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中西部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试论西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心得)

2022-12-18  本文已影响 231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论文关键词】西部农村 养老保障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并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实。认为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高,农村居民收入低,家庭无力全部负担养老保障所需费用。因此,要大力发展西部农村经济,为西部农村养老保障莫定基础;要构建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基础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形成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基础、当地财政投入为补贴、个人缴纳为提高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而缓解西部农村养老的压力,保障农民老有所养。
一、西部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分析
二十一世纪初,“老龄化”问题全球凸显,我国尤为严重。在我国,六成多的老龄人口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农村不仅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大,而且农村老龄化的程度高于城市。据调查统计,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只享有全部社会保险费的11%,而占全国人口30%的城镇人口却占用了全部社会保险费用的89%”。由此显示,城市不仅人口基数小而且占有的养老保障资源远远大于农村,城市养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农村“老无所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养老问题堕待解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部的情况更为严峻。
1、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高,需要供养的人数多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农村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均值为6.03%,部分地区如四川、重庆等已高达7.84%和8.15%;老年抚养比均值为9.2%,其中广西已达12.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西部农村的老龄人口大部分还没有达到7%的比例,但是与西部农村经济的劣势相比较,西部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而且正在接近老年型社会。据预测,甘肃将在2006一2010年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西部地区将在2015年左右全部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影晌就是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迅猛增加,这就使得西部农村供养老年人的负担增加。
2、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低,家庭无力负担养老保障所需费用
首先,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村收入低,无力支付养老所需费用。以甘肃省为例,据统计,2007年甘肃省农村居民纯收入为2328.92元,而甘肃省农村家庭人均支出为2017.21元。这些支出仅用于日常必须的生活开支,农村居民养老负担及其严重。其次,西部农村目前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而自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以来,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核心家庭”出现且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西部大部分农村形成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这意味着一对中年夫妇不仅要负担未成年子女支付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而且还要供养四位老人。家庭规模和代际层数的减少,使得供养老年人的人数绝对减少这就削弱了传统农村养老保障的供养基础。这对西部农村家庭来说,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将是难以承受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家庭养老显得力不从心。
3、西部农村养老方式单一,养老保险参保比例低
首先,农村集体养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五保”是对无人养老,不能保障自己晚年生活的老年人,由集体负担其晚年生活所需。然而西部集体经济弱小,致使集体养老在西部覆盖面极小。家庭养老仍是西部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其次,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实行)》规定的“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浦,国家仅给予政策扶持”的筹资原则,使得资金的筹集重任转加到农民自身。对于西部落后的农村来说,人均收入低生活压力大,很少有闲散的资金可以用于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据统计2002-2005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人口参保比例仅占全国的17.1%、17.9%、16.3%,15.8%,这与庞大的西部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相比,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极少。
二、西部农村养老保障现状成因分析
1、自然条件的影响
西部农村土地广裹,人口相对稀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大。西部12个省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人口总数仅为全国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西部农村虽有大量的土地,但西部自然条件恶劣,土地投入大,产出小,收益小。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65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528元,而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223,82元。据此可知,西部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成落后的经济使得家庭供养老年人口的负担较重。
2、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
西部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流动。据调查:2008年甘肃省由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就多达400多万人次,农民单独投亲靠友出外打工的人数则更多,而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多以18周岁到35周岁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居多。这些农民常年居住在城市,一部分农民已经靠其自身劳动素质脱离农村留在城市。农业人口的非农化成为农村发展的主要趋势,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增多,而且使得西部农村供养老人的绝对人口减少,老年人的供养人力不足。

3、文化、民族宗教的影响
西部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三。首先,西部农村和东部农村相比,传统的文化和“孝”意识的影响仍然很大。在其认识中社会保障是城市人的专利,对“养儿防老”的信赖没有改变。其次,西部地区不仅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多,而且文化多元、聚居地比较分散。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区一般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民族为联系形成的,对外来文化和外来事物的排斥力较大。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的结合形成各自独特的养老观念,新兴的社会养老观念很难渗透到其理念中去,这就造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很难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
三、完善西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
1、大力发展西部农村经济
据统计夕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为17.7%,全国平均水平为12.6%,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为42.8%,全国为47.5%,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困。由此可见,西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工商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弱小;农业比重较大,以土地为生的人数相对较多。这就要求在产业政策上建立与本地区相符合的特色工商业和服务业,将农村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就甘肃省而言,近年来各市县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桑蚕、茶叶、中药、水果等特色产业,如桑蚕一年带给当地直接经济收入498.86万元,加工干茧128.2吨,获得653.8万元的经济收入;当地中药材产业销售获得36200.81万元的经济收入。特色农业的兴起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2、完善西部农村公共养老金制度
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人口参保比例占全国的17.1%、17.9%,16.3%、15.8%。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参保水平一直较低,覆盖面很窄。而现有的“基本方案”缴费原则使得农民负担加重,这就使得农民丧失缴纳保险金的积极性,参保比例逐年呈下滑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东部和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在八年以上,东西部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导致在全国不能实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西部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要求国家对西部农村养老保障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料,构建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基础的公共养老金,激励农村人口缴纳养老金,形成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基础、当地财政投入为补贴、个人缴纳为提高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而缓解西部农村养老的压力,保障农民老有所养。
3、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巧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3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还没有达到初中毕业。而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就更低。现有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这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成为科技带动农业发展的关键。西部地区全方位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更为不利的是西部地区大量的人才流入东南部,这就使人才本不充足的西部地区,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培养、留住高素质人才,成为制约西部发展的软性“瓶颈”,成为西部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及对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上一篇: 农村发展养老模式居家式(居家养老模式有哪些)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