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内容 提要】
描述甲骨卜辞、铭文隐含叙事歌形态,从《易经》爻辞保存的古歌和《诗经》《楚辞》及其逸诗提供的叙事诗中 分析 其基本状况及叙事形态多样化特点。基于叙事文学渊源的探讨,本文对先秦叙事诗基本情况及相关 研究 进行考察。
一
根据人类文化学与 艺术 史的研究成果,人类早期维系生存的狩猎和巫术融为一体,是重大的 社会 活动①。保存在《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中的《弹歌》被认为是原始猎歌②,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诗歌。《弹歌》是两字歌,全是无主动宾词组,歌中“做…什么”表达的十分明确,突出了对动作性质的关注和区分,以及对目的性的强调。这种表达方式也见于《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中的《候人歌》。《候人歌》虽仅有两实字,但表达语义完整,反映出对动作及其性质关注和区别的思维方式。在《弹歌》里“做”和“什么”捆绑在一起,动宾词组构成最小的叙事单位,其序列构成开端一继续一实施一结果接续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关注实现方式和过程的民族叙事特点。
《弹歌》简洁表达方式,与我国早期书面语言记录材料、记录方式及其限制有关。如甲骨卜辞
王占曰:有崇。八日庚戍,有各云自东,宦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③
甲骨文因刻写限制(包括铭鼎铸字)要求叙事简洁,但简洁的卜辞把时间、地点、原由、引发的现象、结果陈述的十分清楚。若把上述卜辞的个别连
词和副词去掉,顺序排列
八日庚戍,
有云自东,自北出虹,
(龙)饮于河。
即为歌。这段卜辞含韵,“庚”“云”“东”“虹”“饮”分别为耕部、文部、东部、蒸部,为阳声合韵,谐声主要在句尾。占卜活动伴有巫术歌舞,甲骨卜辞有吸收叙事歌谣的可能,一些卜辞隐含诗歌形式,存在比《弹歌》复杂的叙事形态。甲骨卜辞多以设问方式陈述,叙事形式上属问答式。有的甲骨卜辞采用重复形式,如据李圃《甲骨文选注》三十四释文
戊午卜,贞
王其田,往来亡灾?戊辰卜,贞
王其田,往来亡灾?壬午卜,贞
王其田,往来亡灾?
有的以不同方位组合,据上书四
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因风曰凯,西方曰丰风曰夷,北方曰勹风曰冽。
尚有众所周知的如王宇信《甲骨文精萃》释文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相对稳定的语言组织形态,透露出当期的叙事歌存在问答式、方位式和重复组合式叙事特点。
商周时期国家礼祭活动和宗庙祭祀告示的铭文,是继甲骨文后的文字材料。西周早期武王大丰簋铭文中已出现韵语,西周后期虢季子白盘铭文中明确使用了音韵。后者采用了重复形式
王曰伯父,孔显有光。王锡乘马,是用佐王。锡用弓,彤矢其央。锡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④
在形态上表明同样与叙事歌存在一定联系。
协韵是歌唱的 自然 现象和必然要求,歌唱为韵文的形成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来源。西周强大的礼乐文化促使书面语言吸收歌唱的形式,促进了韵文的定型⑤。事伯硕父鼎铭的“万寿无疆”、吴王光鉴铭的“惟王五月,既字白期,吉日初庚”、“用享用孝,眉寿无疆”句都不宜作散文看待,有吸收歌谣表述的可能。由前述铭文反推,殷商存在不分章的叙事诗歌,详细情况有待研究。周铭文的同期的叙事歌已见记录于《诗经》的《周颂》里。从《周颂》叙事歌如《昊天有成命》,及以《烈文》用语“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於乎!前王不忘”,与吴王光鉴铭“用享用孝,眉寿无疆。往已!叔姬虔敬,乃后孙勿忘”,及事伯硕父鼎铭“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用语的比较,表明铭文时期存在叙事诗歌现象。这类叙事诗歌内容多与 历史 相联系。
二
占卜是先民重大的社会活动,卜辞是观察早期叙事文学重要 文献 。《易经》出现的 时代 ,晚周人已经不能确言,概成书于周初,其中又有后来的补订纂入书中。书中的一些故事,最晚当在文、武之世⑥。据高亨考,《易经》的卦辞、爻辞先秦人皆称之曰“繇”,又称为“颂”,《周礼?大卜》郑注:颂为繇也。颂与歌唱相关。《易经》中保留了上古歌谣,其中的短歌是《诗经》民歌的前驱⑦。《易经》古歌,黄玉顺《易经古歌考》辑出68首,笔者采用保守 方法 辑出42首,有些古歌是文学史着常引用的如
屯,六二:吞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
媾。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羊无血。
贲,****: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蔻婚媾。
