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诞生于中国传统五千年文化艺术的沃土里,现以美学艺术中的“留白”为载体,结合我国山水绘画和古典园林分别量化分析留白艺术在其中的占比以及重要性,发现美学艺术“留白”在中国画里表现手法、意境研究与古典园林创作手法、造园理念的相似,进而探究留白艺术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价值体现。文化历史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笔巨大财富,而留白艺术于我国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当代景观设计师要充分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文化中留白艺术的精髓,把握好留白艺术便可赋予现代园林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营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留白艺术;园林设计;古典园林;现代园林
中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曾在《艺境》中说道:“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然此境不易到也,必画家人格高尚,秉性坚贞,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1]。宗白华认为,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是创作者刻意营造的一种意境美,从而更好地表达空间意境,用留白来突出主题,给观者生出无穷遐想空间,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与中国绘画一样,中国园林亦诞生在中国传统五千年文化艺术的沃土里。在历史的长河中,二者拥有相同的产生土壤,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构成一种东方独有艺术风格,造就了东方式园林。国画的笔墨简括,画面构图的大面积留白,这种艺术风格换置园林中即是空间上的虚无,讲究意境的营造,常常用写意画论植入园林,在天地间作画,如“步移景异”、“虚实相生”等。创作者造园时注重情景交融,给人一种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要求和审美心理,东方园林景观是中国画的物化形态,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2]。景观设计融入有意境的留白艺术形式,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连接起来,实现绘画中二维的留白艺术转化为园林空间中三维的景观意境,从而升华了园林设计的底蕴,创造出真正赋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1美学艺术“留白”空间解析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笪重光著作《画筌》中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白纸上泼墨,三笔两点,以无胜有,化虚为实,尽显美韵。在中国美学中,有一个重要艺术表现手法———留白,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心理,大致可以理解为预留空白,但留白不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特点。中国绘画的空间表现是物与物之间或物与环境之间的区域,是由创作者通过主观思考,巧妙运用构图、笔墨等独具匠心的绘画手法在画纸上创造出多维的视觉效果和情感空间。中国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等艺术种类都十分讲究留白的应用,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空间的法则中重要的一条方法即是“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一疏一密”便是对留白艺术的最佳体现[3],而留白在园林设计中的空间构成是以虚实相生的形式存在,不同类型的空间相互联系构成虚实交织的空间序列。著名苏州园林便是巧妙运用留白艺术的典范,“处处邻虚,方方侧景”通过借景、障景、框景等造园手法来强化虚无变化,引导意境营造。留园便是留白艺术的手笔,从大门至“古木交柯”曲折变化,使园内景色若隐若现。空间上留白即为虚空,古典园林空间往往通过欲扬先抑、借景框景等虚空手法来形成景观的阻滞和引导,进而形成特有的意境空间来产生情感。如,网师园中“月到风来亭”,此亭地势较高,3面环水。亭内靠墙悬一面大镜,每到明月初上便可见水中、镜中、天上3轮圆月,构成一道奇景。就亭本身而言,地势突出以及半亭造型已引发观赏者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亭立于水边,水似为虚,水将周边景物倒影水中,虚实相间;然而再设置1块大镜于其中,巧妙的将视野开阔,以小见大,意境似乎穿越了时空,空间也似无限延伸了。设计中留白的大小、位置以及视线所及都是造园者费尽心思寄情于景的空间,用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满足观赏者的需求,激发观赏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如,苏舜钦的名园沧浪亭,园内外一水相隔此园,游赏者在街边远观大抵会想园内应该也如园外这般崇阜广水,然而进入园中才发现园内是多山。园外大面积的水运用了留白表现手法,以水的单一性来营造视野上的开阔,取得心灵的通达,创造出释然广阔的空间感,也表达出园主仕途失意后,转意山水间、回归质朴的释然心境。美学艺术“留白”于绘画、园林空间上的运用,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艺术观念和精神世界的体现。
2园林二维空间
“留白”应用与中国画“留白”创作比较传统中国绘画重意,境是基础,意为主导。中国画中的“留白”是有空间感的。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垂钓老翁仅占全幅画卷不到1/3的面积,其余的空白面积皆为水。这种空白不是单纯的空出空间,而是为了突显出垂钓老翁的“独”,寥寥几笔的细微勾线表示水舟在广阔的江面泛泛而行,大幅度的留白让观者油然而生一种“空寒”的孤寂感,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留白的恰当运用是关键,现代画家潘天寿《八哥崖石图》,一尊巨石占了全画的3/4,只在上方留出了空白空间,面对巨石,潘先生只取其形而舍其色,运用“留白”变大实为大虚,明显突出这幅画的主体———几只八哥,使画面充满了极强的观赏感。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孤鸟画轴》中,广阔的空间中,一根枯枝尽头上伫立着一只孤鸟,在整个画卷的比例中,孤鸟的位置是画布正中偏右,画卷大面积的留白去体现鸟的“孤”,枯枝的延伸烘托了气氛。董源创作的《潇湘图》在画卷中,仅仅对部分水域进行了勾勒,将远处的山峦藏匿于烟云之中,使水天一体,整幅画卷给人一种空旷清远的韵味。通过虚实结合的留白手法,可将水面、广场、绿地等空旷的元素看作设计中的留白因素,而其它景点则作为实物元素存在,这样设计可使景物间构成一幅具有留白特点的山水画,从而提升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美感和意境[4]。“形式美理论”中,虽没有涉及园林要素平面布局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比例与尺度”的标准[5],但可以根据这4大古典园林中的要素比值看出,文人园林通常无规则可循,讲究园林中各要素自然洒脱和大面积空间留白,与自然相互融合,从而营造出诗情的意境[6]。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二维视觉空间,在园林中以虚景与实景的分区布局来比拟画布中的分割比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是中式美学独有的艺术特点。
