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农民和非农民)

2022-12-18  本文已影响 491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但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性问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为了克服城乡差距,我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主张,加大对农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民走出农村到城市就业,或者从事非农行业,这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也正好随应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转变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农民非农就业必要性,提出了农民市民化应克服认同、身份、素质三大障碍,从教育培训、户籍制度、城镇化三个方面努力来实现。

  关键词:农民;非农就业;市民化;城镇化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两部分,一部分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另一部分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两者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框架,这就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处在经济落后的阶段,同时地域广阔,资源禀赋不一样,再加上国家早期的重工抑农、城乡户籍等政策的影响,我国农村和城市呈现不同的面貌。大部分农村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发展,而城市完全呈现以现代工业发展为主的形态,由于地域发展的水平不一致,对劳动力供需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城市工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农村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因而我国的“民工潮”现象实质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问题。当然城市的发展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正如“拉美陷阱”典型代表巴西,该国在大力发展城市工业的同时促使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由于城市无法全面吸收这些劳动力导致了城市的稳定、就业、保障、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要注意吸收和转化问题。当前在这个特殊时期,如何处理好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市民化关系成为了重要论点。
  一、农民非农就业的动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改革的侧重点不一样,城乡差距愈来愈明显,广大农民为了克服家庭的贫困和追求更好的生活,离开了世代耕作的土地到城市里从事非农产业工作。当代农民就业最显着的特征就是非农化就业取向,除受制度和政策的影响,最深层的还是经济原因,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方面是农村对农民非农就业的推力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长和农村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所形成的逆向增减矛盾是农民非农就业的根本动力
  从长远看,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会一直存在,并日趋严重,这是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基础。一方面是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是农业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的加剧,呈现出土地资源压迫人口、农业劳动力大量潜在失业的格局。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产生巨大的推力,迫使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农民非农就业成为了必然。
  2.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形成了农民非农就业的直接驱动力
  近几年,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比较利益下降,投资成本高,获得收益低。有的地区农业甚至亏损,农民每年净收入几百元,而到发达地区打工每年最低也能收入几千元,如此巨大的反差,促使农业劳动力不得不在农业之外谋求出路。
  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民非农就业的支撑力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转移到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供更多的农产品,满足非农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及原材料。
  第二方面是城镇非农产业对农民非农就业的拉力
  1.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是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非农产业的内在拉力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就形成强劲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和沿海地区靠地理和经济社会环境的优势以及前几年国家的优惠政策,经济发展很快,社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收入差距拉大的作用下必然会吸引一些农业劳动力跨行业、跨地区转移。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非经济差异,如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各种农民享受不到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等,这种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差别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2.城镇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的增多,形成对农民非农就业的产业需求拉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大中城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客观上形成了对劳动力尤其是建筑队伍的大规模需求。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发展了一大批有活力的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在吸纳了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农业剩余劳动力。
  3.城镇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对农民的吸引力
  城镇不仅具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较高的收入、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设施,而且有更多的接受现代教育和在城市氛围中锻炼的机会。农村的农民外出见世面和追求新生活的欲望迎合着这种吸引力。农村中尤其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口在自我意识的驱使下,除了有改变经济地位的强烈愿望外,还有提高社会地位的追求。这种强烈的心理动力是农业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二、非农就业农民市民化的障碍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迅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仅为43%,落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加快城镇化是当务之急。虽然现实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但其市民化效果并不良好,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障碍:

  1.认同的障碍
  所谓认同指的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角色的肯定性确认,农民市民化本身即是一个身份转变,重新寻找认同团体的过程。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过渡,农民市民化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也在这里。如果不能建立起新的认同团体,这种市民化过程必然带来相应的身份困扰和认同障碍。在对进城务工农民工那里可以了解到,他们十分羡慕城市人的知识、工作和交往生活,常将自己充满各种各样苦恼的生活不自觉地与城里人对比,但在市民化的过程中,他们所关心的主要是靠买房来获得附带的城市户口,或通过农地补偿变为城里人,以及期望子女能够考取大学进而毕业在城里工作,而事实上遗忘了如何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实现人格平等,要知道人格平等恰恰是城市社会团体意识的基础。
  2.身份的障碍
  我国社会结构的原则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以身份为标准,城市和乡村之间、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状态。有人说,中国社会在此意义上是一个身份社会,这话不无道理。应当说保障这个身份社会存续的力量主要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框架和户口制度的长期存在。有很多学者一直对困扰农民问题的户籍制度进行反思,并明确提出户籍制度改革不宜缓行的主张。
  3.素质的障碍
  现代社会的特征集中表现为它是以工具和知识为主要运行手段的,一个人要想在当前社会生存或者生活的更好,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工具和专门化的知识就成为衡量他是否具备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指标。而农业社会和乡村生活所催生的却是守成的习惯,固化的传统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显然从农民进入市民化行列的那一天起,天然的缺陷便制约着他们有机地融入城市生活,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里似乎难于摆脱落伍的命运。
  三、着眼农民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思考
  农民非农就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然而让农民变成市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全面构建农民非农就业的技能培训体系,强化农村的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当前农民非农就业的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岗位,这与现代社会主要依靠知识和现代技能为生存之道相脱节,非农产业越来越需要高技能的人才,农民如果不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作为追求最大利益的“经济人”,农民他们必然在工作中进行了人力资本投资,但由于方方面面限制,他们自身对人力资本投资效果差和动力不足明显,因此需要国家政府来对农民人力资本进行大力投资,近年来我国强化了农村的基础教育,许多地方也基本构建了农民非农就业的技能培训体系,这无疑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第二,健全农民市民化体系,打破旧的户籍制度限制,减少非农就业成本,多方位有次序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是以户籍制度来划分城市和农村居民身份特征的,正是这种身份的制度限制了城市和农村人力资源快速流动,目前,我国非农就业农民大多数是“离乡不离土”的,也有一部分是“不离乡不离土”的,“离乡又离土”者非常少,这实际上增加了农民非农就业的成本,不利于非农就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保障的实施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改变旧有的户籍制度,循序渐进促进有条件的农民变市民,减少非农就业的成本,提高效率。
  第三,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为农民非农就业,实现市民化提供空间支持。
  众所周知,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摇篮,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一直起着巨大作用,而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现代化非农产业大多集中在城市,同样,作为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的纽带——乡镇也以非农产业居多,因此要想使非农就业的农民变成市民就要大力建设城市和乡镇,为农民市民化提供空间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德峰.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就业的非农化和居住的城镇化[J].新疆金融,2007,(1).
  王恒.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1).
  许佩倩.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学海,2003,(5).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云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云南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