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探析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作文(中国改编钢琴音乐的特点)

2023-01-12  本文已影响 38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几代音乐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国钢琴曲。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高雅的艺术品味,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显示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多数作品具有以主调音乐创作为主流,以优秀民歌、古曲、戏曲、器乐曲为素材改编,旋律模仿民族民间乐器音响,以及旋律与和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中国钢琴曲 民族特色 创作特点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努力,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曲。这些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高雅的艺术品味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显示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其所渲染的艺术氛围,至今人为之倾倒,逐步使钢琴曲这个“舶来”的音乐创作形式被我国各族人民所接受,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使其更加具有了民族文化精神和艺术价值,笔者在多年钢琴教学中,大量的学习并使用中国钢琴曲作为教材,深深的被我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所折服。为了更深入了解研究中国钢琴作品这类创作体裁,本文从中国钢琴曲的创作特点作如下论述与探析。
  一、以主调音乐创作为主流的创作特点
  主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整部作品的进行以其中某一个声部(多数情况下是高音部)的旋律为主,其他的声部以和声或节奏等手法进行陪衬和伴奏。主调音乐的特点是音乐形象明显,感情表达明确,欣赏者比较容易能够融入其中。和声是主调音乐最重要的创作基础。中国钢琴作品无论是早期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萧友梅的《哀悼引》、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作品如王建中的《梅花三弄》、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等作品,都是运用了主调音乐创作手法,采用“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创作的,其主要特点是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的七声音阶旋律和三音列旋律相结合。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和流畅多变的节奏,完美地表现了“江山多娇,风景如画”的意境,抒发出作曲家对大自然景色的美好感受和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眷恋之情,并通过各种音乐因素的对比,使乐曲的音乐变化起伏有致。
  二、以优秀民歌、古曲、戏曲、器乐曲为素材改编的创作特点
  作曲家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民间音乐,繁荣民间音乐文化和民间音乐创作,做到古为今用、借古颂今,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给民族音乐赋予新的内涵和精髓,同时也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激昂民族斗志、鼓舞人民士气、推动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相信这也是众多钢琴家和作曲家们将具有传统民间持色的音乐,作为改编中国钢琴作品素材的出发点之一。根据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或直接移植原曲加以整理、修饰;或截取主题旋律片断加以提炼、发展。不仅在音乐素材的选题上贴近传统音乐,更是在西洋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具有中国色彩的编曲方式,使得原作品形象更加饱满,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易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范围内传播民族精神。
  改编,作为一种特有的创作形式,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王建中的《军民大生产》改编自同名歌曲,其歌曲原型是陇东民歌《推炒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改编自同名合唱曲,其歌曲原型是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女孩担水》;《翻身道情》根据秧歌剧《减租会》中的一段陕北道情为素材改编;《绣金匾》根据同名歌曲(该歌曲原型为陕北民间小调《绣荷包》填词而成)改编;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根据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的叙事性钢琴曲;汪立三于1953年改编根据同名陕北民歌改编的《兰花花》也是一首受到好评的钢琴曲;储望华的《正月新春》则是一曲苍凉、淳朴的信天游,《解放区的天》则是一首热烈挥洒的陕北民歌;刘庄的《钢琴变奏曲》取材自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尚德义的《喜丰年》以东北民间小调的旋律骨干音和黑龙江的民歌《丢戒指》的曲调为基础创作;崔世光的《山东风俗组曲》之《乡土小调》和《对花》亦同样以山东地方民歌为素材创编;桑桐的《小白菜》改编自同名河北民歌,《刮地风》取材自流行于我国西北一带的汉族传统小调;还有殷承宗等人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取材自同名合唱曲的基础上,也加入了船夫号子等元素,第三乐章《东方红》的旋律部分更是直接取材自陕北信天游。