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接连发布之际,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主动转变思路,全面推动高校公共体育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理论和实践探索,对学校体育的内涵外延与课程思政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并对构建高校学校体育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平台建设作出相关路径设想。
关键词: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的加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为了阻滞中国崛起,加强了对我国民众意识形态的渗透,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等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提出了“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的新要求。为此,高校体育课程也应主动转变思路,顺应时代要求,将传统体育教育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国家所需的合格人才服务。在体育中进行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体育运动“二者合力”模式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1]。
一、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的获取和更新变得更加迅速。面对西方国家通过电影、电视、社交媒体等多手段的意识形态渗透,变革中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时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迷失。为此,建立高校学生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成为时下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高校体育教育理应融入思政教育并成为这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大学德育的自我需要
大学教育阶段德育的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借鉴和吸取国外道德教育经验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发挥中国思想政治课独特的主旋律作用,以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思想觉悟的形成。
(三)学校体育教育的自身需要
传统的体育教育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由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代表队训练以及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组成的大学体育教育,涵盖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渗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融入思政教育,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自身需要。
(四)体育内在不可分离的社会化功能
体育因人类生存需要而诞生,因教育需要而发展。在当今的体育运动参与或比赛中,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满足兴趣需要和丰富闲暇生活,同时体育运动或比赛本身也在不断向参与者传递规则、胜负、拼搏、竞争、协作、团队、荣辱等社会化信息。这些社会化信息本身与思政教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为高校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加强学习,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认知和能力
1.通过政治学习,提高教师对高校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的言传身教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远。通过政治学习,教师首先要对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思政”有深刻的认知,自身立师德、树师风,做到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在传统的只注重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这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2.畅通能力提升渠道,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业务能力。体育课程思政在传统的体育课程要求上,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进行体育文化熏陶和体育精神传承。二者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培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有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培训、观摩等形式的提升渠道,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拓宽知识结构、创新组织教法,形成思政教育习惯和能力。
(二)深化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充实和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1.加强传统体育课程目标解读,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传统体育课程中品德教育的思政元素。传统体育课程目标中有意志品质的目标,但在全面体育课程思政的新形势下,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的基础上,应明确体育教育的政治目标和意志品质的人格目标,最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加强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不断丰富体育理论课程中的思政内容。挖掘、提炼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思政教育体系的角度予以归纳、融合,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体育思政理论教育内容。体育和思政形成共生关系,编写进体育教材,逐步建立完善的体育思政理论教材体系。
(三)改革传统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扎实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教育
1.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增设思政教育考核因子。目前,体育教师考核一般包括工作量和教学质量两方面的考核,教学质量考核由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教学效果等方面组成。在这些评价体系里对思政元素缺乏具体的考核点,或是考核比重较低,需要进一步地增设思政教育考核因子,如教案中的思政体现等。2.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思政相关知识考查。目前,学生考核评价一般是由考勤、课前准备、运动参与、技能掌握、体能状况(体质健康测试、校园跑)等方面组成。而思政教育方面缺乏有效考核,可在理论课考查、随堂问答等方面完善学生考核体系。
(四)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通过体育课程建设搭建体育思政教育平台
1.推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体育课程涵盖体育实践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竞赛。课内部分需要集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拓展体育课程视野[2]。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根据不同项目课程特点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思政教育。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育的延伸和发展,要引导学生在锻炼中对体育道德标准进行实践。课外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规则意识,树立正确荣辱观、输赢观。这些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有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是学生身体力行的过程。此过程是思政教育极好的一个实施平台。体育课程思政也必然做到课内、外的全覆盖。将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参与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纳入期末体育成绩并计算第二课堂学分,让教师和学生都充分重视课外体育思政,从而建立涵盖“课、测、练、赛”,全方位、多环节、全覆盖的体育思政课内、外一体化实施途径。2.推进教学管理改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助力根据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建设。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化的前进方向,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更需要体育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加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3]。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级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管理软件和教学平台建设中不断完善升级,现已成熟运用于各项教学管理和平台建设中。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以课前、课中、课后为框架,学校、教师、学生三维一体的管理和沟通平台。实现高效管理,更好了解学生,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提供助力。
(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体育文化延伸实现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更是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通过开设校园体育节、体育摄影展、体育征文赛、体育卫生宣传、校园体育历史图片展等活动,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引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逐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机会和平台[4]。从整体育人的角度出发,丰富体育思政资源,以独特的方式发挥其育人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
三、在高校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一)从体育的育人功能出发,全方位、多环节地发挥体育育人功能,挖掘不同体育项目的共性和特性,有机融合到相应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的培养中。(二)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既要重视增强学生体质,也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二者并不矛盾,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三)要善于将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切实避免牵强附会地为“思政”而思政。(四)要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推进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避免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停留在口头。
参考文献:
[1]罗义文.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徐涛.开放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多元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3]罗银胜.“三位一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J].社会科学报,2019(4).
[4]蔡继云.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3(5).
作者:程艺 张易 张红坚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返回体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