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疲,或泣或歌。
有的爻辞明显地与歌曲有关,如:渐,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鸿渐于木;九五,鸿渐于陵。渐卦里的五篇均显示来自同一类诗歌⑧。
有的古歌类似《诗经》的篇章,如: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糜之。这与《诗经》里的《伐木》、《鹿鸣》相近。根据高亨《周易筮辞分类表》统计,《周易》卦辞爻辞450条,记事之辞98条,得以验证为前代故事的占21.6%;取象之辞191条,占42.4%;说事之辞142条,占31.5%。取象之辞与说事之辞仅两条重叠,及记事之辞与取象之辞和说事之辞有11条在统计比例上有重叠外,三项爻辞叙事因素占到95%,古歌主要集中在取象之辞。由此,《易经》中的古歌基本上属于叙事歌。
《易经》中吸收的古歌,从叙事方式看分别有
1、完全采用序列方式,如前述屯,六二、归妹,上六、贲,****、离,九四、中孚,六三。有的古歌序列性很强,如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2、隐含上古故事方式,如旅卦,旅即次;九三,旅焚其次;九四,旅于处;六五,射雉一矢之;上九,鸟焚其巢,都和殷王亥的故事有关。借故事来指示休咎,属于故事叙事。
3、采用象征方式,八卦象征天、地、火、水、风、雷、山、泽⑨。
4、取事物征象方式,如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知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5、用寓言,如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人。井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⑩。
6、采用直叙,如中孚六三、离九四,“直说人之行事指示休咎”,古歌多用直叙。
7、采用比喻,如大过九二、九五用“枯杨生梯”“枯杨生华”来比喻年老得福11。上述表明凡用韵的地方,筮辞内容往往是属于叙事,是一些具体生动的形象,采用类似民歌如排比,反复等的手法。凡不用韵的地方,是关于吉凶祸福的断语,使用大致相同的术语。在用韵方面有一爻是不谐韵的,全卦却是音韵和谐的现象,表明《易经》把一首诗歌在一卦中拆开使用。换言之,一卦的各爻辞和起来是一首古歌12。爻辞借用了周初甚至更早时期叙事古歌。
在《易经》古歌研究史上,顾颉刚提出采用古代故事说,高亨提出卦爻辞称繇之说,李镜池提出比与兴两种诗体,都认为卦、爻辞中有散体筮辞和韵文诗歌的两种文字体制13。高亨把《易经》“短歌”分为四类,提出由《易经》中的短歌到《诗经》民歌,显示出《周易》时代到《诗经》时代的诗歌演变。黄玉顺提出打破卦辞与爻辞、爻辞与爻辞之间的界线,从音韵角度区别象辞与占辞,认为象辞为殷周歌谣,《易经》六十四卦无不征引古歌,三百八十四爻辞绝大部分都有古歌14。这些都是有创建性的观点。
《易经古歌考释》为考察《诗经》前的歌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如从未济卦里辑出的《狐狸之歌》。辑出类“颂”的祭礼歌曲,如《东邻》、《归妹》、《升》、《决》、《离》、《比》、《师》、《讼》,类“雅”的古歌,如《中孚》、《节》、《艮》、《鼎》、《革》、《井》、《萃》《损益》(益卦)、《解罕》、《蹇》、《明夷》、《晋》、《恒》、《颐》、《观》、《临》、《蛊》、《随》、《同人》、《履》、《即鹿》(屯卦)。
《易经》中的古歌,有二言句式,如《坤》:“履霜,坚冰。直方,含章”,有三言句式,如《需》:“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致寇至”,有四言句式,如《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知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三、四言句式在《易经》中较多。可以说《易经》古歌涵盖了《诗经》前多种诗歌形式。
句法上采用重复和叠音方式,如《渐》中“鸿渐于干”“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古歌中“谦谦,鸣谦,劳谦,谦”,“鸣豫,盱豫,由豫,冥豫”,“干父之蛊,干母之蛊,干父之蛊,裕父之盅”,“咸临,威临,甘临,至临,知临,敦临”的前或后的叠音,促使诗歌走向规整化。
存在叠句叠字现象,如“同人于野,同人于门,同人于宗”、“笑言哑哑”、“长子帅帅”、“履道坦坦”、“束帛戋戋”、“憧憧往来”、“家人(he),妇子嘻嘻”、“震苏苏,视矍矍”,这些运用增强了歌唱性,促进了创作中字声音韵的自觉的使用。《小过》“飞鸟遗之音,翰音登于天”,表明对 音乐 叙事功能有了相当的认识。
《易经》中《艮》有“艮有辅,言有序”的说法。按“序”,《周礼?春官宗伯?职丧》:“序其事”,同书《乐师》:“掌其序事”,唐代贾公彦疏为“叙事”,刘知几《史通》提出“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的说法15。由此表明《易经》有明确的叙事观念。古歌涌现出多种叙事形态
