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仍然突出。据统计,1997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47倍,到2000年这一差距己上升到了2.91倍;1997-2002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平均增长8.6%,而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仅为38%,前者是后者的26倍。一方面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是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刚性增长以及持续的内需不足,在劳动者追求社会平均收益的推动下,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推动力。而事实上进入20世纪后期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方面己显现出弱化;另外我国农业本身从事产业的劳动力己达到顶点,可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己出现明显困难,造成这一困难的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因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突破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
“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关专家认为,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达到市场化的要求,农业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会有大幅度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据有关专家估计,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看,我国需要在今后五到十年的时间内,每年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出1500万~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0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总规模需要达到1.5亿到25亿.未来50年我国城市化将从现在的36%提高到76%以上,要实现这个规模,减少农民数量,尤其是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是关键;而且只有实现这个规模,我国才能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收入真正地提高起来,保持与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当的增长速度,才能真正地减少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可见推动农村城镇化,不仅是使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实现农村小康生活的强大的载体,也是我国走向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持续、协调与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80年代,乡镇企业共吸收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机。但进入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之乡镇企业本身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乡镇企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作用逐渐弱化。然而与此同时,令人欣喜的是,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小城镇“轻骑兵”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事实上,小城镇己成为继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农村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事实,小城镇又处于‘乡之首城之尾”,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小城镇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特别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990-2001年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800多个,每年转移农村人口约1000万人,十年间转移超过了1亿多人。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只有靠实现城镇化战略、提高农民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最终完成。
因此,推进城镇化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经济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
1.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乡镇工业园区带动小城镇建设
20世纪后期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弱化主要是没有把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兴建中、小城镇结合起来。小城镇以能量集聚、要素集聚为特征,通过集聚人口、集聚经济和社会能量,从而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因而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这样一个战略思路的着眼点是:一是发挥小城镇的集聚作用,城市本身的集聚效益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依靠乡镇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发挥乡镇企业大容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并以此带动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乡镇企业每提供一个就业机会,会产生多个第三产业就业机会。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得小城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作用。
2?加大户籍、土地改革力度,从根本上破除制约人口转移的体制障碍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逐步减少农民。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而目前我国城镇化却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其中不合理的户籍及土地制度是很大制约因素。长期以来,户籍管理制度强制性把农村人口固定在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除了进入高等院校、征兵入伍和少部分的招工进城等几种机会才能改变农民身份外,农民永远是农民。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阻碍着农民进城进镇,既延缓了农民离土离乡的步子,又不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不打破这种现状,就很难提高城镇化水平。因此,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必须将农民流动进城就业和发展小城镇作为推动城镇化的两个同等重要支点,在政策上予以必要的支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村进城落户的条件。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放开对县以下小城镇户口的户籍管理,打破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封闭分割的管理模式。要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和使用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完善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全面实现有偿使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3.积极发展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加大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
小城镇建设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虽有上升,但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不仅如此,我国农村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更低,农村第三产业不仅总量小,而且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很低,不仅制约了农村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而且更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另外一些农村急需发展的第三产业(如农产品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职业技术培训、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很难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而第三产业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容易进入的,也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因此,发挥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就必须大力发展小城镇的第三产业。为此,在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同时,应配套发展城镇商服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大中城市来料加工业和信息业,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鼓励发展和建立农村各种技术专业协会,建立健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4.小城镇发展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战略问题,因此,小城镇发展要结合国情、省情及当地发展状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并在地理位置上突出区域、民族及文化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立足点应放在现有的县和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避免遍地开花、一拥而上,要依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小城镇的规模和数量;应按资源定向或市场定位,将能带动周围经济发展关联效应强的产业,例如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等作为主导产业,以此带动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此外,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要发挥小城镇在解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就要走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即小城镇建设要与大中城市发展并举,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据,以中小城市为网络,小城镇星罗棋布的城市化体系;另外,小城镇既能衬托出城镇区位、自然景色、山形水势、气候植被等自然面貌,更能展现出人类通过努力和创造,顺应时代要求,体现人文精神和风貌的能动特色,所以发展小城镇应立足于时代、地域和民族特点,发展有田园特色的小城镇;还要优先建设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协调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逐步建立一个职能类型协调、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越,有一定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
张华,王艳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