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正处于大变局时代,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与此同时,贸易保护呈现常态化、隐蔽化、扩大化、贸易保护主义化态势。通过文献梳理,正确认识贸易保护理论发展与现状,认识其深层次内涵和表现特征,预判贸易保护未来发展形态,并对其提出预警和应对措施;以期减轻国际贸易保护带来的影响,协调自由贸易与保护的关系,为我国的国际贸易持续深化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贸易保护;预警平台;技术壁垒;数字贸易
随着全球产业分工扩大、贸易价值链形成、生产要素快速流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自由贸易形成常态化、扩大化;而基于不同贸易利益诉求和国家利益需要,贸易保护也随着产生;逐步形成贸易自由与保护的融合态势。积极扩大多外开放力度,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就需要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机理进行分析,把握当前贸易保护的形式特征,并对其进行趋势研判。
一、贸易保护理论发展与贸易保护现状
贸易理论的内容可聚焦于贸易的发生、贸易利益来源以及贸易利益分配问题,而贸易保护理论聚焦于贸易利益分配问题上。根据马克思对贸易动因的分析,资产阶级为了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而不断扩大其所生产产品的销路,而必然突破空间限制与阻碍,形成贸易驱使[1]。贸易双方进行资源要素最优配置而创造财富,形成贸易利益来源;而贸易各方力量对比、利益诉求、定价能力以及信息的完备性上存在的不一致,导致贸易利益分配问题上分歧,驱使着贸易各方采取不同的贸易保护政策,从而形成贸易保护理论。贸易保护理论发展整体上经过重商主义差额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超贸易保护理论、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等阶段。重商主义差额理论强调贸易差额,认为通过贸易利益的积累通过贸易差额来实现,因而通过行政手段的关税政策推行“零和博弈”的贸易保护政策。李斯特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同样采取通过政府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来发展本国的幼稚的工业产业,实现本国工业的发展。而凯恩斯提出超贸易保护理论更偏向于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就业,提倡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强调深度的政府干预。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呈现新的特征,以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等关税壁垒、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更强的强制性,其受约束限度大与形式多样,对贸易影响更加直接[2]。由此可知,不同的贸易保护理论虽产生于不同时期、强调的政策手段不尽相同,但在最终目标上,都强调本国经济增长,谋求贸易利益,对未来国家经济长期发展开展布局。现阶段,贸易保护更多杂糅在各个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政策之中,关税壁垒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多体现为贸易保护意味;其中以非关税贸易壁垒中技术贸易壁垒为主要代表。从经济发达程度视角分析,发展中国家保护政策趋向于采用保护幼稚工业论,以改善本国国际收支以及贸易条件为目的,增加本国政府收入;发达国家趋向于保护本国就业理论和公平竞争理论的政策[3]。在大国间贸易保护博弈上,以中美两国为例: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启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以其知识产权、低碳环保、社会责任标准的先发优势与高新技术支撑,形成技术性贸易和服务贸易摩擦以及多样化歧视进口产品保护举措[4]。在对外出口上,有学者通过2009年至2017年9年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与我国受影响的HS-6分位的出口产品进行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总体上美国的贸易保护壁垒会产生非常显著的“提前出口”预期效应和“抑制出口”持续效应,贸易救济措施、府扶持措施和歧视性本地化要求对出口显著抑制[5]。在对外投资上,去全球化呼声渐高、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叠加各国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保护政策的增多,使得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显著受阻[6]。在技术贸易壁垒上,国际市场的技术获取途径受到更多的限制,技术的溢出效应进一步缩减。其原因是WTO规则合法TBT叠加突破其规则并披着合法外衣的非法TBT,形成TBT贸易效应的不确定性[7]。
二、贸易保护的本质
