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构成课程的现状进行质疑,并探讨了本课程的改革方向与建议:从程式化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语言,寻求多种造型表达的创造力。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设计”这门新兴的现代学科,特别渴望新鲜的血液。因此,“三大构成”被引进到中国。各大艺术院校都将构成教学看成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并将其列入设计课程体系,作为重要的基础课。
不可否认,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些全新的教学方法引起了设计教育界极大的关注。构成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事物形态之间的构成关系,认识现代设计在视觉传达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造型规律。它能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语言、造型方法等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二十多年来,构成教学与研究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笔者在德国留学期间曾经系统地听过这门基础课程,以后又在多次接触美国艺术设计学科的教授们时,进一步了解到了国外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欧美国家,基础课程(foundationcourse)是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综合在一起(在这些国家没有“三大构成课程”这个术语)。构成课程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改革。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场设计教学革命中,年轻的教师伊顿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设计基础课程。在这个课程中,伊顿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的经验加以概括,设计了以艺术的基本现象与规律为内容的各种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与实验,使学生对设计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全面了解和体验。伊顿对原来以学习和模仿为主的传统艺术教学予以否定,开创了以认知、体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新设计教学方法。
至今,这门课程还是欧美各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受这种训练,教师给出的课题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想象能力,至于画面的构图不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在于追求画面多层次的表现力,研究信息传达如何能打动人。二年级着重于画面表现手段与方法的处理,利用各种技术的可能性,如要求学生利用纸质材料设计制作各种造型的立体构成,或者在生活中寻找有趣的物体形象,然后利用各种光源对它们作用后,进行各个角度的拍摄。拍摄后的三维效果经过处理后,成为一件具有丰富层次感的平面艺术构成作品。又如引导学生把一张纸经过揉捏后展开,涂上色彩,应用相机和光源的影响从各个角度或不同的距离对它进行摄影。教师还会引导学生把拉丁字母作为抽象造型元素编排入这些作品,或者纯粹以文字为画面构成元素作各种带有主题思想的组合编排变化。信息时代,文字在信息传播中是重要的和必需的,基础课程的实质是为信息传播打下基础,所以在基础课程中,通过对文字的编排、组合、打散等手法,体会文字在画面构成上所传达的各种情感思想。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设计基础课程存在着课程内容过分片褊狭,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等缺点。如把原来整体的设计基础课程划分成三个独立的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产生一定的障碍。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是对物体形态造型的片面理解。构成的意义本身就包含着上述三个方面,世间所有的形态都同时离不开点、线、面和色彩。我国艺术设计院校在平面构成这门课程中过分地强调几何硬边图形和几何骨格的分析和组合,而对其它图形形式的介绍与实验则较少。这与设计基础课训练学生的抽象审美意识和极大地开拓学生对固有经验的束缚、寻求多种造型表达可能性的教学目标相差很远。在教学方法上,我国的课程过多地引导学生对既定的、固有的几种骨格样式进行认知与实验,使学生在完成设计命题时在风格上形成一种模式,满足于按照某种特定的格式填充、安排形与色的位置。因此,学生作业缺乏创意和时代生命气息,造成与今后专业设计课程的脱节。这与当年伊顿设立本课程,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宗旨可以说是背道而驰。这样模式化、片面化的教学方法将对以培养创造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设计教学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按照基础课程的初衷,在中国设计基础教学中一直被隔离的三个部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应该被整合起来,分成二至三个阶段(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决定)。也就是说,每一个阶段的基础课程里都包含构成的三个内容,在做课题的时候可以首先考虑以某一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然后向其它两个方面发展。如在第一阶段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自行选择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可首先选择用纸或塑料薄片等进行较简单的立体构成作品创作,然后采取各种投影光照,研究光的作用和色彩的变化,最后采取摄影或扫描等手段,利用电脑的功能制作成二维的作品。根据作品的效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此为基础骨架继续做各种色彩变化的处理。或者从二维(可在大自然中寻找)的作品着手发展成立体空间作品,然后可参照以上的方法衍生发展。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同时在一个课题里都得到了训练,同时通过对每一个学生不同形式风格的作业分析,学生可学到更多的思维方法。
第二、第三阶段作业的要求需要不断加深。特别是第三阶段应该以训练学生的思想和艺术鉴赏力为主,可偏向利用材料媒介创作作品。因为利用综合材料本身就完全脱离了临摹,而每个学生对材料的组合、想象和选择把握,是完全由个人的爱好和理解所决定的。因此,在学习一般规律的过程中,个性、个人的爱好有着足够的空间,在创作上有意识地寻求多种表现方法的结合,技法趋向更自由,由此在作业中体现出的创造性、想象力更加个性鲜明。而从以媒介为构成元素的核心入手,所创作的作品可以包容平面构成、半立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影像构成等作业的训练,体现了基础课程的全面性,为日后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多元的思维。
时代呼唤多元、独特的思维和理解。创造性思维首先是个人的思维,艺术设计教育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有很多条道路。当前,新形势迫使我们作深入研究和寻找,但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肯定是当前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①陈心懋:《材料与媒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②张桂宜:《形态构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