接续式叙事,如《蒙》:“发蒙,包蒙,困蒙,击蒙”。这一形式类乎《弹歌》,用跳跃的行动点接续叙事,实现了叙事的诗化。
线性叙事,如《解》:“田获三狐,得黄矢。负且乘,致寇至。解其拇,朋至斯。”记述了事件的全过程。
场景式叙事,《屯》:“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求婚媾,吞其膏。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到羊无血。”场景式叙事,不关注时间的连续性,强调场景中多方面情况,视觉性强,运用视点移动的方式。
分述叙事,如乾:“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与通常叙事手法的“有的…有的…”相类,写出了态势,产生了很好的叙事效果。
陈述行动的去向和环境来叙事,如坤:“履霜,坚冰。直方,含章。括囊,黄裳”,写出了由南方到北方,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和紧束行装的负役人16。通过外部情势反映心理来叙事,《需》:“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致寇至。需于血,出自穴,需于酒食,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写出了期盼、担心、焦虑和惊讶的心情17。
有些古歌叙事要素比较完整,如《讼》
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
不克讼,复即命。带或赐之,终朝三褫之。
诗中人物,事件、情节具备。这一类型的诗尚有《同人》《习坎》《涣》《旅》。通观《易经》古歌,叙事因素占据了很大比重,诗歌中的叙事和抒情的分野尚不明显。
三
中国 诗歌,至《诗经》成为四言诗的 时代 。学者就《尚书》和《周颂》的早期篇章考察,推断四言是上古书面语共用句式18,四言诗的形成与当时的官方文件用四言有关。其深层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是歌唱的原因。《尚书?舜典》提及的八音中的石、革、金较为古老。《周颂?有瞽》的“有瞽有瞽,在周之庭”,“应田县鼓,磐圉”,宫廷演奏所悬大型乐器,除庄严肃穆的要求外,乐器操作缓慢。由此,歌曲字数不能过多,过多字数行经换气,实际还是短辞,表达上适于四言句式。《小雅?四月》“君子作歌”和《小雅?巷伯》的“寺人”的记述,表明音乐整理过程对四言句式的选择。四言句式的重叠建构源于民歌上下句对答式,由此构成方整结构,满足语义群的表达。
《诗经》的“赋”是重要的叙事手法,比、兴源于歌唱的修辞。有学者认为“比”含隐喻叙事19,“兴”利用相似性拉动叙事序列。“卫风”中的《氓》是典型的线性叙事。《诗经》叙事诗的分章叙事,构成从不同侧面叙事的类型,如《长发》。“大雅”“小雅”“国风”中有许多篇是叙事诗,已为学者指出了。
楚辞中有许多是叙事诗。《离骚》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湘君》和《湘夫人》是叙事的,隐含着故事性。《国殇》写了战斗过程,诗中采用第二人称“子魂魄兮为鬼雄”,拉近对象间的距离,增进了亲切感。《卜居》《渔父》是叙事的。《九辩》《招魂》《大招》也包含着叙事因素。楚辞所以感人是因其所具有的事情感人,而不在咏叹。
《诗经》、楚辞外的叙事诗,清杜文澜《古谣谚》涉及上古16种书目,辑先秦谣谚86首,叙事诗为18首20。逯钦立纂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涉及上古26种书目,辑先秦诗77首中叙事诗14首21。163首诗歌中叙事诗共32首。杜文澜《古谣谚》“凡例”对谣、谚、讴、吟、诵、噪、词(辞)、赋的概念作了考索界定,训谣为徒歌。《汉书?艺文志》训作“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汉代人的看法。
杜文澜据《左传》僖公五年和《史记?晋世家》“赋作歌”,及《左传》隐公元年“公如而赋”“姜出而赋”,训赋为亦有歌义,赋诗、歌诗可以通用。讴有徒歌之训。吟本训歌,与讴谣之义相近。诵亦可训歌。噪有罐呼之训,呼亦歌之声,并与讴谣之义相近。故谣可借讴称之,又可借吟唱诵噪以称之。词有歌义。
楚国受到的中原文化 影响 ,仅在于 社会 上层的少数人。据《说苑?善说》所记楚大夫庄辛过而说之,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说明当时方言各异。因之,《说苑?善说》所记《越人歌》、《战国策?燕策》三所记《荆轲歌》、《古文苑》一所记《讽赋歌》、《孔丛子?记问》所记《楚聘歌》、《吴越春秋》所记《渔父歌》《河上歌》《穷劫歌》《乌鹊歌》《采葛妇歌》《别离相去辞》《河梁歌》,反映了《楚辞》之外楚越地区的诗歌情况。对此观之,楚歌句中助词多用“兮”“之”“乎”外,尚喜用叠词。叠词使用与《荀子?成相》有共同特点。如《河梁歌》
渡河梁兮渡河梁,举兵所伐攻秦王。孟冬十月多雪霜,隆寒道路诚难当。《穷劫歌》
王耶王耶何乖劣,不顾宗庙听谗孽。任用无忌多所杀,诛夷白氏族几灭。
