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

2024-03-30  本文已影响 532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论文摘要

如何运用证据查明案件事实或有关法律事项,是正确处理案件的首要问题,也是审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证据问题是全部诉讼活动的核心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作出判决”。

ZhaoSheng.Net

因此,民事诉讼证据的采信问题在审判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对证据的采信直接关系到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是法院裁判的基石。 在诉讼过程中,证据既是法律事实,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通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的依法收集,以及公民个人、机关单位和人民团体的提供,然后由司法人员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判断,才能以特定的形式为司法机关所确认,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而证实事实真相,客观地证明案情。综上所述,本文将从民事诉讼证据采信的意义、民事诉讼证据的可采性审查、民事诉讼证据的可信性判断以及单一证据的部分采信等四大层面来详细论述。目前,我国的证据立法相对滞后,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审判工作的需要,出台了一些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摒弃了以客观真实作为证明标准的提法,代之以法律真实,则证据是证明事实的唯一法律依据,从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本文将以详实的案例和严谨的理论,从各个角度来阐论证据采信这一“基石”问题,也算是为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尽微薄之力。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证据”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具有不同的涵义,一般认为,没有经过质证、认证程序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的“证据”应称为“证据材料”;而经法官认定为能够已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则应称为“定案证据”。证据材料要上升为定案证据,必须经过法定的认定程序才能达到。如何运用证据材料查明案件事实或有关法律事项,是正确处理案件的首要问题,也是审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证据问题是全部诉讼活动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的证据立法可以说相对滞后,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审判工作的需要,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先后出台了民事、行政诉讼证据规定,摒弃了以客观真实作为证明标准的提法,代之以法律真实--证据能够证明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迈出了历史的一步。这更符合理性、人性、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更符合理性、人性,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更符合诉讼活动的客观规律。法官,不再为没有再现已经成为过去的“客观真相”而被横加指责“裁判不公”。以证据能够证明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也使当事人自己的诉讼行为的后果具有可预测性,更加理性的看待胜诉与败诉,从而树立司法的权威,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从而确立了证据裁判主义。民事诉讼证据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唯一载体,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仅限于摆在眼前的“呈堂”证据,再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取案件事实的相关信息,更不能因为证据不足而拒绝裁判,因此,民事诉讼的采信问题在整个审判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对证据的采信的直接关系到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运用,是法院裁判的基石。二、民事诉讼证据采信的意义民事诉讼证据的采信,是指法官对提交到法庭上的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并决定是否采纳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的活动。这是一个自由心证的过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裁判文书中阐明证据是否采纳的理由。对当事人无争议的证据,是否采纳的理由可以不在裁判文书中表述。”可见,心证公开是现代自由心证的基本适用条件。民事诉讼证据的采信直接关系到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适用,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本文将民事诉讼证据的采信分为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据的可信性两个部分进行论述。证据的可采性审查主要是将明显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予与排除。证据的可信性判断则是在可采性审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判断拟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的可靠性和证明力。可以说,民事诉讼证据的采信其实就是一个“筛选”证据的过程。三、民事诉讼证据的可采性审查民事诉讼证据的可采性审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证据的合法性审查合法性是证据的基本属性之一,它体现了诉讼的阶段性和程序法的独立价值,也是案件客观公正的机制保证,因此不具备合法性就意味着没有可采性,就要依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排除在法官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之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证据的合法性,进而划定非法证据的范围。我们认为,对证据的合法性的把握应从正确“合法”与“违法”入手。法理学的一般理论认为,以法律规范为评价标准,可以将人们的行为分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和中性行为。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仅仅是与法律明定的行为要件不相符合或者找不到法律上的依据,而并未直接与法律上明定的强制性规范相抵触,那么这种行为虽然不是合法行为,但也不是违法行为,而是中性行为。