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 提要】
Novelist Luo Guanzhong/playwriter Luo Guanzhong 有两个罗贯中,一个是小说家罗贯中(约1280-约1360),山东东平人;一个是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约1397),山西太原人。他俩不仅籍贯不同,而且年龄差别很大,小说家罗贯中比杂剧家罗贯中大约年长四十几岁。《水浒》应为罗贯中、施耐庵合着。
【关键词】 小说家罗贯中/杂剧家罗贯中
伟大小说家罗贯中的籍贯在哪?原有山东东原(即东平)、山西太原、江西庐陵、浙江杭州四种说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辨证,江西庐陵说、浙江杭州说已不再有人坚持。罗贯中籍贯东原说、太原说成了《三国演义》 研究 界双峰并峙的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2006年8月,我参加了在山东东平县举行的“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阅读了“泰山名人研究室罗贯中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报告《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以及其它有关资料,结合对罗贯中原籍“太原”说的论文和资料进行 分析 ,经过长时间思考,方才发现,原来关于罗贯中籍贯研究的误区在于,把小说家罗贯中的籍贯资料和杂剧家罗贯中的籍贯资料混为一谈(按:过去我也曾进入过这一研究误区),于是相互抵牾,彼此矛盾,怎么也不能统一起来。如今我走出这一研究误区,另辟罗贯中籍贯的研究新思路,于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终于解开了罗贯中籍贯之谜:一个是小说家罗贯中,山东东平人;一个是杂剧家罗贯中,山西太原人。他俩不仅籍贯不同,而且年龄差别很大,小说家罗贯中比杂剧家罗贯中大约年长四十几岁。下面,我据事实说话,说明我的罗贯中籍贯研究的新思路是符合两个罗贯中的实际的。
一、杂剧家罗贯中,其籍贯确为太原
说罗贯中的籍贯是山西太原人,虽然资料仅有一则,但这则资料是过硬的。这一资料见于《录鬼簿续编》(《续编》作者一说为贾仲明,一说为无名氏):“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和罗贯中有“忘年交”的《录鬼簿续编》的作者,对罗贯中的籍贯是不会搞错的。古代人见面、相识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对方的郡望。因此,杂剧家罗贯中的籍贯为山西太原是否定不了的。“忘年交”,一般相差二十岁以上,如只相差十来岁,可称“师友之间”。我们已知,《续编》作者在永乐二十年(1422)为八十岁,他生于1343年。假定《续编》的作者和罗贯中结为“忘年交”时为17岁(1360),罗贯中为37岁;“天各一方”约四年,那么,“至正甲辰(1364)复会”时,《续编》作者为21岁,罗贯中为41岁。也就是说,《续编》作者生于1343年,杂剧家罗贯中约生于1323年。“别来又六十余年”,《续编》作者,活到八十岁以后。假如杂剧家罗贯中享年七十五岁,他的生卒年月约为1323-1398。到《续编》杀青时(1422)止,《续编》的作者只提及太原的罗贯中有杂剧《风云会》(即《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连环珠》(即《忠正孝子连环谏》)和《蜚虎子》(即《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假如《三国演义》为山西太原人罗贯中所着,作为与罗贯中“忘年交”的他,是一定要提及这一到永乐二十年(1422)已经有一定名气的名着的。《录鬼簿续编》作者只字不提《三国演义》,恰好从另一角度反证杂剧家的罗贯中并无《三国演义》这一着作。(按:《三国志传》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名,直到明嘉靖以后才出现。)
二、小说家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
我们说小说家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是有确凿的证据的。
第一、明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写得很清楚:“若东原(即今东平)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亦庶几乎史。”该序写于明弘治甲寅(1494),而在此以前《三国志通俗演义》已经流行,“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王利器先生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意义〉》上篇(载《 社会 科学 研究》1983年第1期)中说:大多数明刻本《三国》都“认定罗贯中是元东原人”。
第二、简本系统的《水浒传》,现存最为完整的是《水浒志传评林》(1594年),题“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集”。
