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粮食安全战略有哪些(粮食安全国家战略)

2022-12-18  本文已影响 445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保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首要问题。解决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就是解决了世界上22%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解决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就是解决了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Borlaug和Domwell研究认为,20世纪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加一半以上来自使用化学肥料,而且21世纪这个作用还将继续增加。30多年来,我们为了实现粮食的有效供给,在农业生产中过量投入的化肥和农药造成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带来人们健康损失,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作物减产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显著的时代性。我们应当以时代所彰显的问题特性为抓手,以厘清粮食安全价值维度为出发点,选择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


  _、粮食安全的价值维度


  在粮食短缺时代,粮食安全价值维度主要偏重于供需总量平衡,粮食安全战略偏重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实现较高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比如,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分别从“买得到”和“买得起”两个维度定义粮食安全,认为粮食安全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沿着这个思路,1996年,该组织又进一步指出,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的粮食来满足其需要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1996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指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确保在正常情况下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


  毋庸置疑,单纯追求数量平衡的供给导向型粮食安全战略,有效地解决了粮食产量不高、供给不足的难题,为粮食可获得性提供了充足的数量保证。不过,随着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拓宽了粮食安全的价值维度,使之呈现出多元性,粮食安全不再仅仅表现为数量安全维度,而是表现为数量安全维度、品质安全维度、生态安全维度与健康安全维度的有机统一。


  (_)数量安全维度


  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粮食供给。因供给不足所引发的粮食危机,往往是社会动荡产生的主要根源。尤其是发展中国家,_旦粮食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粮食价格的上涨就会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活费用,诱致工资水平上升,从而降低近现代产业部门的利润,最终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粮食供给角度来看,现代科学技术逐渐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推动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与制度变迁和市场化改革一样,研发投入对中国农业增长极为关键,并且随着时间的演进,这种关键性的作用呈现出增加的势头。今天,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日渐稀缺、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环境资源的不断恶化等,逐渐成为制约粮食供给的限制性因素,粮食供给能力的提高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从粮食需求角度来看,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消费结构的转换与升级,成为粮食需求强劲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粮食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势头。在人口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


  随着经济增长,粮食供给与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尖锐的矛盾使得我国粮食缺口逐步加大,粮食供需平衡压力逐步增大。2011年,中国进口粮食占国内消费总量的14%。按人均年消费800斤计算,相当于1.9亿人一年的口粮,如果不对‘布朗命题”给予充分的重视,中国或许会因为粮食缺口陷入粮食危机,从而使得世界粮食危机成为可能。因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如何强调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不过分。数量安全总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价值维度。确保数量安全,必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二)品质安全维度


  品质改变世界,安全铸就未来。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提升了居民粮食消费观念。居民不再仅仅局限于粮食数量的可获得性,而是更加重视粮食品质的提高。收入水平提高让城市居民对粮食的质量、专用性以及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逐渐成为居民粮食消费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居民粮食需求逐步由温饱阶段的追求数量转向了富裕阶段的追求品质,更加关心粮食营养的优质化和多样化,更加注重粮食结构的优化。


  今天,国家安全的内涵不再局限于以军事安全为主体的传统安全,而是更加注重于将人作为安全主体性和目的性,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视为本质。与此相适应,食物安全成为实现非传统安全的重要主体。在非传统安全理念支配下,品质安全成为粮食安全与时俱进的重要价值维度。缺失品质安全的粮食安全,既不能满足人作为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不能满足安全内涵的与时俱进要求。


  (三)生态安全维度


  生态决定生存,生态环境影响粮食品质。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农业与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农业生产活动就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它既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生态环境。农业的自然特性,意味着农业所处的环境,必然影响不同品种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植物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可汲取的生长养分、可能的生命周期和大概的产出水平。现代农业活动价值目标更加注重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活价值融于一体。这种综合性的价值目标取向,旨在强调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的共生与协调,追求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友好性、避免对大自然界的破坏性,从而通过物种的多样性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重视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确保粮食生产充分满足人对食物多样化需要,是粮食安全之生态维度的应有之义。无公害、绿色、有机是生态安全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是实现粮食生态安全的基础和前提。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价值维度。


  将生态安全视作粮食安全的价值维度,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_是基于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考虑。粮食生产不应仅仅关注生产什么,还应该关注依赖什么样的生产环境以及能否持续生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粮食生产得以持续的充要条件。没有优良的生态环境,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势必受到制约。二是基于粮食生产对人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的考虑。个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和根本价值目标,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物质生产力与个人生产力的协同并进,个人生产力的存续与提升是与其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相依相偎的。没有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安全食品做保障,个人生产力的存续就没有保障。因此,以关注人类的主体性所表征的现代农业活动的生活价值目标,促使粮食生产更应从生态多样性维度全方位地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并不断拓宽人的自由选择范围,让粮食安全的生态维度,成为提升个人生产力的有效推动力。