另外,这三类行为的法律后果即法律对这三类行为的评价是根据行为主体性质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的。对于作为公权主体的国家机关,由于其在物质、制度等方面控制着大量的优势资源,同时执掌着以普通公民的行为为行使对象的公共权力,因而,为了保证普通公民的自由与权力不受侵犯,必须为公权力的行使限定严格的条件,并使这种权力的行使效果具有明确的可预见性。据此,法律对国家机关的行为要求是“合法”,只有合乎法律明确规定的行为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私权主体,权利至上和意思自治是自由的保障。民主国家不可能将法律的触角深入到广阔的私法领域的每一个细小的方面,也不可能要求人们的行为严格恪守法律的明文规定,因为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人们将如何行为?而且,由于私权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在法律上支配,控制他人的优势,因此,“法无禁止即为权利”就成为界定私权范围的著名法谚。也就是说,普通公民的行为只要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就会得到法律的承认即依其自身意思发生效力,这既包括合法行为,也包括中性行为,可以概括为“不违法”,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概括为:证据的合法性审查证据形式的合法性和证据调取方式的合法性。1、审查证据形式的合法性即审查证据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否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七种法定证据形式,如单位证明是否有单位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等。凡证据形式不合法的,即丧失可采性。2、审查证据取得方式的合法性包括审查取证主体资格及证据取得的方式合法。(1)审查取证主体资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代理诉讼的律师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调查收集证据,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查阅本案有关材料的范围和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第六十五条第一款“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去正,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的规定,调查权的主体仅限于人民法院及诉讼代理人,这就意味着当事人没有法律赋予的调查权,当事人自行调查的材料不能作为有效法律证据使用。有人认为,这对当事人而言不公平。当事人授权的诉讼代理人尚且享有调查权,作为权利之源的当事人反而没有调查权,这是不符合法理的。其实,诉讼代理人享有调查权并非来自当事人调查权,而是来自法律的直接规定,即法律授权。法律没有授予当事人调查权,是考虑当事人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调取证据以求胜诉,引发新的纠纷。所以,不赋予当事人调查权,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那么,是不是说当事人必须委托诉讼代理人调查呢?不是。《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对以下证据材料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一是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二是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三是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其实,当事人收集证人证言还可以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对于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证人可以提交由证人签名的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2)审查证据取得的方式是否合法首先,证据取得的方式必须合法,包括证据来源及调取证据的手段和方法必须合法,人民法院及诉讼代理人调查取证还应当遵守法定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十条规定:“人民法院收集调查证据,应由两人以上共同进行,调查材料要由调查人、被调查人、记录人签名或盖章。”诉讼代理人调查取征,也应由二人以上共同进行。司法部1991年9月发布的《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代理人持乡镇法律服务所证明和乡镇法律工作者证,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调查一般应由两人进行,并制笔录。调查笔录经被调查人核对无误后,由调查人、记录人、被调查人签字或盖章。”律师作为代理人调查取证是否必须二人共同进行,律师暂行条例和律师法未作明确规定,理论界司法界也认识不一。有业内人认为,律师调查取证也应由二名律师或一名律师和一名律师助理共同进行,以免在诉讼中特别是担任刑事辩护时处于不利地位。如有被指控涉嫌窜供、提供伪证等危险。这是基于提高律师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认识。笔者认为,作为诉讼代理人,律师与其它法律工作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尤其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平等,作为诉讼代理人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享有的权利是一样的。故律师调查取证也应二人共同进行。其次,严禁用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根据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形有以下几种:A伪造证据B贿买、胁迫证人作证或指使他人作伪证C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非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应当注意的是,以前最高人民法院将未经相对人同意秘密录制的谈话材料列入非法证据的范围,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淡化了这一规定,是非常人性和理性的,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的矛盾,社会诚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在当事人自行收集证据时先经过对方同意再录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取得真实有效的证据。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相对更为科学和合理,更易于操作。但是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的形式和调取方式的合法性,与证据的形成原因是否合法是不同的概念。在审判实践中,有的审判人员对形成原因不合法的证据一律不予采信,这是不正确的。如当事人双方未到法定婚龄登记结婚,结婚证是不合法的,但如果以结婚证不合法为由不予采信,当事人未到法定婚龄登记结婚的事实同样无法认定。这种欠缺法律效力的证据,一般并不因为诉讼而产生,通常表现为原始物质或书证。这种证据恰恰是认定不法事实的根据,不能概以证据不合法为由不予采信。采信证据是为了认定案件事实,与案件的定性处理是两回事。

