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转变传统农业发展观念,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针对现阶段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绿色农业理念;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绿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绿色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建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培育优质品牌和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等,以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绿色农业;绿色农产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243(2017)01-0023-08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有限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1](P182)。坚持绿色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五大发展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特别是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农业发展来说,必须加快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用“绿色发展”谋划现代农业,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因此,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趋势,分析阻碍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依据国情探索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的现代绿色农业有着重要意义。
一、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依据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非常粗放,主要利用人力,使用石器和木质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传统农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均较原始农业大有提高,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广泛使用金属农具,采用沿袭下来逐步形成的成套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特点,生产规模小,商品经济较薄弱。现代农业是比传统农业更为发达的一种农业发展形态,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突破而产生飞跃,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内燃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产生发展,农药、化肥的问世及逐渐广泛使用,动植物育种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提高,由此将传统农业推进到现代农业,这种工业化农业也称之为石油农业。石油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社会化和高投入、高效率、高产出特征,推动农业发展为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的社会化生产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种类丰富的产品。但与此同时,在石油农业发展中由于化肥、农药、激素类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对此,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在寻求新的强调回归自然,追求产品安全性,实现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就是走现代农业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道路的绿色农业模式。绿色农业是以维护和建设产地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核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重点,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业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2]。绿色农业是用绿色发展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是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把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致力于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全程控制,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实现生态、生产、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绿色农业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目标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新模式,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二)绿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绿色农业的终端产品包括绿色食用农产品、绿色非食用农产品和绿色休闲产品[3]。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民众的经济收入和实际购买力也实现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并且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对高品质、安全性好的绿色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一些产品国内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现象[4]。同时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农业竞争焦点,许多国家对进口食品的安全性有着严格要求,尤其重视药残等检测指标,检测手段已从单纯的产品绿色检测发展到验收生产基地生态环境。国际国内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迫切、销售旺盛,而且价格也高于同类常规产品,给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产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产品,保障产品的“绿色”水平,增强产品的“绿色屏障”免疫力,可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体现绿色农业的增值性,使农民获得高于传统农产品的“价酬”。绿色农业对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对现代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投入产出比,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绿色农业是农工贸一体化产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不仅可以提高效益,也可为劳动力提供一系列就业机会,有效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绿色农业与“休闲”相结合,可推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假日旅游农业等现代新型农业形态的发展,扩大农民致富领域,促进农民增收。
