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思想政治论文

关于唐凯麟新文化伦理思想的辩证解析论文(围绕的研究可视为在哲学思辨阶段社会心理学最早的研究)

2022-11-23  本文已影响 212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辩证关系,并论述了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伟大历史意义,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相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新文化;实践;创新
  唐凯麟在《伦理大思路》中一书中就“超越旧文化,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里所说的“旧文化”既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它是社会整合的精神遗产;是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是生活观念的导向因素和道德建构的再生资源。传统文化对现在的社会政治生活,道德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和贯穿着三者之间的生活观念有着极其重大的价值。
  在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上,江泽民曾指出:“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革命惊尘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他鲜明的指出了,创造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通过继承借鉴和实践吸纳古今中外精华的文化,来实现现有文化的突破和飞跃。唐凯麟在《伦理大思路》中也提出:“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人类的文化遗产,排除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干扰,确立中华民族及其本土文化可以从自身的创造性转型中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同时也要重视“外来文化精华的借鉴和吸纳”。
  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而新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它的构建需要从传统的开始,它的“转型”和“升华”需要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这样才能摆脱停滞,僵化和衰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一、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辩证与统一
  1.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它让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为傲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它展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这个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特点:(1)它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既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2)它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收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思想和佛学的兼容,形成自己丰富的内涵;(3)它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的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自身价值,经世致用成为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唐凯麟也认为:“任何文化总是在人类特定的条件下,适应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回应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各种矛盾的挑战而生成和发展起来的。”
  2.新文化及其特点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文化是特指社会主义新文化,它有别于传统文化。依据唐凯麟的观点,它是一种“既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既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文明又适应现代科技、工业、市场需求”的新文化。它的特点在于:(1)生命力旺盛。一种优秀的文化它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既不被其他文化同化,又能充分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那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积极成分和合理因素。(2)内涵很丰富。社会主义新文化它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的偏狭愚顽的观念而是应该具有广阔的文化胸怀和理论视域,它应该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总汇、结晶和升华。(3)开放性。社会主义新文化应该是一种打破封建的分割和封闭状态,具有开放性的文化体系。唐凯麟认为任何新文化都是由“同异质文化的交往和碰撞、冲突和融合”而形成的。他还认为文化的开放性应当作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3.新旧文化的辩证统一
  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并没用明显的界限。传统文化已深深地融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甚至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传统文化有其精华的部分,也有其糟粕,外卖不能“把小孩和脏水一起倒掉”。唐凯麟认为,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精华的东西往往同糟粕的东西错综交织,甚至越是精华的东西就越难和糟粕的加以区分。新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一部分先进的适合时宜的文化的属性,新文化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又超越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孕育并催生了新文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既是手段又是方法。新旧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对文化的继承要分析,鉴别,舍取和改造,即所谓的批判继承。
  二、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伟大历史意义
  1.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任何新文化的创建从宏观的视角来看,都加速了整个文化系统的新陈代谢。它不断的催生了先进的文化,不断摒弃停滞、僵化和衰落的残余文化。新文化合乎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正是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创造更为优秀的文明成果。而文明成果的多少直接衡量了社会的进步,直接反应了社会文明的程度。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任何先进的人类文明都离不开优秀的文化这张软体,先进的文化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江泽民曾指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这两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

  3.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
  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一同作用于社会,新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算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人们精神生活的矛盾和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需要,以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新文化包含了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深刻阐发;对道德和伦理深入的探讨;对人性和伦理智慧等诸多问题全面的研究。新文化推动了人们摆脱低俗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批判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矛盾、道德衰落和价值危机,以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同时在人们实践中还体现出了一种精神导向。
  4.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唐凯麟认为:没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不会有什么贡献的。当然,文化的生命力一方面在于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在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新文化建设上,需要讲“民族意识”和“全球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树立面向世界的广阔的文化胸怀和着眼未来的深邃文化视域,并站在实现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辩证统一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如何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
  1.以实践为基础
  任何新文化的产生都是以实践作为基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实现批判继承与超越创新辩证统一的基础。人类文化有其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依据唐凯麟的观点,实践本身就在不断地甄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并把精华的东西放在实践的熔炉中提炼,使它得到改造和升华,进而成为新文化的构成要素。这个过程如果离开了实践,那么对待人类传统文化就成了一个纯粹的思辨问题,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从近代来看,人们通过近百年来的实践才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也是由于不断的实践,人们才认识到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兴国强邦,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以创新为动力
  新文化的产生,创新是动力。创新加快了整个文化系统的新陈代谢,它成了新文化的特质和内在要求。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只要自身坚持不断的创新,才能不落后于时代,不被文化这个大的生态环境所淘汰,进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新文化的产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摒弃文化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程。我们唯有在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族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冲突和融合中实现综合中创新,创新中综合,才能创造出更优秀和先进的文化。
  3“人”为主体
  唐凯麟认为:人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的主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也是由人作为中介,才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当然这张传承和发展是有自觉选择和创造的,因此新文化主体的培养和造就成了文化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前提。新文化的创造应该以人为主体,不断的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转型,建设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4.以“四有”为目标
  我们知道人是文化的主体,那么新文化的主体是什么样的人呢?邓小平鲜明的提出了要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我们关于人的建设的总的价值目标,并进一步指出了如果不能培养“四有”新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不可想象。“四有”以“有理想”为核心,它体现了我们民族历来重视的精神价值,追求人格完美,向往美好未来的民族精神。“四有”它包含了科学的解决新文化主体的价值观形成,确立和发展同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的联系的价值要求。所以,我们必须着重培养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主体,即“四有”新人,才能更好的承担对传统文化的转型和升华的重任,进而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
  结语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文化如果缺乏了外部压力,放弃自我反省,自我调整和自我创新,它就会停滞、僵化、衰落甚至消亡。新文化的创建工作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实践的实际问题。它必须在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在冲突和融合中不断实现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四有”新人为主体,不断的在实践中创新,才能超越旧文化,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思想政治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沈佺期的诗词(沈佺期的七律诗)上一篇: 追求中国哲学的复兴是什么(哲学的繁荣发展是兴国之魂)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