贸易保护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趋同,即维持一国工业发展,服务一国统治阶级利益,既体现出经济因素,也反映出政治因素。周奕辰认为贸易保护的本质在于通过提高外国产品的进口门槛,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加快工业进程[8]。从生产力水平角度看,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生产过剩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保护发生的根本原因[9]。也有学者认为贸易保护本质在于一家为维护其国际贸易体系的话语权,展现其强权政治,通过关税、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从而达到保护其贸易利益的目的[10]。以美国对中国实行的贸易保护,美方的贸易保护政策是通过推行所谓“公平贸易”和贸易摩擦来实现的,是依靠其完备的产业、技术、金融体系优势进行“公平贸易”,同时采取贸易摩擦的单边主义,本质为维护其“美国优先”背后的国家利34全国流通经济益[11]。有学者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地缘政治经济学分析,得出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代表的中美两国贸易保护政策的根源与地缘政治有很强关联性,体现贸易保护的政治本质[12]。尽管贸易保护从宏观上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包括生产要素的流转;从单一国家视角来看,贸易保护的核心为工业发展、增加产出与就业;保护国内市场、减少国家财富的转移[13],稳固其政治根基。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不可忽视的本质是其根基于贸易以及贸易自由。剔除自由贸易只谈贸易保护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冯艳丽认为,贸易政策的选择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囊括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利益的利益权衡,进而采用最优化国际经济资源置换政策[14]。这符合国家贸易目的和利益诉求。自由贸易虽是改善和变革全球经济的重要手段,追求贸易利益均等,但非均衡的发展态势;势必造成一些国家采取更加严格的防御型对外保护政策[15],因而贸易保护在一定程度纠正了自由贸易对于一国贸易利益保护的缺失。郝洁在分析美日贸易摩擦后发现,主导自由贸易的美国多次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其目的均以国家利益为中心[16]。从马克思辩证角度分析,两种贸易政策目标趋同,理论的根本方法一致,均提倡对外贸易;同时在政策实施上,两者交替主导,相互完善并形成互补修正的辩证统一[17]。
三、贸易保护的特征
当前贸易保护的特征主要体现为贸易保护的暂时性、持续性、多样性以及隐蔽性和扩散化等。1.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暂时性一国理性追求对外贸易利益时,无论贸易保护还是贸易自由也只是“暂时”的,均是依据自生条件和经济发展目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采取稳健、符合国情的贸易政策。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提出,不管是采取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其实质是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均为当局者利益服务。具有阶段性和时效性的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不存在是非标准。这表明一国在使用某一贸易政策时,直接或者间接强调的是其自身的利益,本身具备一定的排他性和侵略性。2.贸易保护的持续性贸易保护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历史成效性和适度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反映国内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这些特性必然使得贸易保护在各个国家普遍存在[18],并长期存在。3.贸易保护形式的多样化当前的新贸易保护理论较少强调关税,更多时使用非关税手段,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惯用手段。新贸易保护理论的非关税手段使其具备独有的隐蔽性,贸易保护从单边转到多边,以进口为保护重点,并采取多种的贸易经济手段。经研究发现,自2019年以后,贸易各国的贸易保护的政策数量和强度高于往年,实施方式多元,贸易保护的扩散效应显著增强[19]。4.贸易保护形式的隐蔽性贸易保护的隐蔽性体现在其与自由贸易的交叉与重合部分,具有自由贸易的性质而不宜与被发现;同时,存在保护贸易通过国际贸易体系规则,将其自生“合法化”,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以非法TBT“合法化”为例。5.贸易保护扩散化随着全球经济的遇冷和经贸摩擦冲突升级,去全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美国、北欧等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具有较强的民意及基础,并突破多边贸易体系。形成贸易保护主义的扩大化和贸易政策实施领域的扩大化以及实施手段方式隐蔽性的扩大化。
四、贸易保护的未来趋势和应对机制
