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学动力 钢琴教学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一、概念与背景
何为教学动力?就是由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产生的,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并推动教学过程周而复始地运行和发展,由实现教学目标的无数“分力”融汇而成的“合力”。简言之,教学动力本质上是一种合力,是由教师的工作动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幼师”)钢琴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钢琴演奏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和初步掌握不同体裁、风格的优秀作品,学习并掌握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与弹唱技能,提高综合音乐素养和能力,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钢琴素养既是幼师学生的基本素质,又是专业技能,对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而且关系到专业建设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但目前,幼师钢琴教学却存在诸多误区和弊端,教与学的动力不足,影响着钢琴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笔者试从教学动力的角度分析其深层原因,并探讨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主要表现有:1.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混日子,课前不预习,主动学习能力差;2.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无精打采,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低落;3.课后练琴态度马马虎虎,心不在焉,有些学生甚至不珍惜琴点,只是在“回课”前才去摸琴,投机取巧地应付老师检查。4.回课时,只有极少数人能按要求完整地弹奏出来,大部分学生的弹奏断断续续、曲不成调,旋律、节奏、和弦、指法等错误较多,还有些学生甚至逃课、不交作业,根本没有学习钢琴的兴趣。
(二)教师教的动力不够
主要表现有:1.缺乏对教学工作的兴趣,教学的成就感较低;2.对当今幼教的发展动态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未能主动顺应幼教市场对教学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制定欠科学、合理,培养的目标和观念陈旧;3.备课不充分,没能真正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缺乏教研的积极性;4.教学过程缺乏激情,对现代教学模式与方法缺乏大胆尝试,教学欠严谨。5.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是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不到位,对“回课”的要求不严格,甚至实施放羊式教学等。
(三)教材的适应性不强
具体表现为:1.教材的专业系统性强,但缺乏适应性。教材基本上是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钢(风)琴》。教材的第一、第二册都以调号作为编排的依据,涵盖了钢琴基本功练习、练习曲、乐曲和弹唱歌曲的内容。虽然每种训练曲均按难易程度分为两课,可灵活选用,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要完成是有一定困难的。2.职业模块的内容过少,与学生就业需求有些脱节。如《钢(风)琴》第二册,在弹唱歌曲部分,着重选用了较多的五声性作品,而经典、动听、传唱的幼儿歌曲较少。即使是第三册的伴奏教材,和幼儿园的联系也还是欠密切的。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教材的应用性、实践性不强,对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吸引力,导致教和学的动力不足。
三、归因探讨
影响幼师钢琴教与学动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其稳定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来看,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
1.外部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社会环境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急功近利、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在师生中蔓延、滋长。有些教师是为住房和收入而工作,唯利益是瞻,有些学生受社会上穿衣打扮、吃喝玩乐、互相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追赶时尚,对钢琴学习的信心不足,感觉前途渺茫,动力不足。
二是来自家庭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优越感强,任性、自由散漫、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有的家长自身缺乏高等教育修养,对孩子的学习重视度不够,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无形中也影响着他们的孩子。在教师队伍中,有的学校中年教师占了一定比例,她(他)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工作压力大,甚至有时力不从心,在热情和动力方面也明显不足。
三是来自学校的原因。随着各个学校的持续扩招,其办学规模也在急速扩大,直接导致钢琴教师和设备设施等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因生源素质相对下降,很多学生学得比较辛苦,但教师难免还是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师生难于共同获得成就感,这也是教与学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2.内部因素分析
一是老师和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随着社会进入复杂的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社会上,受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缺乏远大理想,对自己的前途缺乏系统规划,教研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在有些省,中师撤并、保留幼师但将其归入中职教育序列以来,幼师的发展困难重重,一些教师感觉前景渺茫,思想情绪波动大,而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学习动机狭窄,学习目标缺失。
二是老师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教与学主体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品德、动机、人格和情感诸多因素。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专业的追求、奉献与敬业精神,教风和治学态度不佳,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导致教师授课质量和个人魅力降低,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对于一些因父母之命而迫于无奈才读幼师的学生而言,幼教专业并非他们个人内心向往的专业,因而专业思想往往不牢固,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逃学现象,当他们遇到学习困难时,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
三是受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性欠佳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合作、有效的竞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成就动机。幼师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互行为多为控制型,有些教师行为表现为命令、威胁、提醒与责罚,方法单一,讲解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则是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甚至态度严厉,导致有些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受损,畏惧“回课”,学习成效差。
1.改革现有教材,使之具有吸引力
随着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幼儿歌曲即兴伴奏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即兴伴奏是一系列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应用于艺术实践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一个幼师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而幼师即兴伴奏课程,长期以来大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有些学校甚至仅安排三个月,这显然是不够的。笔者建议,幼师钢琴教学应以实用、速成为原则,本着以伴奏训练为教学主线,将伴奏课程提前安排并贯穿教学思路的始终,融钢琴基础训练与伴奏训练为一体,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其具有系统的训练内容和标准,使各教学环节之间的承接关系更加合理有序,教材更具新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将幼儿园音乐教材作为补充教材,配备录音录像辅助材料,有条件的还可以将教学曲目制作成midi格式文件,创建一个完整的电钢琴集体教学midi示范曲库系统,以便学生感受、欣赏。这样,常规教材、补充教材、录音录像教材三种教学媒体就可以相辅相成,使钢琴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2.教学组织和过程要有张力和活力