  (四)健康安全维度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常言道,病从口入。粮食,无论是作为百姓口粮的直接消费,还是通过禽、肉、蛋、奶以及水产品的过腹转化后的间接消费,都是由口而入的。不安全的粮食通过过腹转化后的再消费,危害的潜在风险更大。食物的不安全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极其强大的,甚或是恐怖可怕的。食物不安全,就可能诱发疾病,就会加大个人和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就会减少劳动力,进而就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饮食质量影响生活品质,健康决定幸福指数。所以,粮食安全是所有安全的基础,是最基础、最本质的安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经济社会进步,改变了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拓宽了居民的食品消费空间,使之逐步由植物纤维为主转变为偏重动物脂肪及高蛋白为主,动物类的消费数量迅速攀升,作为居民口粮的粮食消费显著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农村家庭粮食消费数量由1990年的262.08公斤下降为2011年的170.74公斤,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数量则由1990年的12.59公斤上升为2011年的23.3公斤;城镇家庭人均粮食购买量由1990年的130.72公斤下降为2011年的80.71公斤,而城镇家庭人均肉类购买量则由1990年的21.88公斤上升为2011年的35.17公斤。在食物消费转型背景下,一方面,我国不仅不会因为人均粮食消费量的减少降低对粮食的总需求,反而会因为肉食消费的增加和畜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饲料而增加对粮食的总需求。另一方面,粮食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是拓展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


  人类对粮食消费的直接性和间接性,让健康安全维度成为粮食安全更高层次的价值维度。首先,健康安全维度符合人类向往幸福的价值诉求。最大化的幸福和快乐是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健康安全维度,将粮食视作人类拓宽幸福维度和提高幸福指数的基本物质来源,能够提高人类追求幸福的积极性和加快人类享受幸福的速度。其次,健康安全维度能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健康安全维度,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视为粮食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了人的价值主体性,能够避免经济社会发展遮蔽人的本质力量的张力,克服粮食安全传统价值维度扭曲人的发展的弊端,从而让人成为粮食安全本位的中心,进而降低人的异化导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成本。


  总而言之,数量安全、品质安全、生态安全与健康安全共同构成了粮食安全的与时俱进的价值维度。数量安全是品质安全、生态安全和健康安全实现的保障,具有基础性;品质安全是数量安全内涵拓宽的要求,具有提升性;生态安全是数量安全、品质安全和健康安全实现的前提,具有支撑性;健康安全是数量安全、品质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终极价值诉求,具有本位性。对四者的割裂或强调的偏颇,都不足以体现出粮食安全价值维度的时代性。


  二、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分析


  厘清粮食安全的价值维度,深刻认识粮食安全的本质,弄清影响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对症下药,实施有效的战略举措,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意义。


  (_)生产主体弱化和农地非农化,制约着粮食生产水平提高


  生产主体弱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制度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拓宽了农民的经济自由,农业外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收入来源的多样化,让一部分农业劳动力逐渐转移到非农业领域,特别是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非农就业成为大多数农民的积极选择。近些年来,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女性化,_定程度上制约着粮食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比重的提高,让农民不再将农业生产视作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保险而不是牟利,态度的漫不经心以及对从事非农就业的机会成本的过度关注,大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低效率农业生产对数量安全影响显著。


  农地非农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制约。为了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用地需求,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产业部门的建设用地。尤其是在征地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不完善背景下,大量耕地,特别是城市周边的耕地逐渐被转为非农用地,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极速递减,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的难度加大。


  近年来,土地征用饥渴和强制拆迁冲动,既造成了土地数量减少和质量退化,又增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额外成本和劳动负担,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伤害,严重地危及了粮食生产的安全性。高利诱惑驱动下的工商资本将农地流转到自己手里后,对农业生产的投资,更偏重于播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作物。这将严重影响粮食的数量安全。


  (二)过度逐利和监管乏力,使粮食品质安全存在巨大风险


  过度逐利对粮食品质安全的制约。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利益的可获得性成为农业生产主体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逻辑起点。在缺少法律有效监督条件下,对利益的过度追逐,极易导致农业生产主体行为异化,甚至于僭越应有的伦理限度。市场分工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使农业生产主体在资本逻辑支配下按照双重标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注重参与市场交易粮食的品质安全,而仅仅关心其短期利益的实现,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品质安全事件频发,如,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有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的化肥施用量达到了5700万吨,每公顷化肥施用量48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8倍[2]。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2010年全世界化肥总用量为1.7亿吨,中国为0.51亿吨,约占世界总用量的29.82%。据环保部的调查,农业的面源污染已经超过工业的点源污染和城镇的生活污染,成为了我国的第一大污染源。九三学社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的提案显示,全国耕地重金属污染的面积达到了16%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达到了50%以上。正是由于非法添加、滥用药物、残留超标,导致了土壤毒化、有机质下降和水土流失,令粮食品质安全的形势极不乐观,形成了数量增加而品质安全下降的怪圈。