1.未来趋势贸易保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不仅与自由贸易呈现同向动态波动,聚焦于高科技技术与数字贸易深度融合,并持续深化。当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主方向,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数字化贸易将进一步开展,届时经济全球化将得到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各国产业结构、国际贸易定价能力、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深度广度、利益分配的参与能力的不同,以及对于国内国外市场的研判与风险偏好的不一致,叠加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贸易保护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加深。在政策上,实施方式更加隐蔽、要求更加严苛、市场准入门槛将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持续性也可能随着贸易国政策的改变而改变;在实施主体上,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并呈现扩大态势;在贸易保护领域上,贸易保护的领域进一步扩展,从传统的商品逐步转到高新技术产品;在贸易歧视性范围上,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逐步转向区域化、联盟化;在保护目的上,由以往的海外拓展为主到国内外市场并重的局面[20]。随着高科技技术上升至国家政治经济安全高度,高科技技术的贸易将受到各方的影响。以发达国家为例,其依靠技术优势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从限制国际贸易、对外投资、人才引进的方式,限制技术外流[21],从而实现高科技技术的领先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现主导国际市场和维护其“不平等”利益。在数字贸易方面,由于数据安全、限制跨境数据流动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国家势必会通过立法形成数字贸易壁垒,这是未来贸易壁垒的全新内容[22]。在贸易政策视角下,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议题,叠加去全球化主义、民粹主义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不断产生的贸易摩擦,势必导致贸易保护的进一步加深,贸易壁垒的增多;并且其政策实施手段将呈现多样性和隐蔽性。2.中国应对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深度融合背景下,深度参与世界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构建经济全球化体制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内外联动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要求构建应对贸易保护问题的“合法合理”的长效机制。(1)坚持自由贸易,坚持双、多边贸易机制,搭建贸易便利化平台。坚持自由贸易、倡导双边贸易和多变贸易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与构造经济发展的外部循环;并通过搭建贸易便利化平台,拓展与巩固已有的贸易成果。(2)开展贸易外交,积极改善大国关系;建立贸易对话与互信机制。贸易保护本质国家在贸易利益上的矛盾,并非不可缓和。通过积极的贸易外交与大国关系的改善,达成贸易共识;通过对话机制交流利益诉求,整合双方利益;通过互信机制,形成贸易的交互机制,共同分享双边、多边贸易收益。(3)呼吁WTO的国际贸易主导作用。回归WTO本源与初心,积极推动解决不利于WTO发挥国际贸易主导作用的现实与潜在因素。坚持国际贸易法制建设,健全当前WTO体制和争端裁判机制,从法制角度切入解决国际贸易法制缺陷。(4)坚持“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一带一路”联动效应和溢出效应。“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持续开放的一张名片,体现出中国坚持双、多边贸易与贸易自由化的愿景。同时依靠“一带一路”已有基础持续深化推进发展,扩大其经济发展的联动性与贸易自由化的溢出效应。(5)建立贸易信息平台和大数据决策中心,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贸易模拟、贸易制定、贸易预警机制建设。贸易信息化平台和大数据决策中心是依据贸易保护现阶段所采取的政策的多样化、隐蔽化、贸易保护主义化的新特征而搭建形成,连结国家层面与企业层面,共同对贸易保护出现的新样态、新特点进行预判、预警并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6)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与激发出口贸易企业谋发展的创新能力。应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从宏观视角进行顶层设计与整体调整,通过体制机制设计缓解出口贸易企业的压力;同时激发出口贸易企业谋生存的创新创造与风险规避能力,力求通过创新创造实现相关问题解决。(7)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健全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技术,加快技术创新形成技术竞争优势。贸易保护未来将会呈现数字化与技术化特征,因而加大关键产品技术研发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激发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助力技术研发,加之技术人才培养与技术人才引进,加快形成技术竞争优势。(8)培育专业化的国际贸易人才。持续的对外开放,就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各种贸易难题与规避各种贸易风险,专业化的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将持续上升。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将加快进出口贸易专业化与便利化,更有利于构建经济发展外循环的同时又反馈于经济发展的内循环。
作者:潘国轩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返回贸易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