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我国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和理财产品的优势)

2022-10-18  本文已影响 537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

  理财产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定价和资金运用报酬率市场化的特性对金融市场影响越来越大,它突破了“存款利率管上限”的利率管制格局,同时对金融产品综合定价体系、金融市场收益率曲线等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机制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了纲领性的论述,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强调了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明确了政府(中央银行)作为间接调控者的定位[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了与价格改革相似的“双轨制”,与管制利率并行,在边际上引入利率的市场化,使得改革具有帕累托改进的特征,在未触及实体经济部门利益的同时,提高银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具体而言,二十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沿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路径,不断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2]。通过采用“发展外围、培育替代,在竞争中消解改革对象既有利益”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策略,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   利率市场化分为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存款利率市场化两个方面。在近十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中,为防市场波动过大,我国没有采取直接放开存、贷款利率的方式,而是不断创造诸如基准利率体系(Shibor)、商业银行财务硬约束(股改上市)等外部必要条件,并逐步培养外围市场。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方面主要举措是创造非金融企业债务工具提供多种融资产品(即银行间交易市场),价格已经不受贷款基准利率限制,其促进了企业筹资利率的市场化,与银行贷款利率形成竞争;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主要举措是促进替代性负债产品(主要是理财产品)的发展,扩大利率浮动区间,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推进了个人投资收益率的市场化,与银行存款利率形成竞争。   二、理财产品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影响   理财产品是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投资者在通胀低利率时期提高投资收益的市场需求,也是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前进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理财市场的不断发展,这种来自市场内在的金融创新和供需双方的推动,将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3]。   (一)理财产品为突破存款利率管制提供途径   目前我国已实现市场化的利率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贴现利率、国债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境内本外币市场贷款利率等,仍被管制的利率包括居民和企业的人民币存款利率、针对居民的四种外币(美、欧、日、港)一年期以内小额(300万以下)的存款利率[4]。人民币存款利率是我国几十年来利率管制的最后一个堡垒。理财产品作为金融创新产品,除了发行规模、准入标准按照相关政策执行外,其收益水平(无论是固定收益还是浮动收益)不受利率管制,为商业银行利率竞争提供空间,对法定人民币存款利率体系形成挑战。   (二)理财产品为基准利率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中央银行通过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建立以Shibor为核心的短期利率定价体系,并最终将Shibor作为基准利率体系引导金融市场利率走势。目前,在存款利率先不具备与Shibor挂钩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分步将理财产品定价与Shibor挂钩:先与短期产品定价挂钩,再与中长期产品定价挂钩;先与短期融资券类产品定价挂钩,再与贴现类产品定价挂钩;先与金融债券类产品定价挂钩,再与企业债券类产品定价挂钩;逐步完善以理财产品利率形成机制为重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5]。随着理财产品自身规模不断壮大,银行为维持一定量的存款规模,其利率体系必然向理财产品利率靠拢,以此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的市场化定价,巩固了以Shibor为核心的利率定价体系,最终将Shibor基准利率确定价格调控目标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由数量调控转为价格调控。   (三)理财产品为金融机构探索市场竟争模式提供平台   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探路者,理财产品为金融机构加强利率定价研究、完善定价微观机制建设、开发定价信息系统等提供了市场化平台[6]。同时,理财产品还强化了结构化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机构通过跨市场、组合型的投资运作方式,整合了在信贷及银行间市场的传统优势,拓展了其在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投资空间,为其探索利率定价,迎接存款利率市场化竞争做好充分准备,也为探索利率市场化后中间业务、投资业务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平台。   三、理财产品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评估   理财产品为市场提供了与存款竞争的金融产品,是对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突破,因此理财产品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理财产品对存款的替代规模有多大,它反映了当前已经利率市场化的存款规模,是衡量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总量指标;二是理财产品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有多高,它反映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深度,是衡量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质量指标;三是理财产品收益率反映金融市场变化的综合度有多高,它反映了其作为中央银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引导利率走势参考依据的可靠性,是衡量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成熟度指标。  (一)表外理财产品对存款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   1.