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加工贸易过程(加工贸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

2022-09-12  本文已影响 192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

  摘 要:本文对产品内分工理论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产品内分工的两种类型。回顾了加工贸易的发展沿革,在产品内分工理论框架下对加工贸易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加工贸易是一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重要途径、一国可以加工贸易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 加工贸易; 福利增长

  纵观国际贸易的分工理论沿革,从二战前产业间分工到二战后产业内分工进而发展到产品内分工,每一次国际分工形式的嬗变都引发了经济的耦合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积极且全面的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加工贸易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我国当前大力提倡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对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和转移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因此,在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来研究加工贸易是符合当前分工理论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的。

  一、产品内分工

  (一)产品内分工的概念

  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指的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境进行生产的现象。由于产品内分工所产生的国际贸易,可以称之为产品内贸易。

  产品内分工被西方产业经济学界称为垂直专业化。产品内的这种分工模式可以从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来分析。产品内分工可以通过企业的内部化过程来进行整合,如通过并购(M&A)来整合自身的产业链。企业也经常借助与企业间的合作,在基于比较优势的理论逻辑下开展企业间的协作生产。这种企业间分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如“代工(ODM)”和“贴牌(OEM)”生产。

  二、加工贸易

  (一)加工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与国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对于各国的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跨国公司全球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出现一些新的现象。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再局限于产业间贸易,而更多是产业内贸易,进而发展到产品内贸易。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内部竞争不断加剧,跨国公司根据地缘或国家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逐渐难以为继,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和建立生产体系才能获得、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加工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通过内外部分工体系,跨国公司将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分工和有机结合,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加工装配活动,在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设施之间建立高度依存的关系,形成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

  (二)加工贸易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己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国际加工贸易是跨越国界进行生产,它同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紧密相连。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取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快的融合到世界经济的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对进口设置了重重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发达国家要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和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采用绿地投资或者将产业价值链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进行分割,交由这些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加工贸易这种“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正好契合了双方的要求。

  三、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

  (一)产品内分工主要方式——加工贸易

  目前在其他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相关统计中都没有所谓的“加工贸易”这一项。因此,对加工贸易的数据采集和研究需要对标准进行一些归并。从业务的类型上看,加工贸易与对外加工装配(external processing and assembling)、委托加工——出口(processing deal for export)、原厂委托制造(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非常接近。我国早在1999年6月l日,在《外经贸部关于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对加工贸易的业务范围就进行了界定。界定的范围是: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简称料件),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而后又在《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管理暂行办法》则规定,加工贸易是指出口加工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口全部或从境内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等,经加工、装配后复出口制成品,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方式。

  从对加工贸易的定义上看,加工贸易不再局限于贸易方式的范畴,更多的体现在参与国际分工上。特别是从我国这些年的加工贸易中,我们不难得出在生产全球化,制度一体化的过程中,加工贸易更多的是一种产品内的分工形态。因此,当一国利用进口的原料或中间产品来生产出口产品时,国际产品内分工便产生了。从内涵上看,国际产品内分工与对外加工贸易的定义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加工贸易是参与产品内分工的主要方式,而在产品内分工中目前来看我国又最主要的是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

  (二)产品内分工通过对加工贸易的影响进而促进国家福利增长

  产品内分工能提高外发的发达国家和承接的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对资本相对密集的发达国家和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发展中国家,在产品内分工前与分工后的生产进行对比,能得出产品内分工通过对加工贸易的影响进而促进国家福利增长。

  如图所示,模型包括两个国家,发达国家(F)和发展中国家(H);两种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在初始状态,由于发达国家F还没有采用产品内分工,因而根据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原理,各国专业化生产本国要素丰裕的产品。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初始状态下,发展中国家(H)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X),等产量曲线H1与等成本曲线NN’相切于点A,OA代表生产向量。发达国家(F)专业化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Y),等产量曲线F与等成本曲线MM’相切于点C,OC代表此时的生产向量。当技术进步使得发达国家得以将原来的资本密集型产品C进行产品内分工生产,比如将原来生产过程拆分为两个环节,先生产资本密集型中间产品D,产品D再经过劳动密集型过程的加工,最终生产出Y。图中表示,生产向量OC可以通过向量OD和向量DC相加得到,即产品Y可以通过两个生产过程OD和DC生产出来。若其中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的生产技术刚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掌握,则由于较低的工资水平,生产过程DC就可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如图所示,向量DC平行于向量OA,两变量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因而发展中国家H可以进口中间产品D生产最终产品Y。原来发展中国家H对产品Y的消费依赖于从F进口,而随着生产过程的转移,H只要进口中间产品D,通过自己生产就可以满足国内需求。H不仅生产可能性边界可能扩大,而且进口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所带来的技术外溢也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生产力得到提高,从而改善国家整体福利。

  一国可能通过参与产品内分工,获得技术进步,提升一国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进而改善一国的福利。

  参考文献:

  [1]曾铮,张亚斌.价值链的经济学分析及其政策借鉴.中国工业经济,2005,(03).

  [2]高越,高峰.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国际贸易问题,2005,(03).

  [3]高越.产品内分工与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对外经贸实务,2006,(02):3-6.

  [4]金芳.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3,(03).

  [5]刘志彪.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模式与创新.南开经济研究,2005,(05):42-43.

  [6]胡均民,张亚斌.简论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光明日报,2006-03-0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浅析当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及解决措施)上一篇: 对外贸易差额(中美贸易双方优劣势)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