3园林三维空间“留白”应用与中国画意境渲染比较
中国画留白渲染出来的虚拟空间相对于园林设计中的虚实空间来说,是在二维空间基础上创造出三维、多维空间效果的一种艺术空间。马远《踏歌图》便是“见峭不见顶,近山参天远山低”,近景刻画十分精细,中间是云雾缭绕的虚景,山间树木葱郁茂密。画面上“空白”让人感觉空间感无限,使画中景象产生一种深远、辽阔的错觉。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虚实相互渗透,没有明确的边界,建筑的实与庭院的虚,相互交织着围合成园林空间。造园者为了在有限的区域内营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设计景点“清晰视距”内运用留白手法,将园林分为不同的景观层次来体现,1层景观间距为12~40m,2层景观间距为40~60m,3层为60~100m,使观赏者产生层层推进的观感体验。拙政园中西部景区的主景点是以远香堂为视觉中心,1层景观间距覆盖到倚玉轩、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绣绮亭,皆为中部重要景点。凡水面开阔的区域都利用地势来设置楼阁,却因水面的开阔而呈现大面积的留白区域,但视觉所及之处皆有景可赏。网师园与拙政园理水手法不同的是,其用聚水在中园设计了一个30m见方的荷花池。水面相对于园中各景形成了“留白”,各点以“月到风来亭”为视觉中心,以水面为核心,倒映了天景、树影、山色,虚实相交、云水相融,运用留白手法达到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空间效果。素有“假山王国”之称的狮子林,空间意境的深邃依靠景深来实现,狮子林的层层景深渲染出一种“以画造园,园中有画”的意境,利用空间虚实留白手法的渗透可以最大化地加强景的深远感。留白在园林三维空间中的体现是一种虚空间的展示,“虚”并非空洞无物,而是“虚入万景”。留白创造出来的虚空间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延伸,是中国画意境里散点透视、移步异景的多重空间表现。朱良志说过“留白”的重要性:“生命体就是一个气场,塞满了填实了,就没有生气流荡的地方,这样的艺术就没有活致、就死了”[7]。留白创造出来的虚空间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延伸,是中国画意境里散点透视、移步异景的多重空间表现。陈从周说:“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8]。总之,园林作为一个实体想象空间,是中国画意境的三维体现,要想超越园林中四壁围墙的有限界域,就要挣脱狭小思维和樊篱精神,更不能忽视留白艺术的重要作用。
4园林设计“留白”的探索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东方园林是空间艺术,留白艺术于景观中是处理空间,且不仅仅是在园林空间的层次营造上,还有对园林意境的升华里。因为有了空间之美,才成就了中国园林艺术之美。从以上2次对比中国画和古典园林的分析可知,美学艺术“留白”不论是在中国绘画中的意境表现还是在中国园林里的空间构成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秉承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精髓,而又有所突破与创新。主庭院的景观设计最为精彩,由在古典园林元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过的山水庭园、片石假山、幽径小桥、满池碧水等组成。大面积的水池设计运用了留白艺术,清晰的轮廓倒影水中,浑浑然延伸无穷。与传统园林的留白艺术不同的是,设计师整体放大了点景的尺度,将山水景观设计成了主题景观,用三维的空间延续了中国画里二维山水的意蕴。创建之初,贝聿铭就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致力将现代审美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整座博物馆运用了许多留白艺术手法,让这座古老的建筑焕发生机,整座馆就像是三维的留白艺术,远观与近感都有不同意境的情感共鸣。巧用留白艺术结合当代设计理念,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和美学思想,又成功发展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留白艺术形式。这是美学艺术“留白”在当代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典范,有一定启示意义。一种艺术形式的繁荣发展需要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9]。几千年来,“留白艺术”之所以长盛不衰,原因就在其扎根于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里,而且符合中国人审美需求与情感表达。实践与时间证明,“留白”的生命力是恒久的,是可持续性的,是饱含情感的。现代景观设计应该学会运用中国美学艺术“留白”来进行一场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复兴,展现既有文化厚度又有科学依据的景观,创造出更多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园林。
参考文献
[1]白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及其渊源[J].齐鲁艺苑,2008(01):19-21.
[2]庞杏丽.中国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178-179.
[3]王思丰.传承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留白”美学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6):69-70.
[4]李诗佳.中国山水画中“留白”技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5.
[5]刘海燕.拙政园造园要素和环境特征的量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6]郑报进.传统园林空间中的留白思想分析[J].现代园艺,2013(22):172.
[7]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陈从周.惟有园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9]艾青.留白艺术与中国画的“美”[J].大舞台,2014(05):37-38.
作者:刘晓雅 李煜 刘柯三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