这些根据民歌的主题旋律改编、创编而成的钢琴曲,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作品的原貌,并且予以进一步的创作发展,使其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我国古曲、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表演形式及唱腔各有特色。在钢琴改编的过程中,作曲家们更为注重节奏的安排和韵味的细腻感。作曲家综合运用了大量的西方作曲技法,并与中国传统乐曲融合,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深化了传统音乐的意境。如《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百鸟朝凤》、《梅花三弄》、《三六》、《流水》、《平湖秋月》、《十面埋伏》等。《喜相逢》原为山西梆子和二人转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后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郭志鸿又将其改编为钢琴小品;《兄妹开荒》原为陕北秧歌剧,汪立三于1978年将之改编为钢琴曲;秦文琛的《朴素的民风》以秦腔音调为素材,呈现了板式变化的戏曲风格。乐器作为另一种音乐表达形式,其渲染能力在广袤的荒漠大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据这些民间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的最大特色,就是模拟这些器乐的声响效果。如王建中改编的唢呐曲《百鸟朝凤》,赵晓生于1976年创作的改编曲《冀北笛音》等等,都生动地刻画出了北方人民朴质豪爽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三、旋律模仿民族民间乐器音响的创作特点
  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来自于民间丰富的音乐积淀,其中模仿传统的民族民间乐器是钢琴创作的重要手法,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借助于钢琴模仿弹拨乐器、吹拉乐器、打击乐器等表现具有民间特色的韵味和意境。模仿弹拨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梅花三弄》与《阳关三叠》,音乐中很好的“再现”了古琴的声音,曲中分别用琶音、倚音、和弦等不同手法模仿了古琴的单散音、滚拂散音、复散音等,给人以空旷之感,余音缭绕韵味无穷。对吹拉乐器的模仿比较典型的有《冀北笛音》,全曲比较完整地“再现”了笛子的各种技法所奏出的声音特点。通过各种装饰音来模仿笛子的颤音、滑音、历音甚至花舌音的效果。综合性模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黎英海等改编的《夕阳箫鼓》,模仿了箫、古琴、琵琶、古筝等多种民族乐器,因此在演奏时需要敏感的音色变化。箫的音色悠远柔绵,古筝的音色清晰圆润,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慷慨激昂。弹奏中“模仿”其他民间乐器的演奏效果时。在掌握所模仿乐器特点的同时。手指的指触是另一个弹奏的关键。通过指触细致敏感的变化获得所追求的音色,使音色在刚柔、深浅、虚实、明暗中将音乐表演的惟妙惟肖,韵味无穷。
  四、旋律与和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特点
  旋律的调式大多采用了民族五声调式。如黎英海的《蓝花花》、《采茶扑蝶》(c羽调)、《三十里铺》(g徵—c徵)、《嘎达梅林》( e羽调式)、《绣荷包》(c商调)、《绣红旗》(g徵—c徵)等。这些作品在旋律中多次使用转调,而且融进了一些地区的音乐因素,使作品大量体现了主调钢琴音乐的民族化。中国的审美讲究“中庸”,讲究神似,结构随意,正如中国的水墨画一样,是一种清淡的色调。中国音乐继承了这一特点,旋律起伏跌宕,热情奔放,一切情感在线条的旋律中表现得一览无余。如黎海英的《夕阳箫鼓》中的一段变奏中旋律是用起伏连绵的大乐句线条来表现月夜的美丽,而伴奏织体是弱音起的一个个乐句组成,与旋律构成了这种优美朦胧的画面。为了适应中国民族调式的特点,钢琴改编曲以调式风格的特质作为和声风格的依据,以此来改造西方传统和声手法,使和弦变得更丰富复杂,淡化西洋和声的功能性,形成民族色彩浓厚的和声风格。汪立三的《涛声》是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中国佛曲《目莲救母》的音调,再加上以不同的调性加以叠置,以日本传统的“都节调式”为基本调式,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在结束段用四度、五度、八度混置的和弦,在高音区平行奏出主题,产生清脆、明亮的泛音效果,在钟声的下方用宫调式合音奏出鼓声的效果,与上部钟声交辉相映。陈培勋的《平湖秋月》中运用了具有五声特点的纵向和弦分解,与三度叠置的和弦构成鲜明的对比,构成一种有律动的和声形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波光粼粼的景象。
  中国钢琴曲的创作之路。历经百年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在创作技法及音乐表现上不断创新。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与研究,进一步体会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通过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才能深入的理解中国钢琴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989.
  [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音乐艺术,1999,(3).
  [4]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中国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6]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中国钢琴作品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7]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浅析音乐在艺术体操动作节奏中的作用和意义(音乐节奏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