(二)证据的实效性审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定了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制度,对防止当事人搞“证据突袭”和提高诉讼效率起到了较好的规范指引作用。举证时限制度是指当事人对其诉讼主张的举证证明行为限定在某一时间段的一项司法制度。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界满前提出。”由于对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可以不组织质证,故对证据的时效性审查便很重要,凡是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对方当事人经法官询问后不同意质证的,该部分证据即丧失可采性,不予作为定案的依据。但是,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查时应当持审慎的态度。特别是在审判实践中,少数审判人员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安排的证据交换日期在举证期限之后,就会导致举证期限提供,法官在采信时左右为难,采信与否都不好向双方当事人交代,极易造成错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人民法院排期交换证据之日不的早于当事人举证期限界满之日。当事人双方的举证期限不一致的,可以由当事人协商确定最先举证期限界满之日为证据日,不能协商一致的,由人民法院指定证据交换日期,并顺延交换期限。无论如何,人民法院组织交换证据之日则举宪政期限界满(除非人民法院再次组织交换)即可避免出现当事人在人民法院组织交换证据时却已逾期举证的情况。(三)证据的关联性审查所谓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即一证据能够认定的事实与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具有同一性。如果证据不能支持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则该证据不具有关联性。证据的关联性审查,就是要排除那些与本案无关的证据进入实质性审查程序。但要引起注意的是,审查证据的关联性不能只孤立的审查单个证据,要结合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一并审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四)证据的客观性审查在证据的可采性审查阶段,对证据的客观性审查只是形式审查,即只对那些明显虚假、自相矛盾不能成立的证据予以排除。四、民事诉讼证据的可信性判断民事诉讼证据的可采性审查和深刻信性判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可采性审查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证据的可信性判断。(一)对证据的真实性的审查判断1、对方当事人有无异议,是否举出了足以推翻的相反证据。2、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一是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智力和年龄状况不相当的证言;二是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三是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四是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五是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二)对证据的证明力的审查判断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联系愈紧密,证明力愈大;反之愈小。如果法院认定的案件事实没有相应的证据支撑,则属于“证据不足”。如果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有充分的证据佐证而法院没有认定,则属于“事实不清”。人民法院认定的案件事实只能小于或等于所采信的证据能够推定的事实。故对证据的证明力的审查判断直接关系到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条到七十八条的规定,对证据的证明力的认定应当遵循以下规则:1、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2、只有本人陈述而无相关证据佐证,对方当事人不认可的,对该当事人的陈述的证明力不予认定。3、对合法取得的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勘验笔录、鉴定结论,一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应当确认其证明力。4、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它书证。5、物证、档案、勘验笔录、鉴定结论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6、与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的证明力一般

小于其他证人证言。7、对同一事实,当事人分别举出相反证据,但都不足以推翻对方的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盖然性优势的原则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五、关于单一证据的部分采信问题审判实践中,常会遇到当事人提供的某些单个证据的内容部分真实,部分虚假的情况,这就引起单一证据的部分采信问题。如数个证人证言中一部分相互一致,相互印证,其他部分相互矛盾;或某个书证有被篡改的痕迹等。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往往据此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地的予以反驳,导致法官对证据不易认定,通常不予采信。对单一证据能否仅采信一部分而不采信另一部分。笔者认为是可以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二条三款规定:“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可见,遗嘱被篡改的内容是不真实的,但法律只规定被篡改的部分无效,法官不能因此否定整个遗嘱的效力,而作为遗嘱的书证不予采信,所以,对内容部分真实,部分虚假的单一证据,对其真实的部分可以认定和采信。事实上,因为证据的部分不真实而全盘否定证据的效力往往会导致裁判不公的问题。人民法院的司法实践必将推动国家对证据的立法事议相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出台一部内容涵盖刑事、行政、民事、海事诉讼的统一的证据法,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法制化的进程。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资料:

1、黄明耀《民事诉讼证据的合法性》、《现代法学》(重庆)2002年第3期第78-83页2、王亚新《关于自由心证原则和现状的比较法》、《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6期第25-26页3、刘春明《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4、吴宏耀《诉讼证明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5、刘善春《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6、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和谐与团结的区别,和谐和交融的区别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