第三、“明嘉靖间人说《水浒传》的作者,多是施耐庵、罗贯中并提,偏重谓《水浒传》文本出自罗贯中之手,并认为他即为《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罗本字贯中。”(袁世硕:《水浒志传评林·前言》,东平县人民政府重印本,2006年6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第四、百十五回本《水浒传》署“东原罗贯中编辑”;百十四回本《水浒传》署“东原罗贯中参订”;万历本《三国志传》署“东原罗贯中道本编次”;《三遂平妖传》署“东原罗贯中编次”。这都说明,作为小说家的罗贯中,其籍贯应为东原(今东平)无疑。
那么,东原罗贯中其人找到了没有呢?《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向我们报告说:找到了!据元代延佑五年(1318)状元霍希贤的后代霍树元、霍衍皆介绍,“霍希贤和罗贯中是同 时代 人,他有位好友叫罗本,就是写《水浒》的罗贯中。”“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他的府第(状元府)建在了宿城,府府相邻。”“我们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我们假定霍希贤于1318年中状元时为35岁,生于1283年,罗贯中小他3岁,那么,小说家罗贯中的生年约为1280年,即生于元至元庚辰年左右。如果他活了八十岁,小说家罗贯中的生卒年约为1280-1360年。小说家罗贯中的年龄比杂剧家罗贯中(1323-1397)的年龄大约年长四十多岁,几乎大了两辈。把《录鬼簿续编》中杂剧家罗贯中的资料与小说家罗贯中的资料“合二而一”,必然扞格不入,难以解释两者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罗贯中既已找到,他的生卒年已大致确定,那么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的罗本(其生年约在1315-1318之间),是另一个罗本,并非东平罗贯中的罗本,不能把这两个罗本混为一谈。
三、罗贯中于元代末年创作的《三国》原本,是《三国志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祖本,这个原本虽然至今尚未找到,但《三国》原本之谜可解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 中国 的《三国演义》 研究 者,经反复讨论,对《三国演义》原本 问题 基本上取得这样一些共识:在罗贯中的《三国》原本问世后,其手抄本被后人加工,以两种版本系统出版。一是《三国志传》系统;二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这两种版本系统都源自罗贯中的《三国》原本,但有多处异文,说明它们之间是“兄弟”,而非“父子”关系。较多学者还认为,《三国志传》系统据以出版的底本早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据以出版的底本。然而,罗贯中的《三国》原本究竟怎样,因原本早已佚失,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只要我们把见存的《三国志传》系统中的异文加以研究,当可得知罗贯中《三国》底本的大致面貌。
(一)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尔静院所藏嘉靖年间的(序中有一日期为嘉靖二十七年,即1548)《三国志传》为十卷(后来的《志传》系统的本子大多分为二十卷)。该书第一卷正文前三十二行的七言诗,自“一从混沌分天地”到“曹刘孙号魏蜀吴,万古流传三国志”,对汉以前和汉代三国 历史 作了概述,很有说唱文学的特点。多本《三国志传》都有这首歌,并被冠之以《全汉总歌》的名字。这应该是罗贯中《三国》底本所有。
(二)分卷分节不分回,各节题目的字数是不整齐的。
(三)正文前有三国君臣《姓氏附录》(个别后出《三国志传》易《姓氏附录》为《三国志宗寮》,那是因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本已经流行的缘故,如《三国志传评林》,万历年间余象斗刊本,载《三国志宗寮》,那是从《三国志通俗演义》本上抄来的)。
(四)无略、表等。
(五)文字比较通俗,如称“宦官”,不称“中涓”。个别地方,文字多于后出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如第一节关于十常侍的描写。
(六)某些情节与后出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本不一样,且比较合理。从周曰校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591年出版)中得知,该书与其它《演义》本不同,有多种异文,可见该文“显然不是以嘉靖本(即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本文作者注)为底本,而是取自别的底本。”如关羽之死,嘉靖本如此写:“时五更将近,正走之间,喊声举,伏兵又起。背后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与潘璋部将马忠相遇,忽闻空中有人叫曰:‘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夫较胜负矣。’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三国志通俗演义》,第739页)回避了关公被擒被斩。而周曰校本写关羽之死,则为:“时五更将近,正走之间,喊声举处,两下伏兵皆用长钩大竿,一齐并出,先把关公座下马绊倒。关公身离雕鞍,已被潘璋部下步将马忠所获。关平听知父已被擒,火速来救。背后潘璋朱然精兵皆至,四下围住,孤身独战,力尽,父子皆受执。吴侯孙权恐不了事,自引诸将直至临沮。时东方已白,闻已擒关公父子,权乃大喜,聚众将于帐中。少时,马忠簇拥关公至前。