(三)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的绿色农业,是以生态观点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而石油农业虽然对农业生产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对生态环境威胁的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勝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尽管目前我国工业化农业发展时间不是很长,但生态问题已接踵而来。全国现有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8%,90%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水、土、气环境污染严重[5](P29)。从农业视角看,无节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品,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达58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每公顷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接近世界平均化肥施用量的4倍,而化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多,普遍低于发达国家50%水平[5](P35),流失浪费而污染严重。根据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农药的使用量为140多万吨,是世界第一农药消费大国,占世界总施用量的1/3,每亩平均用药约1公斤,高出发达国家一倍以上。农药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为50%~60%,且不易降解[6],同时,由于大多化学农药是广谱性的,喷洒到地里,不单单是杀灭害虫,也杀灭了这些害虫的天敌,当化学农药失效后,虫害会再次快速暴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结果,造成农业生产的生态要素品质下降,一些有毒性化学物质通过空气、水、土壤等潜入农作物,残留在粮食、蔬菜中,不少表面上光鲜肥大的食品却含有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的致病物质,直接威胁我国的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在国际市场,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已成为最主要的非关税壁垒,我国以往出口的大蒜、香梨等也都曾因农药残留而被大量退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今天,在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全球背景下,我国农业面临自身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90年农业部启动绿色食品工作、2003年我国正式提出绿色农业概念开始[7],经过十几年发展,绿色农业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较2003年增长了6.9倍;绿色食品标志证明商标也已“走出国门”,在1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注册;绿色食品已成为中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代表性品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但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相当部分民众对发展绿色农业认识不足,观念更新滞后
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人们的观念问题。只有建立行之有效、从上到下、一体化绿色农业观念,绿色农业才能拓展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当前,绿色农业在推进中仍遇到多重困难,绿色农业观念尚未广泛形成。一方面是生产者观念滞后,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在向基层农民的传播方面没有到位。较长时期以来,农民都是同温饱问题作斗争,改革开放后,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民最关心的是如何尽快增加收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因此,农民面对绿色农业,通常表现出从短期经济利益考虑,讲究实惠,重眼前收入。相当数量的农村干部、群众对绿色农业效益所知甚少,没有意识到石油农业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方面的问题,也并不清楚究竟怎样才算得上绿色农业,仍在用激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在造成产品残留有毒物质的同时,也污染环境及破坏食物链。而且许多类别农产品在实现增产的同时,出现滞销问题,结果增产不增收。另一方面由于绿色食品在我国起步时间短,影响力有限,人们对于健康绿色食品概念的认知还不是十分明确,绿色消费理念尚未完全植根于公众心中。一部分消费者对“绿色”价值认识不深,绿色消费意识较淡,往往未将绿色农产品纳入消费预算中,消费随意性较大;一部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辨析不清,妨碍了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
(二)绿色农业标准不健全,管理机制欠完善
绿色农业是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通过特定机构认证认可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组织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农业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基础,生产安全、无污染的健康绿色食品,需要建立一整套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确保生产、加工、销售整个链条无污染,安全优质。监管的范围不仅限于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是包含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目前,在绿色农业相关领域,我国制定了AA级绿色食品标准和A级绿色食品标准、有机食品标准及一批无公害食品标准。但总体来说,我国绿色农业还缺乏完善的标准,更没有形成自身的标准体系,对绿色农产品实施从源头到流通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仍有相当不足,一定程度阻碍着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也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心。另外,绿色农产品认证还需更加规范。绿色食品现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全国统一认证和最终认证审批,各省、市、区绿色食品机构协助认证,全国采用唯一标志,但由于存在检测、监管不到位情况,管理中有时也出现一些问题。而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因有多家认证机构,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管理较为杂乱。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普通农产品也打着绿色农业的旗号进行宣传销售,对绿色农产品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三)绿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市场的需求规模是影响绿色农业生产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人们对绿色农产品认识不足,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市场营销起步时间相对较短,加之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偏小,日益成为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绿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由于大部分绿色农业分布在环境污染少、农业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农村和边远地区,交通运输不够便利。而绿色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则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消两地远离使得产品的营销受到较大的地域限制,许多生鲜产品由于运输、储藏、包装等手段跟不上,而不得不主要在产地附近销售,以致时常出现产地过剩、消费地短缺,产销脱节现象给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展带来困难。虽然我国大中城市相继加快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但整体上市场体系仍显薄弱,一些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渠道仍以传统商业渠道为主,尚缺少完善高效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二是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薄弱,市场份额普遍较低。相当部分企业对开拓绿色产品市场重视不够,没有进行特别的营销策划,表现出“轻市场”“轻零售”以及过度依赖政府促销行为等现象。绿色产品营销主体多元化不足,面向大众的供应渠道一般是一些较大型超市,而且品种零散。绿色农产品批发零售环节不完善,弱化了消费者的便捷消费,一定程度上致使绿色食品成了大众餐桌上的点缀品、稀罕品。三是绿色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市场运作不规范,制约着市场占有率扩大。相当部分绿色农产品企业还没有形成绿色营销观念,只注重眼前利益,仅以通过认证了事,追求一个“绿色”卖点,不注重维护提高自身绿色农产品信誉,缺乏树立绿色农产品品牌意识,产品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现象。绿色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由于管理体制、检测体系、执法体系等存在不到位问题,导致假冒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阻碍着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