表外理财是考察存款分流的监测指标。理财产品按核算方式可分为表内理财和表外理财,表内理财产品保本或保收益。2009年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增设“结构性存款”指标,专门反映表内理财产品资金来源,并计入各项存款及货币供应量。表外理财产品不保本且不保收益,人民银行目前未将表外理财并入信贷收支月报和存款类金融公司概览,存款、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中均不含表外理财的相关内容[7]。因此,只有表外理财产品才对银行存款产生分流与替代。   2.表外理财对存款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自主品牌的开放式理财产品和短期理财产品迅速上升,这类产品具有投资门槛低、收益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和暗含银行信用等特点,促使银行存款大量向理财产品转移,2011和2012年甚至出现了理财产品发行期间,存款环比增长多次为负值的情况[8] 。以海南省每月表外理财产品增量与存款增量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增量呈现出较为典型的负相关关系(见图1),表外理财业务量的变动导致存款波动幅度较大。   3.表外理财对存款替代效应的评估。2013年3月,全国表外理财募集资金4.1万亿元,同期人民币存款新增4.2万亿元,全国新增社会资金中一半用于表外理财一半存放银行。2013年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97.9万亿元,若按照2013年3月末人民币表外理财余额5.26亿元测算,已有5.4%人民币银行存款实现利率市场化,且该比例在上升。   (二)市场利率是理财产品定价的决定性因素   1.理财产品定价的市场化特征明显。据Wind资讯统计,2012年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以Shibor为定价基准占其所发行的所有产品募集资金的比例达71%,九成以上使用隔夜Shibor作为定价基准[9]。2012年商业银行发行的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期个人理财产品的加权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4.09%、4.52%、4.9%和5.18%,明显高于同期人民币存款利率及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这既反映了市场真实资金供求状况。2011年1月—2013年4月,1个月和3个月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与1个月和3个月Shibor加权收益率走势高度重合(见图2)。   2.理财产品定价的市场化评估。评估理财产品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方法是分析理财产品的价格与现有的市场化利率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单向的因果关系,若市场化利率是当前理财产品价格形成的长期、稳定的原因,那么说明理财产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市场化程度较高[10]。通过对2011—2013年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月度Shibor利率平均值代表的市场利率,与2011—2013年1个月以下、1个月到3个月、3个月到6个月的理财产品加权收益率代表的理财产品价格,同期时间序列两两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在5%的置信水平下,滞后1期的月度Shibor利率对理财产品收益率具有显著影响,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短期Shibor利率是决定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走势的主要因素,这显示短期理财产品的定价已经完全市场化[11]。   (三)理财产品收益率能较为全面地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   理财产品收益率一头连接Shibor基准利率,一头连接市场中丰富金融产品的定价,在利率未稳定市场化条件下,理财产品从交易主体上看,是目前金融市场交易主体最为丰富的一类产品,包含了个人、企业和机构等;从挂钩投资标的看,理财产品与实体信贷、票据市场、银行间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都有联系;从期限结构看,理财产品兼具超短期、短期、中期和长期资金价格信号功能。因此,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成为一种集中各种市场主体与金融市场、不同期限结构的综合价格信号,对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走势具有较高参考价值[12]。   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可以及时反映市场预期。对2012年以来理财产品月度平均收益率绘制的收益率曲线(见图3)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理财产品收益率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市场对利率走势的预期。以2012年3月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为例,将各期限结构理财产品收益率减去其与同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均值,结果显示移动后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向下穿透存款收益率曲线,反映市场认为当前存款利率被高估,有下调的预期,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民银行于2012年6月降息。   四、利率市场化下理财业务未来发展趋势   (一)理财产品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近年来,理财产品规模一直保持快速扩张的势头。2012年理财产品发行数量28239支,比2007年增长19倍;发行规模达24.71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26.5倍;2012年余额7.12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4倍。2013年1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继续保持增长态势,1季度共发行10331款,发行规模10.8万亿元,比2012年4季度增加6.61%[13]。理财产品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密切相关,其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资金寻找更高价格的趋利性导致银行主动调整经营策略。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利率市场化必然伴随着金融脱媒,银行体系也往往通过创新进行“反脱媒”,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若存款利率“双轨制”的局面不改变,储蓄存款就会不断流向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规模也将持续增长[14]。   (二)理财产品业务创新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理财产品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也将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回顾我国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2006年理财产品涉足信贷类产品(贷款资产证券户),2007年推出银行票据(短期票据和中期票据)类产品,2008年在股市走强时推出“打新股”产品,2009—2011年联手信托公司、保险公司推出“银信”、“银保”类产品,2012年全力开发商业银行自有品牌的保本型产品[15]。