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逐步实现常态化趋势,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推进”已成为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在不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研究性学习中能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行动指导是提升课程实施水平的最根本问题,这也是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能否有效推进的主要因素。基于对这一关键问题的分析,我们确立了“实施有效指导让综合实践活动精彩绽放”的课题研究实施新思路,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化发展。
关键词: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句话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主动自觉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体现,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和学习现状,它是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的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能开拓学生潜能,增进学生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但是要想防止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必须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指导,这对于提高课程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一、教师在确定主题时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要通过各个活动领域的实施得以实现。“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有的价值,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活动的。具体形式上,它们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在价值追求方面,性质和价值追求有着共同点;性质方面,实践性和鲜明的综合性都体现了出来。都是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钻研能力、社会价值感,使学生对社会、环境、自我的社会经验等为最终目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正确引导适合学生操作的活动主题,以便帮助学生对活动主题分析判断,确立可行的主题活动。
(一)依托本地特色资源科学设计主题
《新课标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我们家乡聊城,处于山东省西部,位于鲁西平原,有中国蔬菜第一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内十大休闲城市的美誉。聊城被国内誉为“江北水城”美名,被评价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地理位置位于黄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明清时期借助京杭大运河的便利,成为运河九大商都之一,经济昌盛达几百年年之久,在国内享誉盛名。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家乡的水文化》、《聊城历史知多少》、《古城游》、《聊城与水浒文化》等一些主题活动。冠县的鸭梨、莘县的香瓜都是闻名全国的特产,教师可以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组织学生开张《鸭梨之乡》、《香瓜的世界》等主题活动。聊城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有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近代有抗日英雄马本斋,当代有“情系高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情系桑梓,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教师用这样的人文素材进行实践活动最能起到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回报家乡的远大志向,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匪浅。
(二)结合学生兴趣设计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纲要》不难看出,与封闭的课堂学习活动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有很大差别。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它是针对自然、社会、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学习。这样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生兴趣,能够让学生坚持不懈。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及时并针对学生最感兴趣的若干个问题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学生对实践活动研究的关注点培养起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做好选题。比如,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对“中秋季”的关注点,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查询有关中秋节的典故及风俗,进而告诉学生国家已将清明、端午、中秋这3个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假日,从这点可以看出,我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那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中秋节还需要知道哪些内容?学生问题确千奇百怪。教师顺水推舟以“中华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为话题,开展“中秋前夕话中秋”的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探求聊城传统中秋节日文化的民俗以及教育价值,用学生最容易亲近的生活资源,针对学生关注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初步思考,提高了课堂效率。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了解了有关中秋节的典故和风俗,让学生真正切身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主动获得收获,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研究问题的兴趣。
(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设计主题
我们现在的学科教学往往有时远离学生生活的现实,封闭的课堂教学有时成了学生与现实世界的天然屏障。学生生活在现实中,与现实社会、现实世家的联系密不可分。综合实践活动无疑打破了这道天然屏障,开辟了一条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大道,它可以促进学生持续关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学生对自己、社会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它引导学生研究、探究问题的兴趣更加浓厚,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此,关注学生的现实与关注学生关心的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首要内容。例如,开学不久,我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在外面书店里买些乱七八槽的小说,偷偷地带入教室。为了能让孩子读好书多读书,我决定和学生们一起展开实践活动,把“开卷有益”作为本学期开学初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开展为期三周的实践活动。三周后的验收阶段,让我意想不到。学生不但自发成立了“读书兴趣小组”,同学还展示了手抄报、编写了《开卷有益的倡议书》,还讲解哪些书才能开卷有益。学生自发组织《诗词大会》,提高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二、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让学生以活动为中心重组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对学生的活动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和有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者的身份,而是学生活动的积极参与引导者,给学生适当的帮助。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你想知道什么,需要完成什么任务,通过哪些方法获得”的角度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探究方法,指导学生将体验经历表现出来,如编写手抄报、写日记、调查报告等。学生普遍存在好胜心理,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更多表扬。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某个方面给予科学的引导、鼓励、支持与合理的表扬,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适时进行科学的评价,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比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状况,可以设定相关奖项与奖品,引导学生更加主动、自觉投入到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与想法,通过与学生交流谈话等多种方式去了解。主要了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态度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最好总结,包括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得到的经验与不足、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等等。让同学之间互相提建议、互相评价,这样有利用于学生更好的开展实践活动,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到实践活动的效果。
三、多元评价,合理布置作业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更要注意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发展以及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别,尊重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对于每一个参与的学生,教师都要持公平对待的心态。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合理、公平、公正、科学,不能简单地用“好”“孬”来评价,要科学运用激励性话语以引导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更好的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评价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强与若,成绩好与差,要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发现进步就应该表扬,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简单的口头表扬都会对学生的进步与自信心的增强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我在教学中还采用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通过语言、掌声、小红花奖励等多种评价方式。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科有着不同的特点,自主性、研究性、实践性等是其特有的,笔者在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形式方面设计的时候,还别出心裁的创新了作业形式———设计课前和课后实践作业。通过这样有效实现对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觉自主地进行实践活动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进一步激发兴趣,提高探索研究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受益无穷。而且,作业的形式不拘一格,比如小问卷、小调查报告、小课题研究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分享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并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评价要摒弃单纯卷面成绩评定的方式,建立包括过程评价、正面评价、多元评价等评价方式在内的评价体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在学生疑惑时及时点拨,在学生退缩时及时鼓舞,既不“大包大揽”也不“袖手旁观”,让学生再综合实践的大舞台上绽放精彩。
参考文献:
[1]朱青.紧贴生活挖掘资源学科融合———谈如何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0).
[2]张俞清.因需定材整合包容发展素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整合设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9).
[3]张玮娜,刘梅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模式初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
作者:付红菊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