(四)資金投入不足,制约绿色农业发展步伐
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产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绿色农产品生产链条的各环节还是从绿色农产品基地规划建设、标准化技术推广到绿色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及龙头企业的壮大方面,都需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表现出资本密集型的内在特点。当前我国绿色农业仍在起步阶段,很多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也还处于建设发展的初期,其内在效益显现不足,绿色农业的内生性资金供应还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仍然需要外部性资金扶持,但现有绿色农业的外部性资金供应模式还未摆脱农业外部资金供应严重不足困境。我国农业外部性资金供应体系主要包含财政投入和信贷资金。财政投入是当前农业生产发展所需资金的最重要来源,由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构成,包括支援农业生产、农业事业费用、农业补贴以及农村救济费用等财政支出项目。虽然一直以来加大对农业财政投入的呼声都比较大,国家对农业财政投入总规模也基本保持逐年递增的态势,但财政支农总量仍然有限,尤其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投入较少,加上财政政策在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上还存在倾向性不明显问题,资金使用分散,使得许多绿色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此外由于绿色农业认证体系及绿色农业生产者信用管理机制的相对缺失,绿色农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资金极其匮乏,农业经营者的信贷困境与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五)绿色农业发展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滞后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时间短,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在发展规模、专业化、产业化水平方面都还比较低,对传统农业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还不强,绿色农产品与市场需求还有不小差距。2014年,全国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3.4亿亩(包括农地、果园、茶园、草地、水产养殖及其他监测面积),其中农作物种植面积1.9亿亩,仅为全国耕地面积的10%[8],绝大部分土地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基地过于分散,虽然几乎各地都有绿色农产品种植地区,但每块种植养殖地面积都不大,规模小、专业化不强。我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有八千多家,龙头企业虽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有较快发展,已成为绿色食品新的生产主体,其数量占绿色食品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数量2.1万个,其中初级产品占获证产品总数的54%,绿色食品中大米、水果和茶叶产量仅分别占全国大米、水果和茶叶总产量的10.8%、6.8%和3.7%[9]。总体看,我国绿色农产品规模效应还不足,产品深加工能力发展滞后,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产业化的中介组织不够发达,龙头企业和基地以及农户之间衔接不紧密,缺少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
三、加快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步伐的对策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牢固树立绿色农业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要旨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应与生态承载力相协调,这也是绿色农业的立足点。绿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为此,需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认识,实现道德、文化、观念、知识等方面的全面转变,正确认识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10],增强绿色消费思想意识,自觉参与、共同承担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促使绿色消费成为公众消费观念的新潮流。另外要树立正确的绿色生产观。一方面让各级干部从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升我国农业国际地位的高度认清发展绿色农业既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也是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以加快农业市场化、国际化为目标,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农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工作,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一方面要通过科普宣传、思想教育和示范引导等形式帮助广大农民了解石油农业与绿色农业的不同区别与发展前景,使农民真正认识绿色农业是投入少收益大的产业,是增加劳动收入的根本途径,以提升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激发出生产热情,进而自觉走上绿色农业发展道路。要加强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經营、会管理并掌握绿色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新型农民,增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活力[5](P36)。要加强资源保护及农业资源综合立法工作,实现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强化生态意识,依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保护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机结合,有效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提升绿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绿色农业的基础是标准化。制订和推行绿色农业标准是实施绿色农业的基础,是实现绿色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手段。目前欧盟、美、日、澳等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绿色农产品标准及相关管理体系,制定了配套的绿色农业发展政策。其中,发达国家普遍以立法形式支持绿色农业发展,把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相关认证的详细规定上升到法律高度,并形成了以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认可机构和海关等其他部门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2000年8月《欧盟有机农业条例》正式生效,所有要进入欧盟市场的绿色农产品只有达到欧盟的有机农业标准,才能获得进入许可;日本的绿色农业标准95%与欧盟标准相似,于2001年实行;美国有机农业标准以欧盟为范本,于2002年10月开始正式执行,所有在美国市场出售有机产品者由美国农业部认可的认证机构检查和认证,仅允许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在美国市场销售。这些地区绿色农业生产以高度标准化为基础,农产品进入市场按相应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我国在促进绿色农业发展中,要依靠科技进步并紧跟国际发展脚步,推进我国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要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变化,在对自身发展总结的同时,充分吸收现代先进科技成果,注重农业科技通用成果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加快绿色农业科学研究步伐,借鉴国际绿色农业标准化的成功经验,将适合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做法、各项先进技术规范化为绿色农业的标准,通过立法手段,以法律法规形式构建完善的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进而实现对绿色农业生产全链条的科学管控,提升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效益与竞争力。