美、日等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都伴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从金融创新的角度看,金融创新对利率市场化有客观的要求,大部分的金融创新是在利率的不确定性基础上产生的,利率市场化给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土壤,使得金融创新形式更为多样;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模式可以吸收利率波动幅度扩大所带来的冲击,从而平稳推进利率市场化。因此,理财产品业务创新力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是利率市场化内在需求。(三)资产管理业务将是理财产品发展趋势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存款利率将会上升,存款型理财的优势不断丧失。同时,随着直接融资和债券市场的发展,理财赖以生存的“资产证券化工具”功能将不断被削弱,理财产品现有的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在未来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银行理财业务将回归中间业务与受托管理的本源,在客户端向财富管理业务深化,在投资端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变,通过投资与客户两端进行创新,激发投资者的投资需求,降低成本支持实体经济。资产管理业务是银行理财产品最终的生存形态。如同其他资产管理商(如基金、信托)一样,最终理财业务核心竞争力是为客户创造收益的能力,通过对市场判断能力、资产配置能力、工具创新能力、平衡风控能力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16]。   五、政策建议   综上述分析,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有效推进了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未来其业务规模和创新力度也将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但目前理财业务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表外理财资金没有纳入金融统计范围导致监测的有效性不足,理财业务经营不规范带来潜在风险,以及理财产品法律定位不明确导致业务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将表外理财产品纳入金融统计   表外理财资金来源没有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资金运用没有纳入中央银行资金流向监测统计,从而降低了金融统计数据有效性[17]。建议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的规则将表外理财募集资金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将理财资金投向按照现有“贷款投向分类标准”进行统计,以便更好地测度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二)密切关注理财业务潜在风险,引导理财业务健康发展   近年来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通过理财产品规避监管的现象,如发行保本、高收益产品争揽存款,利用理财实现贷款表外化,由此带来了理财资金运用“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池类产品信息不透明导致的资产安全风险,不仅为银行稳健经营带来了隐患,也伤害到利率市场化本身。建议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推动商业银行建立完整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信息披露制度;对资产池类产品严格管理,落实对不同类理财产品的分类管理、分账经营。   (三)明确法律定位,推进理财业务可持续发展   银行理财产品从诞生之初就没有明确的法律框架,银行与客户在理财产品中是委托代理关系还是信托关系,还是简单的债权债务关系,一直未有定论,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隐形担保”形成了“刚性兑付”的难题,短期内会加大银行支付风险,长期会阻碍理财产品可持续发展,进而加剧金融市场波动,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18]。建议监管部门区分银行理财产品的自营业务和中间业务,针对两类业务制定法规,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维护“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的平衡关系,真正发挥银行理财的财富管理功能,推动理财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李兴发)   参考文献:   [1]宋琳,姜晓燕.人民币理财产品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5).   [2]林榕辉.人民币理财业务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J].中国金融,2006(8).   [3]胡斌,胡艳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3).   [4]魏海滨.关注银行理财产品功能演化引导理财市场健康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   [5]袁增霆,王伯英,蔡真.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动机及影响因素[J].南方金融,2010(11).   [6]谢伟,罗志华.理财业务: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银行转型的利器[N].金融时报,2011-08-08.   [7]周荣芳.银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及利率市场化[J].中国金融,2011(15).   [8]容玲.理财产品与利率市场化效率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2(3).   [9]尹继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改革路径选择[J].金融与经济,2012(5).   [10]孙建坤,曹桂山,卢博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定价分析[J].银行家,2012(4).   [11]肖芳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理财产品消失?[J].卓越理财,2012(8).   [12]贺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1(5).   [13]黄金老.利率市场化悄然前行[J].国际金融,2011(11).   [14]丁波,巴曙松,马小可,金玲玲.银行表内理财产品助益中国利率体制并轨[J].农村金融研究,2012(9).   [15]祝红梅.银行理财产品定价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2012(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委托代销税务筹划(代销税法规定)上一篇: 国际贸易双赢的例子(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实现双赢的策略分析论文)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