  监督乏力对粮食品质安全的制约。市场经济主体应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获取自身的利益,并形成自觉性;损人利己的经济行为不会带来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由于缺乏相应的监控体系,参与农产品交易的主体并没有形成诚信自觉性。一是现有的质量监控体系无法监督粮食生产者,从而使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力践行,这就从源头上无法确保粮食品质安全。二是现有质量追溯体系因其不健全而无法对粮食经营者形成约束力,从而无法控制流通环节的粮食品质安全。


  (三)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粮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高度依赖的产业,是一个占用和消耗自然资源较多的产业,其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降低了粮食生产的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剧了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尤其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会对粮食主产区稳定的生产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危及到粮食的数量安全,从而成为引发经济波动的根源?。转基因种子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破坏自然界应有的生存秩序,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出非生态化特征,进而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潜伏着生态危险-;从而使粮食安全丧失应有的生态安全价值维度。


  (四)意识淡薄和缺乏标准是粮食健康安全的制约因素


  对粮食健康安全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是制约粮食品质以及整个链条安全的重要因素。现行的观念仅仅将粮食重要性局限于粮食消费层面,而没有认识到粮食对于满足整个消费具有的基础性,从而无法将粮食安全的价值维度提高到提升人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层面来认识。粮食生产缺乏安全标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食物生产离不开粮食投入,生产环节是粮食全链条的顶端,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在生产环节就没有相应的标准,那么,后续环节的标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陆,还与仅处弹丸之地的香港抢婴儿奶粉,岂不是莫大的讽剌。对利润的过度追逐,令食物生产者无视安全标准,不仅不重视粮食品质安全检验,反而为追求表面“看上去很美”而大量添加有毒物,以次充好,贻害百姓,视百姓健康如儿戏。这都是没有标准惹的祸。法治在任何社会都是不能偏废的。


  三、实现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充分认识粮食安全复杂性,优化顶层设计


  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更具复杂性,要从多维度入手制定粮食政策,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实现。一要优化顶层设计,切实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确定粮食安全的有效边界,明确粮食安全的实践主体,找准粮食安全的实现方略,落实相应的监督体系。二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有效性,推进上下互动的制度变迁[2。]。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补贴规模,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办法,建立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和重大技术推广技术补贴,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三是坚持利益共享原则,积极构建共享型粮食生产经营利益格局和利益分配机制,提升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合作空间,避免利益分配过程中的此消彼长。


  (二)深入挖掘粮食综合生产潜能,稳定有效供给


  全方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最大程度地拓展粮食增产的潜在空间,为粮食安全提供充足的数量保证。一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种粮者有赚头。在完善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让农民切切实实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满意的利润。二要进一步加大中央政府投入力度,让粮食主产区抓粮有甜头。通过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城市对乡村的支持,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创造有利的生产经营环境。在新形势下创新农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积极化解资金匮乏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约束性,处理好粮食主产区的种粮收益,构建合理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种粮抓粮窘境,让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可持续。三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资源约束越来越强的条件下,提高粮食增产潜能,就必须不断提高单产水平。而惟有科技进步才是夯实粮食生产能力,激活粮食生产活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一生产力”。


  (三)健全粮食生产经营质量监督体系,确保品质安全


  从农业生产经营环节入手,健全粮食生产经营质量监督体系,确保粮食品质安全。一要在生产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确保粮食品质安全的可控性。二要在流通环节健全品质安全追溯体系,提高相关经济主体的品质安全意识,确保粮食品质安全的可追溯性。三要在监督环节优化监督细节,强化执法力度,对危及品质安全的生产、流通行为给予严惩,让事件主体承担应有的责任,确立粮食品质监督的法规可依性。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构建维护人民群众粮食品质安全的监督机制,采取举证倒置的方式,维护民众的品质安全权利,确立粮食品质安全监督的社会广泛性。


  (四)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优化生态环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粮食安全生产模式。一要树立生态伦理理念,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在经济价值、生活价值和生态价值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性,决不能以牺牲生态价值和生活价值为代价换取短暂的经济价值,更不能不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代际农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空间。二要改变以往要素投入导向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构建集约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努力提升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贡献度。三要重视农业生产经营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坚决扼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大自然界的过分掠夺,保持生物品种的多样性,维持自然界本来的生态秩序,不断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中国粮食安全持续健康发展。


  (五)确保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安全,提高健康水平


  从人类追求幸福的高度出发,科学界定粮食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安全标准,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安全。一要树立粮食提升人的幸福指数理念,将实现人的幸福作为粮食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不能轻视粮食品质安全和营养丰富在人类追求幸福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二要从提高健康水平入手,构建科学的食物品质安全评价体系,对食物品质安全进行分类管理,严格监督考核体系,对危及人的健康的不法行为严惩不贷。三要优化化肥农药施用,减轻环境污染。既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用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又要加强化肥农药市场监督力度,规范化肥农药市场秩序。加强滥用化肥农业危害的宣传,积极推广生态技术,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承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粮食生产既可以优化生态环境,也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关键在于以什么方式生产。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寓于现代农业发展之中并置于突出地位,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绿地清泉,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三农创新点(农业创新驱动)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