(三)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绿色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
加快建立和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形成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紧密结合,是经营者获取消费需求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绿色食品价值的关键。不断拓展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必然会对绿色农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绿色农产品产地由于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其市场受限。因此,必须着力增强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使农业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紧密衔接。可以采用展示展销、专家论坛、新闻媒介以及利用美食、采摘、观光等体验活动多方式宣传推介绿色农产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利用物流配送、超市服务、连锁经营、建立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使绿色农产品便捷进入消费市场,增强营销能力;鼓励工商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多形式参与绿色产品营销,发挥好规模性营销企业功能和小规模经营户的流通渠道,促进营销主体多元化;不同地区可依据实际,加快各层次绿色食品专营市场网络建设,实行标准化认证挂牌管理。同时致力于拓展绿色农产品国际市场,加强相关专门人才培养,对从业人员进行贸易与营销培训,提升其绿色农业产品市场适应能力以及根据营销理念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整合营销的能力。此外需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完善绿色认证体系、认证管理办法及市场监管机制,防止认证机构寻租,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防控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提升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同度,进而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通过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必能有效扩大绿色农产品市场容量,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步伐。
(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
增加扶持绿色农业的资金投入,是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解决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困境,要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需要加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加快解决绿色农业认证体系和信用管理机制缺失问题,使绿色农业这一新型农业模式的具体内涵具有认证依据,为银行金融机构把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和发展信用合作提供相应参考依据,使绿色农业发展和投融资机制的运行有约束力、执行力和保障力。另一方面要多层次、多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资金支持力度,财政部门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应明确对绿色农业发展有专项资金安排,资金投入要突出重点,把对农业的支持与环境保护相挂钩,实现优化政府财政投入,增强杠杆性导向带动作用;要善于运用财政贴息、税收等手段,调动和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绿色农业发展中来。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渠道作用;设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解决绿色农业发展中产业开发与资本服务的“断桥”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开发适应绿色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鼓励和扶持一批规模经济效益好、又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科技绿色农产品企业上市;同时利用对外招商引资,多方式开发绿色食品产业。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保障绿色农业项目的开展。
(五)建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培育优质品牌和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
绿色农业作为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急需通过大量实验、示范,总结成功的经验以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应依据我国的地理生态分布,结合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建设,根据区位优势建好富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农业示范区,针对该地区农业问题,选择示范项目和推广技术,通过总结相关经验加以推广应用,为绿色农业普及推广奠定基础。绿色食品是绿色农业终端产品,要重视培育绿色食品优质品牌,加强品牌建設工作,把市场容量较大、附加值较高、农民收益较多的绿色食品品牌列入国家粮食发展战略,加大对品牌基地建设的政策扶持,发挥品牌效应,依靠品牌扩大国内外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树立起绿色农业的精品农业形象。加强培育绿色农业经济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带动力强、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一方面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引进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做大做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使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向“深”和“精”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名牌产品,提高绿色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把分散的各种要素资源整合起来,提高集约化程度,促进形成绿色农业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绿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作者简介]周红民(1957-),男,广西鹿寨人,中共桂林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消费经济学与生态文明研究。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