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关键词]新型农民;农村教育;培养措施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建议》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一、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是农村教育的重大使命
(一)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
新型农民是生产发展的主体。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没有生产的发展和相当的物质基础,就谈不上生活宽裕,就难以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农民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农业生产发展成果的享用者,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技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将有助于加快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建立起一个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但需要物质技术基础,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农民,我国农民从古至今,就有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然而,农民的观念意识至今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民小农观念比较浓厚,温饱即安,不思进取,开拓进取意识差,二是农民封闭自守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陈旧习俗,形成了农民进入市场的屏障。三是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和众多的信息反应迟钝和滞后上,极易造成生产和销售盲目性,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的行为趋同是这一原因的表现形式。四是农民法律观念不强,契约意识差,人情关系往往取代法律契约关系。五是消费上,注重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消费,缺乏必要的文化生活。据近几年统计,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2%,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49.1%,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并帮助农民不断克服残存的各种旧思想、旧意识、旧习俗,潜心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包括价值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等,努力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一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户、文明村示范活动。二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发挥科技在农村和农业发展中的第一生产力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提高素质奠定物质基础。通过这些建设,农民素质有明显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村的社会风气得到好转,农村的文化阵地得以巩固,农村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实践证明,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一代农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不可能突击性地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自觉摈弃短期行为,树立长远观念,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本世纪中叶,使我国农民的素质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
(四)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也是发展观认识上的重大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其外在形式虽然表现在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以人为本,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尤其是在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所付出的代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标准,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把新农民培养作为主要任务,正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重视农民、尊重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
(五)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断,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建立一个公正、和谐、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总体目标,离不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要搞好新农民培养。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农民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种种不和谐最明显之处就是农村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滞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和谐生活,也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生活。
二、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具体内涵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就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具体内涵。“有文化”主要是指拥有一定的知识、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从发展的观点看,农民对待生活和工作态度是有缺陷的;工作纪律松弛,不守时,不太尊重秩序;有着许多非理性的观点和迷信观念;缺少警戒性、适应性和雄心壮志,不太愿意进行试验或改革,存在着对权威和习俗的盲从。文化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2、“懂技术”主要是指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劳动经验和生产技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建设新农村就要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帮助农民拓展更宽广的致富门路和空间。
3、“会经营”主要是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的原因,我国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比较薄弱、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据统计,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
4、“讲文明”主要是指农民以现代意识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移风易俗、民主选举和提高修养等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乡风文明。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5、“守法纪”主要是指农民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既要遵守法律又要学会用法律来扞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应当享有法律赋予的教育权、健康权、就业权和发展权。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在农村建立起守法制、重权益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
三、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核心,努力完成农村教育的历史使命
(一)切实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与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基本实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但是在一些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少年失学、辍学现象仍很严重,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尤其是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农民素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能力,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对于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岗、再就业培训相互脱节等,因此,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对就业能力的需求,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纵向上要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横向上要广泛适应一、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需求以及劳动力的转移方向。
(三)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只有构建农村的成人教育体系才能为农村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构建:一是扫盲教育。主要对象是农村中文化素质最低的成人,教师可选择本村初、高中毕业生来担任,可以利用晚上和农闲的时间,教一些文化常识和简单的农业技术、专业技术和实用的经济知识与法律知识。二是提高教育。主要对象是一些回乡知青和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主要依靠农业站、文化站及初高中学校来传授一些专用技术和实用的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三是社会教育。主要是以农业大中专院校为主,采取函授和委托培养等方式,对农村一些优秀青年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村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教育,培养农村高层次的人才。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相互依存的农村教育体系,有效的解决农村成人教育问题,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总之,充分利用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集中授课、实地指导、邮寄资料、学习考察等各种教育途径,开展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新型农民”的素质。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