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分析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的基本构成(绘画是空间艺术)

2023-01-13  本文已影响 310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空间”在艺术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阿恩海姆对在视觉感知下形成的艺术空间进行了独特、到位的见解。文章通过对阿恩海姆的艺术空间理论的分析与研究,主要探求了形成空间的几个重要因素以及在艺术作品中空间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而艺术空间表现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同时也向我们呈现出一个更加缤纷多彩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阿恩海姆;空间;视知觉;深度;艺术
  达芬奇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而在二维的平面中塑造三维的空间形体是许多艺术家一直探求和追寻的一个问题。“空间”不断的被各个不同时代的艺术大师们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何为空间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具有三维性特征。空间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概念,在这里,我们探讨的主要是指艺术中的空间层面。《辞海》把空间解释为:“根据透视原理,运用明暗、色彩的深浅和冷暖的差别,表现出物体之间的远近层次关系,使人在平面的绘画上获得立体的、深度的空间感觉。”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系统的阐释了在视知觉的感知下艺术空间的是如何体现的。
  二、形成空间的因素以及在艺术中的体现
  阿恩海姆认为:再复杂的空间形态都会被人本能的简化为最基本的空间形态。在他《艺术与视知觉》——空间这一章节中开篇他对视知觉元素进行艺术实验提出了一个这样的有趣现象,在纸上划一条直线其实可能会有三种呈现方式:悬浮、分裂和镂空,然而人的知觉经验最后会趋向于把它看成“悬浮”在基地上方的空气中。人之所以会产生在这种分离性的知觉经验,是由于在第三度的分离,能比表面本身的分裂产生更为简单的知觉式样,简化的趋势按自身的规律最终会使平面恢复到完整的状态为止。然而艺术的形式是多样的,造成三度空间产生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图——底关系引起视觉上第三度的分离
  阿恩海姆把视知觉本身也看做是可以反映画面的空间层次的。在人的视觉机制下,特定的式样中封闭的面容易被看成“图”,而相对于封闭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基底”;面积较小的会被看成“图”,面积较大的易被看“底”;凸起容易使式样成为“图”,凹进容易使式样成为“底”图与底在视觉上的分离,引起了二维平面上的第三度的分离。在西方绘画发展史中,从文艺复兴开始出现“画架上的绘画”,绘画作品有了明确的框架结构。框架意味着从周围的环境中隔开而另辟了一个境界。框架就是“图”,绘画空间就是“基底”。而在雕塑艺术中,立体物之间的图底关系是依靠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来确定的。“图—底”的分离造成了视觉机制上的纵深感。
  (二)重叠、遮挡建构深度空间
  重叠关系依靠人的视觉经验和心理定式来建构画面的深度空间,把前后物象按照现实逻辑组织起来,使人在视觉上形成前后层层重叠的效果,进而加强了物体的深度空间。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在这一点的运用上尤为突出。中国画主要讲究的是以线造型,无论是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景物之间,还是近山远山、藤条枝叶与花卉虫鸟之间,都是以线条组织物象的重叠来表达前后关系的体现。以五代荆浩的《匡庐图》为例,画面中的深度就是依靠山峦之间的层层重叠推移来实现的。画面呈现的是一种大山脊包含小山脊的程式化表现,形成了重重叠叠的如同木纹状的表现效果。整幅画面基本上只以形态的大小和前后的重叠与遮挡营造出深度空间。而在线描人物画《朝元仙仗图》和《送子天王图》中,重叠关系建构的空间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没有冷暖的色彩对比,也没有细微的明暗变化,仅通过巧妙的重叠关系使画面众多人物产生深度空间的效果。
  (三)光影、梯度变化营造三度空间
  光线能够清楚的再现事物,被看成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一种最光辉和最壮观的经验。阿恩海姆认为“当我们知觉阴影时,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把式样分离成了两层,下面一层是有着均匀亮度值和色彩值的基底,上面一层就是含有一定密度梯度的薄膜。”光线的产生引起了物体明暗程度的梯度值的变化,由于人的视觉机制要求最简化的原理,我们会把它知觉为一个具有三度性的物体。
  光影表现明暗,纵观西方绘画发展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明暗绘画技法,到文艺复兴时期发展更甚。达芬奇首创“明暗转移法”,《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而绘画发展到巴洛克时期,运用光影表现空间达到了最顶峰的时期。卡拉瓦乔、拉图尔、伦勃朗、维米尔等艺术大师们醉心于在光影塑造的三度绘画空间之中而现在我们仍然把这些元素作为表现空间的重要因素。当我们初学单个事物的绘画方法时,在光线的照射下,总是通过把握物体的黑白灰的变化再现事物的原形。
  (四)变形暗示空间
  变形是指一个物体总的形状(或部分)中的全部空间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之后而得到的结果。阿恩海姆认为“凡是具有深度层次的视觉对象,看上去往往还是变形的和具有一定体积感的。”我们前面分析过人的视知觉总是会倾向于最简单的样式,而通过消除变形产生的想要恢复原形的张力而出现的三度空间,是视知觉简化性的选择结果。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在三度空间中,有些物体形状偏离了原来的形状发生了变形,而这些变形暗示了物体的空间。
  (五)透视产生空间
  透视是在艺术中表现空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问世的“中心透视法”,还是后来出现的“等角透视”或者是在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都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表现出“无限”的空间效果。
  阿恩海姆主要分析中心透视法对空间的影响,阐述了一个以基点为中心层层探究的深度空间。拉斐尔的《雅典学员》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正是对这一透视的运用使画面的深度空间表现的十分强烈。阿恩海姆肯定了中心透视准确的再现自然的能力,但同时在知觉和艺术的角度上他又指出了中心透视的局限性:它更严重的损害了事物的基本视觉概念和艺术家 的想象力。就这方面而言,阿恩海姆认为“这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危险时刻!”对艺术创造是不利的。而我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中心透视法产生引发了西方对自然的真实写照,这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必经的一个时期。我认为这是艺术想象和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先很好的再现事物,在具备这些能力之后艺术家进行的主观情感创作才更具思想性和耐考验性。而这一时期是西方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厚积薄发期。
  通过文章一步一步对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绘画艺术空间是如何产生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空间表现被不断的提高与创新从而使艺术更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对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 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辞海——艺术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吴甲丰.西方写实绘画.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矫苏平.国外现代画家与作品.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倪莎,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学生,当代美术教育方向。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哥德堡变奏曲作家(古尔德哥德堡变奏)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