权曰:‘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公平昔自以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我所擒?将军今日伏于孙权否?’关公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听吾一言:吾与刘皇叔义同山海,今日误中奸计,但有死而已,何能伏耶?’权回顾与左右曰:‘云长世之豪杰,孤深爱之,孤欲以厚礼宥之,若何?’主簿左咸曰:‘不可。昔日曹操得此人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爵封汉寿亭侯,赐美女十人,如此恩养,尚留不住,其后五关斩将,曹公怜其才而不忍除之,今日自取其祸,欲迁都以避其锋。况主公乃仇敌乎?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孙权低首良久而言曰:‘斯言是也。’急命推出。是岁十月中旬,关公于临沮而亡。与子关平,一时遇害。”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整理者,以为关羽被擒被斩,有损关公形象,改为“玉帝有诏”,“父子归神”。其实,还是罗贯中写关公就义,虎虎有生气。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将它删却,不当。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的《三国演义》,恢复罗贯中《三国》底本对关公就义的描写,正表现了他父子俩的 艺术 识见。
(七)有关索故事(嘉靖本已删去)。
(八)把《三国志平话》的“七虚三实”,以《三国志》等史书为根据,糅之以民间传说、三国戏等多种资料,改为“七实三虚”,终于将《三国志平话》整理、加工、再创造为不朽的《三国志传》底本。从总体说,罗贯中的《三国》底本,比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粗糙些,但某些段落却比嘉靖本写得好。
综上所述,罗贯中及《三国志传》底本之谜可解,作为《三国志传》底本的创作者,罗贯中可以不朽矣!
四、罗贯中创作的是《水浒》简本,比现有《水浒》简本还要“简”;施耐庵在此基础上加工改写为繁本,《水浒》乃罗、施二人合作
根据出土文物施让(施彦端之子)《施氏族谱》谓施彦端即《水浒》作者施耐庵)墓志铭(《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施廷佐(施彦端曾孙)墓志铭(《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我考证出施彦端的生卒年为1332-1406年(详见《去伪存真,施耐庵之谜可解》,载《陈辽文存》第1卷,香港银河出版社1998年出版)。也就是说,《水浒》作者之一的施耐庵比罗贯中小了五十二岁。难怪明人记载中多谓《水浒》的作者是罗贯中。托名“天都外臣”汪道昆、《七修类稿》的作者郎瑛、《癸辛杂识》的作者周密、《续 文献 通考》的作者王圻、《忠义水浒全书发凡》的作者袁无涯、《西湖游览志余》的作者田汝成、《樗斋漫录》的作者许自昌等人都明确肯定罗贯中是《水浒》的作者。但是,如今印刷出版的《水浒》,都署名施耐庵,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还是鲁迅目光如炬,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断定,简本《水浒》乃罗贯中所作,繁本《水浒》乃施耐庵所作,所谓《水浒》施作罗续、施是罗的老师的说法是不可靠的。鲁迅的原话“总上五本观之,知现存之《水浒传》实有两种,其一简略,其一繁缛。”“若百十五回简本,则成就殆当先於繁本,以其用字造句,与繁本每有差违,倘是删存,无须改作也。”“又简本撰人,止题罗贯中,周亮工闻於故老者亦第云罗氏,比郭氏(郭勋)本出,始着耐庵,因疑施乃演为繁本者之托名,当时后起,非古本所有。”“后人见繁本题施作罗编,未及悟其依托,遂或意为敷衍,定耐庵与贯中同籍,为钱塘人,(明高儒《百川书志》六)且是其师。”现在,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大致生卒年既已考定,根本不存在施作罗续的问题。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籍贯为东平、靠近梁山泊的罗贯中在晚年撰写了简本《水浒传》,后由施耐庵加工、改写、再创造为繁本《水浒传》,并流传至今。因此,今后如重新出版《水浒传》,署名应为罗贯中、施耐庵合着。但罗贯中撰写的《水浒》,比现存的一百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回本《水浒》还要“简”。其中无“知会”一词,无“里甲”(按:里甲制度始於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十分可惜,原本《水浒》现已无存。
五、结论
有两个罗贯中,一个是小说家罗贯中(约1280-约1360),山东东平人;一个是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约1397),山西太原人。罗贯中创作的《三国》原本是明代《三国志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据以加工、改写的底本。罗贯中创作的简本《水浒》(不是明代出版的《水浒》简本)是施耐庵据以加工、改写、再创造的繁本《水浒》的底本,《水浒》应为罗贯中、施耐庵合着。罗贯中还创作了其它一些历史演义小说,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个长篇小说大家。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