“张力”的原意是指液面上任一分界直线一边的表面层,与另一边的表面层之间相互吸引的力。这里引用“张力”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每一节课的核心,发挥部分学生的“活性”,使其能带动其他学生进入积极状态。同时,遵循“探究性学习”理念,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空间,变一元化课堂为多元化课堂,变平静的课堂为鲜活的课堂、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和富有创意的课堂。
实践中,笔者在教幼师钢琴第二册《小步舞曲》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赏贝多芬著名的《g大调小步舞曲》,通过音响、画面、语言等设计、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之后提问学生,引起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动机。接着,笔者弹奏作品《小步舞曲》,再次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小步舞曲的节拍、曲式结构、风格特点等的强烈愿望。课后,要求学生去查找有关小步舞曲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风格特点等资料,收集莫扎特、拉莫、贝多芬等著名音乐家创作的小步舞曲,形成新的探究课题,增强探究能力。
那么,课堂的活力到底从哪来?还是应当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中来。
在钢琴学习中,如何帮助学生把握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基于奥尔夫“节奏第一”的音乐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拍手、跑、走、跳跃、摇摆等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动作幅度的大小来表现音值的长短变化,让学生运用手势或形体动作来体现音乐旋律线的起伏、音调的变化与节奏;学习歌曲作品时,带领学生体验节奏朗诵,让学生分组进行声势练习,体验多声部节奏等。这种运用律动进行钢琴教学的方法,使学生思维灵动,课堂生动活泼,双边活动充满生机。
3.指导制定钢琴学习目标时,要让学生感到有“迫力”
“迫力”原指文学艺术作品的强烈感染力,这里借用这一概念,主要是指让学生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适宜的“紧迫感”。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确定的目标,在完成的过程中不要让学生有打折扣的想法,不能让学生有懒散的时间,要给学生一种适宜的紧迫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制订钢琴学习的目标体系,使其明确学习应当努力的方向。目标体系可由强制性目标和激励性目标组成。设计强制性目标要适度,要赋予一定的挑战性。目标太低,学生容易达到,感受不到“迫力”,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而目标太高,学生无法实现,就会失去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激励性目标即是勉励学生可自由选择更高的发展方向,如进入高考班、参加校级艺术团等。
4.安排钢琴学习任务时,要让学生感到有压力
物理学上的“压力”是由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互相挤压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心理学上的“压力”是指人的精神遭遇外界影响而带来的心理紧张,它是身体处于“战备状态”的反应。之所以会形成心理压力,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 造成了内心的冲突。完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没有压力本身就是一种压力,这叫空虚。
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产生于对知识的需要与追求。“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亦即教师给学生安排的钢琴学习任务既要适当,又要有一定的压力,要不断打破学生学习心理的平衡,使其心智得到螺旋式发展。如在即兴伴奏学习的中、后段,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将教学内容蕴含于任务中,要求学生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完成,这可能给大部分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紧张感,却可以营造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
5.激励与鼓励并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激励主要是指巧用榜样的力量。在钢琴学习中,教师最好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完整目标榜样和具体事件榜样。比如树立基础为零起点,但靠自己努力达到较高水准的同学作为榜样,这是完整的目标榜样,能够勉励其他学生;在具体“回课”过程中,表现较佳的某个环节,比如弹奏的方法、强弱的处理等,善于及时指出其成功之处及其原因,以帮助学生获得自信,从而产生持续自我激励的作用,这是具体事件榜样。当然,树立榜样并不排斥指出不足,盲目的自信或盲目的自我激励也是有害无益的。
鼓励主要是指在学生取得成功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使其明辨钢琴学习中的对与错、专业与非专业,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愉快的体验。鼓励在本质上是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它与知识技能的传授和习得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小小的成功,而对学生每一次的成功所给予的表扬和鼓励,又会帮助学生将一个个小小的成功积累而成较大的成功,从而产生内在的成就感,这是学生热爱钢琴学习的强大动力源。
6.注重形成教与学动力的长效机制
从物理学概念来说,教学动力是多种“力”的合力,而源源不断产生教学动力的系统,就是某种动力机制。“机制”是不断循环的过程,因而,幼师钢琴教与学动力机制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多管齐下,注重各“力”的有效发挥,使之真正形成合力。适宜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教材、量身定制的教学计划、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及诸多教学外部动力因素等,都是构成教与学动力的重要内容。单方面注重某种“力”的发挥是不够的,只有发挥“力”与“力”的交互影响,将各种能够关注和控制的“力”有机统一、统筹,使内力和外力在教与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序地发挥出来,才有可能促使各种“力”形成合力,并逐步形成动力机制。
其二,应注重力与力之间的转换,使之能够良性运转。钢琴教学的动力具有可变性和转化性。要注意引导内、外动力,使其融合互济、相互促进。“教”的动力是“学”的动力形成的重要条件,而“学”的动力反过来也会影响“教”的动力的发挥。基于此,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工作动力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受激发后,其学习动力的驱动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强化教师的工作动力,促使教师挖掘教学潜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传道、授业、解惑,这样,教的动力和学的动力交互作用,相互转化,从而有效推动钢琴教学动力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其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断完善钢琴教学的动力机制。在钢琴教学动力系统中,有些“力”的形成不需要太长时间,而另外一些则可能是缓慢的,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发展,比如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语言的感染力、教材的吸引力、教学组织的张力和教学方法的活力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教师和专业工作者较长时间的“修炼”和发展。因而,作为钢琴教师,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动力是不现实的,只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朝着不断改善动力机制的方向迈进,幼师钢琴教学的效能才可能切切实实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铁英,孙明英.简明钢琴教学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7年.
[2]郭德俊等.课堂动机教学模式概述[m].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1.
[3]李森.教学动力来源论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4]李森.教学动力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5]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6]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广东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