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变革创新的年代,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正成为我们走出困惑、克服困难的一大力量之源。作为新闻工作者,更需要传承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心灵的养料,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确保新闻报道守正创新,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一、传统文化的润色让新闻语言更鲜明准确更有生命力
新闻语言主要以事务语言的精炼、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所以新闻语言和诗词文学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举例来说,新闻报道中常常需要引用古典诗词,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达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所以对新闻语言加以润色不仅直接关系着一条新闻的传播效果,而且会给受众学习和使用语言施以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低估。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诗性情怀并不是一种理想主义,而是对工作有一定益处的人文情怀。它不仅能够帮助新闻记者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抵制不良风气,还能够帮助新闻记者提高新闻职业素养、提升报道品位,做到既尊重新闻规律,又追求诗意情怀,从而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二、以多元化的视角将传统文化融人新闻
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承载了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内涵。央视系列纪录片《我们的节日》就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的来历,用镜头展现了人们共祝团圆、亲情与和谐之美,内容精练直抵人心。节目中通过不同人物在市井深处、古镇老街、寻常巷陌、田间地头对“节日文化”的叙述表达,就如身历其中、感同身受。今年9月22日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长治日报》各专栏报道了全市各县区围绕丰收节举办的形式多样、具有地域特色、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庆丰收活动,文化性和时效性非常强。平顺县“花椒采摘节”“马铃薯丰收节”、黎城县“谷子开镰节活动”、沁县“茶马古道喜庆丰收”、沁源县“农民趣味运动会、黑山羊赛羊会”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我市农业农村建设风采,传统文化韵味融入其中,是老百姓的真情实感,报道内容富有情感。在策划、采编这些报道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受益匪浅,关注和表达传统节日的过程,也是我们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的过程,这样的热爱悄然汇成一股暖流,温润我们的心灵。
三、紧扣时代主题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学如弓弩,才如箭簇”“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等经典词句,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改进和创新传统文化报道有着很好的启发与借鉴,我们要在全球文化视域下观照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了解、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立足自身和新闻媒体所在的地域文化,深入挖掘,生动呈现,努力做到把握大势,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先进的思想理念,为后人蕴蓄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广大新闻工作者要顺应时代趋势,做媒体融合的变革者,要在保持自身本土特色的同时,主动对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增强与国内主流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技术、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聚合资源和新闻资讯,形成合力。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守社会责任,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事业,增强文化认同,创作出更多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时代品质的精神产品,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作者:杨舟
返回文化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