,站在企业的角度协商校企合作,只有使企业看到效益,合作才会长久,这将实现校企关系从邻居到亲戚再到伙伴的质的发展。校企双方的资源要实现充分共享和利用,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目的。如有的院校和财务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并赠送电脑及一些办公用桌,缓解公司的经济压力,也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在利益共享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才可以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校企合作跃上一个新平台,从而在根本上提升高职教育的内涵。 4.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工学结合的实施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提高“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水平,建立一支既是会计师又是讲师的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建设中,可以通过派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学校办经济实体,教师参与管理、经营。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具有会计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到校进行专业教育及专门技能教育,这样既能使专任教师掌握更多的实战经验,也能提高学生的业务知识水平。职业教育教师要懂“职业”,而“专业”更多的是从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上划分的,职业则要了解专业市场和人才 ;要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职业与专业相关,但有差异[5]。“双师型”教师既能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传授知识,又能指导学生校内实验和训练,还能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 总之,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每位会计学教师都要结合本院校的实际,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又具有本院校的培养特色,,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N].中国教育报,2006-11-16. [2] 林松池.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3] 林英法. 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基于代理记账公司平台[J] 会计之友,2010.6 [4]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0,58. [5]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9-18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