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支持。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并提出运用灵活选择培养方法、扩展社会实践范畴、开展全面实践能力培养等策略,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以期为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支持。
【关键词】健康中国;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服务质量是当前健康中国背景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要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影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分析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一)契合预防医学领域发展要求。实践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备关键能力[1]。在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可提升其与预防医学对人才要求的契合度。而随着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预防医学团队的专业性水平也会随之提升,上述变化有助于促进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并为疾病防控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二)优化学生职业操守及职业精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其技能水平、认识状态等,均会影响其在公共卫生事业中所发挥出的作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获得。在参与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对预防医学责任及使命建立更加明确的认知,随着其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及职业精神也可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一)培养方法选择不当。目前,实践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该专业学生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活动中的培养方法选择存在一定问题,即预防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方法选择缺乏针对性,多按照教师讲授(消毒方法、食品安全知识等)、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其实践能力水平。从学生角度来看,不恰当的培养方法选择,限制了预防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相对枯燥的教学活动氛围中,其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相对欠佳[2]。(二)缺乏社会实践机会。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从当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来看,其培养模式由理论培养、实践培养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培养主要通过开展环境卫生教学、食品与卫生教学等方法,提升学生的疾病防控认识,扩充其专业知识储备;而实践培养则主要通过校内模拟实践培训及外部实习单位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少(多低于10%)。此外,学生参与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活动的机会严重不足。上述问题的存在,干扰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三)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单一。随着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业要求的升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根据既往经验,培养途径是影响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主要因素。从目前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状况来看,各高校普遍存在培养途径单一的问题。由于受到资金、安全因素等的限制,多数高校未能通过现场调查形式,开展学生疾病防控、卫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仅采用理论讲解形式,促进学生对相关食品卫生、消毒管理等知识的认识。在单一化培养途径下,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速度相对较慢。
三、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契合学生要求,灵活选择培养方法。实现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目标的前提为:学生对培养方法、内容的兴趣水平较高,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满足上述要求,可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选择实践能力培养方法的参照依据,结合学生需求的变化,灵活变更培养方法,进而保障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有效性。当学生提出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时,可于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引入小组讨论法。根据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性问题后,学生以小组自主讨论形式进行分析。例如,可将问题设置为:某中学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造成全校师生共68人中毒,应将该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方案确立为?基于小组讨论培养方法下,开放性的组内讨论环境,可充分激发学生参与食物中毒事件现场调查方案制定的积极性。而当学生指出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时,则可利用角色扮演法开展事件能力培养。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我防护教学中,可选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社区居民及社区管理人员,扮演社区居民的学生根据已掌握知识,做好外出前的准备工作,并模拟外出后的自我清洁工作;而扮演社区管理人员的学生则负责利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知识,针对另外一名扮演者的行为进行评价。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角色扮演法所提供的角色扮演机会,不仅可提升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参与兴趣,同时,扮演过程、观察扮演者行为过程,还可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知识的掌握。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基于学生需求的培养方法选择模式,可充分满足其学习需求。这种培养模式可帮助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被尊重感及满足感,而上述积极体验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学习热情,改善其实践能力培养成效。(二)加强校外合作,扩展社会实践范畴。基于社会实践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可将社会实践作为重点,采取加强校外合作的形式,不断拓宽预防医学专业的社会实践范畴,为其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借助实践情境提升其实践能力水平。在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中,社会实践的可行拓展方向包含:第一,疾控中心实践。例如,高校可与当地疾控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根据疾控中心的要求,定期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疾控中心实践中,学生可直观感受疾控中心的运行流程,了解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流程,并对一线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形成基本认知。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社区内居民患者为主要接诊对象。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对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等健康服务形成良好的认知。此外,在观察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传播风险)患者的诊疗流程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还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管理工作,对相关感染性疾病形成正确的预防意识。第三,卫生监督所实践。卫生监督所以学校卫生、饮水卫生、职业卫生及传染病防治等为基本职责。卫生监督所实践活动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参与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时,学生可更加深入地理解各项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并充分理解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法制宣传等工作的重要意义。(三)落实培养要求,开展全面实践能力培养。当前健康中国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教育工作,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基础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预防医学全领域,均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对此,可将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作为参照,利用开展全面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有效对策,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高校可按照如下模式,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第一,专项技能模拟训练。根据教学进度,开展安全检测仪器模拟训练、食品样品采集训练等专项训练。借助模拟训练途径,巩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二,学生相互评价培训。由教师限定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畴,如食品安全等,学生组成两人小组,根据所学知识,互相为对方设置考核评价情境。与传统培养途径相比,学生互相评价考核途径,更加契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学生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以自身学习成效为依托,这种评价考核模式更有助于发现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各项实践能力上的不足,进而为其后续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可靠的参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全面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结合当前培养模式在各方面细节的不足,以适宜策略加以优化,进而改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此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更新培养方案,确保其能为健康中国所提出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瑜,贺莉萍,周勇.医学教育认证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9,9
[2]李卓昕,漆光紫,韦雨露.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实习前专业技能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30(8):616~619
作者:肖方竹 黄 波 唐 艳 龙鼎新 何淑雅 单位: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