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理论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有其合理性,也有一定的教学价值。“接受美学”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可以有以下几条:选好预习例题,唤醒学生对数学新知的“期待视野”;巧设教学“空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妙用课后作业,扩大学生的“期待视野”等。
【关键词】接受美学;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德国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提出了“接受美学”,倡导“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主动把握作品传达出来的文学信息的,注重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质是能被读者吸收同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恰好与“读者中心论”的观点相契合。“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观点,前者是指在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1]读者的兴趣、文化素养、个人理想和世界观等方面在读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与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相结合,最终表现为一种审美期待。“期待视野”包括“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定向期待”是指读者通过脑中已经存在的期待视野赋予作品自己独有的理解;“创新期待”是指打破“定向期待”,寻找新的“期待视野”。后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空白”将读者和作者联系起来,同时,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施展,即“填补文本的种种意义空白并给予其一个稳定的意义”[2],“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3]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期待视野”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了解学生脑中原本的认识,合理利用学生的“期待视野”实施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经学生和教师密切交流、相互配合而形成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空白内容,学生对空白内容进行填补和确定,使整个教学过程完整且有一定成效,这也就是“召唤结构”。
二、接受美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教学设计的意义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而把“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观点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中,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遵循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性,而学习数学的小学生也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除了需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外,还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考模式。设计更多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比如在设计“认识七巧板”一课时,基于小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设置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的环节,通过学生自己在铅画纸上画出七巧板的形状、剪下各块七巧板、最后涂色,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熟悉七巧板,知道七巧板由七个图形构成,其中包括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相同的大三角形、两个相同的小三角形和一个中等大小的三角形。自己动手制作彩色七巧板这一环节,除了帮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构成,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将这七个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的欲望。
(二)依据学生不同的“期待视野”,调整教学设计方式
由于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他们积累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体会,而这些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期待视野”。学生的“期待视野”还随着学习的深入、身心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接触的事物、周围的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班级学习特点的不同、“期待视野”的不同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等,也要随着学生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当然,教师也需要判断学生的“定向期待”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纠正或补充,建立“创新期待”。比如“四则运算”的教学顺序是先教加法,再教减法、乘法和除法,这是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授加法,使学生脑中形成“定向期待”,而后才能更好地实施剩下的三则运算的教学。以加法和乘法为例:这是因为乘法可以表示为“加数相同的加法”。学习过加法后,学生脑中已经存在相应的“定向期待”,他们知道“1+1=2”,而“1×2”就表示“当1作为加数时,两个1相加”或是“当2作为加数时,一个2相加”。在此基础上学习乘法,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当于构建学生关于乘法的“创新期待”。
(三)形成小学数学教学的“空白”,构建学生的“召唤结构”
小学数学是“由教材编写者经过教学法加工处理将抽象的科学数学知识转化为适合小学阶段儿童学习的形象化的学科数学知识”[5]的学科,但它仍有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征。“空白”也恰恰是因为这种抽象而产生,当学生对这些“空白”产生疑问时,若不将这些“空白”填满,他们的情感态度、学习进程就会受影响。填补这种空白需要学生具备钻研的精神,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给学生自行思考的机会,会削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召唤结构”,利用这些“空白”组织教学,如在新授课“平行与垂直”中,由于学生不能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理解教材中平行线的定義——“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会产生“怎么样的两条线是不相交的”这一“空白”。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一画,从而使学生对“平行线”这一概念有初步理解,形成部分“召唤结构”。接着,继续抛出“空白”,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下图中的几组线是不是平行线。学生通过先“辨一辨”再“辩一辩”,得出“①是平行线,②③④⑤不是平行线”的结论,将“平行”这一概念的“空白”填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召唤结构”。
三、接受美学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选好预习例题,唤醒学生对新数学知识的“期待视野”
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很大联系,因此,设计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一方面,例子能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浅层了解,从而产生“定向期待”;另一方面,学生在寻找例子的过程中会有所发现,从而打破“定向期待”,建立“创新期待”。在生活中寻找例子,也能帮助他们在课堂学习时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出现的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此基础上,将圆与多边形进行比较,突出“圆是曲线图形”,接着将圆和椭圆进行比较,让学生领悟到圆的饱满、圆润之美,例如指出“橘子是圆的”说法的不严谨。最后通过教学生用圆规画圆体会圆的均匀对称,真正理解圆的内外特征,即“在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处处相等,这也是圆如此匀称、饱满的原因”。如此,学生在课前对“圆”这一概念有了“定向期待”,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找到的这些例子指出学生对圆的不严谨认识,通过深入剖析,纠正、补充,巩固学生对圆的认识。
(二)巧设教学“空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有意识地设计教学“空白”,能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将整个教学活动转变成一个不断变化的由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反馈等有机结合形成的过程。如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基于学生先前对角这一概念的学习和认识,在学习锐角的特征(小于90°)和如何畫锐角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学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特征和画图,并将下表补充完整。学生在教材中会找到红字标识的“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继而,教师可进行启发性提问:“那么这五种角存在什么样的大小关系呢?”“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又有什么数量关系?”通过对五种角的比较和分析,学生获得“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和“1周角=2平角=4直角”的答案。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提高了自信心,同时获得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三)妙用课后作业,扩大学生的“期待视野”
“如何利用作业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新的认识和感受”是教师布置作业时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课后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挖掘,能使学生将以往所学和本次新知联系起来,在脑中形成思维图,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比如在“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利用课上“铅笔的数量是橡皮数量的25%,可以转化为铅笔的数量是橡皮数量的[14]”的例子,说明百分数和分数可以相互转化,相机把“研究百分数、分数、倍数和比四者之间的联系”作为课后作业。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会发现“铅笔的数量是橡皮数量的25%,也可以转化为橡皮数量是铅笔数量的四倍、铅笔数量与橡皮数量的比是1∶4”。这样,一方面,能够巩固百分数的新知识,复习分数、倍数和比的旧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丰富学生对百分数的“期待视野”,即百分数、分数、倍数和比四者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一课打下基础。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