研究 者认为《成相》采用民歌形式22,保留了一定口语歌唱的形态,语言上大量运用了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作譬喻,形象化,通俗和说理性强。
早期叙事诗许多未被记录下来,《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记皋陶作歌颂大禹的《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尚书?大禹谟》舜时以舞征苗,舞干羽于两阶,七旬。《周礼?大司乐》记黄帝时乐舞《云门》,乐六变;尧时乐舞《咸池》。《尚书?益稷》和《山海经?大荒西经》及郭璞注《韶》的乐舞有九变,据《离骚》夏启时用于宫廷,据《周礼?大司乐》周朝仍用这个乐舞。《周礼?大司乐》记教国子的乐舞还有《大卷》《大磬》《大漫》《大武》。《大武》规模庞大乐舞六成,乐舞素材来源与叙事歌紧密相联23。这说明上古存在着大型史诗。
先秦叙事诗类型中线性叙事、多侧面叙事、场景叙事成为主要叙事类型,奠定了中国叙事诗的特色。中国叙事诗的叙事不以情节取胜,常常在叙事中抒情,形成跳进推进式的叙事形态。先秦叙事歌呈现经由狩猎歌、宗教祭祀歌、 历史 和民间故事歌及关注国家命运歌的演进轮廓。
注释
①朱狄《 艺术 的起源》第143、148页,中国社会 科学 出版社1982年版。
②2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17页、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③释文据李圃《甲骨文选注》第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④谭家健《先秦韵文初探》,《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
⑤周锡《〈易经〉的语言形式与着作年代》,《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4期。
⑥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第12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周锡《〈易经〉的语言形式与着作年代》认为写定时间为西周晚期。
⑦高亨《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见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巴蜀书社1995年版。⑧⑩1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11、48、49页。⑨高亨《周易琐语》云此种象征起于何时,当时有何用途,亦莫能明也。《周易古经今注》第7页。12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第9页,巴蜀书社1995年版。
13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之故事》、《周易筮辞考》,高亨《周易古经今注》16、17页。
14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2至6页。仍存在需要讨论的 问题 ,见另文。
15见杨义《中国叙事学》第10、11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6从黄玉顺说,《易经古歌考释》第16页,巴蜀书社1995年版。
17从黄玉顺说,《易经古歌考释》第34页,巴蜀书社1995年版。
18葛晓音《四言诗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9见傅延修《先秦叙事研究》第127页,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20分别是《帝舜歌》、《皋陶赓歌》(《尚书》),《帝载歌》、《夏人歌》、《麦秀歌》(《尚书大传》),《孔子述河上人歌》、《夏桀群臣歌二则》(《韩诗内传》),《雒谣》(《诗纬》),《曳杖歌》、《成人歌》(《礼记?檀弓》下),《卜偃引童谣》(《左传》僖公五年),《宋城者讴》(《左传》宣公二年),《声伯梦歌》(《左传》成十七年),《鲁国人诵》(《左传》襄公四年),《南蒯乡人歌》(《左传》昭卜二年),《齐人歌》(《左传》哀公十三年),《五老游河歌》、《孔子述洞庭童谣》(《论语纬》),共十八首。
21除前已述的《弹歌》(《吴越春秋》)和《涂山女歌》(《吕氏春秋》)外,有《五子歌》(《尚书?夏书》)、《龙蛇歌》三首(《吕氏春秋》《史记?晋世家》《说苑?复恩》)、《河激歌》(《列女传?辨通》)、《楚人诵子文歌》(《说苑?至公》)、《优孟歌》(《史记?滑稽列传》)、《琴歌》(《诗纪》前集四)、《采葛妇歌》(《文选》二十)、《穷劫歌》《河梁歌》(《吴越春秋》四、十)、《琴女歌》(《燕丹子》下),共十四首。
2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第31—33页,对《大武》六成作了较细致的考证。中国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