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

2022-12-18  本文已影响 259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以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城乡统筹作为基本理念,以创新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以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基础工程,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新路。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发展; 城乡统筹; 体制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把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创新思路,扎实推进。
一、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多管齐下,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工夫。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第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过程中,政府要通过良种补贴、培训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第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贴息和补助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第三,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第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创办和扶持发展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第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形成城乡互动、以城促乡的良性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建设新农村,要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统一起来。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水平,带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好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搞好科学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必须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来统筹谋划和安排。要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统筹编制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建设新农村,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改革经济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三、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内在动力
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就是从根本上调整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过程,是农村又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必须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着力点,不断创新体制,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共进的新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激发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一是改革投入机制。政府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向农村投资的方向,应首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为急需、农民个人解决起来不经济或无力解决的问题,重点要放在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以及基本生活保障等公益性方面,以提高投资效率和效果。
二是创新土地制度。要加快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探索保底分红等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制合作,以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三是完善就业制度。要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千方百计扩大农民的转移和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作用,把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结合起来,增强区域经济和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取消一切歧视农民转移就业的政策和做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体制及服务体系。
四是健全保障机制。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着力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保障,以及社会救助、优抚等制度。重点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全面覆盖,不留死角;二是应保尽保,没有遗漏;三是提高标准,规范发放,真正建立起涵盖各类符合条件对象、整体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不断增长的稳定机制,确保实现“贫有济”、“病有医”、“孤有养”、“失有扶”、“幼有学”和“困有助”的目标。
五是探索管理机制。实现科学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党支委、村委的定位和职能,建立“两委”新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堡垒作用。针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新情况,要突出加强转换后的后续管理,加快农村社区自治创新,强化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构建农村社区管理新体制。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农民就建不成新农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必须着眼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农民在经济、文化、道德、法制方面的综合素质。一是围绕造就经营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要强化农民创业致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让更多的农民获得创业致富的机会。二是围绕造就学习型农民,增强农民的文化底蕴。要引导广大农民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三是围绕造就文明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要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倡导农民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引导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加快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自觉保持农村环境的卫生整洁;要广泛开展争创文明村镇、文明户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四是围绕造就懂法守法型农民,强化农民的法制意识。要把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结合“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活动,帮助农民尽快掌握一些应知应会的法律常识,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政策法规水平。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论文(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上一篇: 新农村景观规划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新农村建设景观节点)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