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文化张力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策略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282人 

  摘要:海外孔子学院在语言文化教学、语言文化交流活动、三巡、各类语言信息服务四个维度上体现出强大的文化张力,孔子学院的运营发展应该深入草根,以更加温和的方式彰显中华文化的张力。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当代兼顾传统、注重双向交流、区分传播层次、注重传播方式方法、紧紧依托汉字、制定本土化文化大纲等,都应该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孔子学院;文化张力;中华文化;传播策略;教学

  历史语言学的既有研究表明,在语言接触过程中政治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语言对政治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语言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语言的兴盛与衰落反映了国家的兴盛与衰落,其国际地位与话语权直接映射国家“硬实力”,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和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汉语热”就是典型的例证。“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世界各大国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际无不尽己所能成立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将自己的语言文化推向世界,这些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如法语联盟、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塞万提斯学院等)都不遗余力地将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播作为首要目标,并借此提升国家软实力,扩充文化势力范围。从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到孔子学院总部,再到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言合作中心),汉语教育事业主管部门名称的更迭体现了国家对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视,更体现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内涵及外延方面的发展变化。

  一、国际汉语教学发展趋势及文化张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汉语教学在2005年世界汉语大会召开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海外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呈蓬勃发展之势。截至目前,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万多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①,全球158个国家(地区)共设立了535所孔子学院和1134个孔子课堂[亚洲36国(地区)有孔子学院127所,孔子课堂113个;非洲46国有孔子学院61所,孔子课堂44个;欧洲43国(地区)有孔子学院184所,孔子课堂323个;美洲26国有孔子学院143所,孔子课堂558个;大洋洲7国有孔子学院20所,孔子课堂96个]②,注册学员超过230万人。如果再加上其他机构组织或个人学习者,据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经达到1个亿①。在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国家硬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策略或措施推动汉语走向世界,加快汉语成为强势语言,进一步加大中华文化的辐射圈和影响力。汉语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平台是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就是汉语。自诞生之日起,孔子学院便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工作,以文化传播为根本任务,以语言教学为主体媒介传播中华文化,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方式完全不同于文化输入的硬着陆,以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传播让中华文化更具有张力。新时期,如何以孔子学院为工作平台,采取多种手段增强孔子学院的文化张力应该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最重要的策略。张力,本来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受到拉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任一截面两侧存在的相互牵引力”②。孔子学院的文化张力,是指中华文化本身借助孔子学院形成的魅力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力所带来的其他发展。孔子学院的文化张力来源于语言教学及其衍生活动所演绎的生活故事,这些生活故事大大增强了文化影响的范围和强度,让借助于孔子学院这一平台的中华文化散发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二、孔子学院的文化张力

  《孔子学院章程》明确规定孔子学院的业务范围为:(1)开展汉语教学;(2)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3)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4)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5)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活动主要在以下四个维度上体现出文化张力。(一)持续不断的语言文化教学。在所有业务当中,开展语言文化教学是孔子学院最基本的工作。为了支持海外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教学,每年均有规模不等的、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的汉语教师及汉语教师志愿者被派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教师、教材、教法为标志的“三荒”问题已得到有效缓解。专业教师团队以《新实用汉语课本》《当代中文》《快乐汉语》《发展汉语》《长城汉语》《HSK标准教程》等汉语通用教材为教学工具,从语音、词汇、汉字、语法等汉语元素入手,将教学材料中包含风俗礼仪、问候招呼、历史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气候地理、饮食物产、教育及当代中国等中华文化元素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面对面的信息传递一方面会促使学习者在本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同时也会促使学习者在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对比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印象。汉语学习者将在课堂上学得的“愚公移山”“孔融让梨”“庄周梦蝶”等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就是面对面语言文化教学的成功体现。(二)以汉语桥为代表的各类语言文化交流活动。除了语言文化教学,孔子学院举办的汉语桥比赛为汉语学习者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汉语桥选手的汉语演讲、古筝、太极、中文歌曲等才艺展示,举手投足间都体现了域外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充满竞争力的演出也深深感染了前来观摩比赛的选手们的家人及朋友。除了汉语桥比赛,孔子学院组织的其他一切日常文化活动,如中华美食节、书法比赛、课堂剪纸等,也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当代魅力。(三)以三巡为代表的各类文艺巡演项目。为进一步加大文化传播的力度,孔子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巡演、巡讲、巡展等“三巡”活动,通过充满民族风情及中国文化元素的文艺演出、国内知名学者的学术演讲、中国绘画书法茶艺表演等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展示中国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域外各阶层普通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拉近了不同民族间的心理距离。(四)基于孔子学院的各类语言信息服务与合作。除了正常教学活动,孔子学院也开展汉语教师培训及资格认证、各类汉语考试,以及与当地使领馆合作提供中国教育和文化等信息咨询服务,这些服务项目的开展一方面为中华文化在当地传播储备了充足的师资力量,同时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当地汉语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汉语言文化的动机。语言文化教学、语言文化交流活动、三巡、各类语言信息服务四个维度让孔子学院成为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强有力平台,自挂牌运营15年来,孔子学院以其独有的方式将自己建设成了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已经成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代名词。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孔子学院也曾遭到域外势力的质疑和破坏,也曾被冠以“中国威胁”“文化侵略”的帽子,但纵观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的发展,孔子学院已经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认可,正在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融入当地的草根阶层。

  三、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策略

  新时期国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当前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贸易摩擦显著加剧、国家实力竞争态势日趋明朗的背景下,孔子学院的运营发展更应该提质增效、深入草根,以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将中华文化展示在世界面前,以一种更易于域外普通民众理解的方式彰显中华文化的张力。(一)传播中华文化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凝聚力增强的基础,也是文化交往和文化输出的闪光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世界理念是其软实力价值的重要体现[1]。文化传播有所为,就是要传播那些优秀的、能切实体现文化软实力的中华传统文化,如基于“厚德载物”“仁民”的“德”“仁”方面的文化,基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不息精神,基于“和为贵”“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与精神,以及基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精神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文化传播有所不为,就是要把那些文化糟粕排除在外,如以牺牲女性生存发展为代价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伦理,体现森严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思想等,均已远离当今现实生活,不符合现时代与时俱进的精神,孔子学院当然不宜再传播这些文化。文化传播的有所不为和有所为就像一张纸的两面,二者虽然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但文化传播不是无所不为,只有做到有所不为才能更好地有所为。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文化传播的有所为是保证这面镜子准确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前提。(二)传播中华文化必须立足当代兼顾传统,注重让事实说话。当前文化传播特别是其载体——汉语教材存在严重的“重古轻今”“一说中国,就回到从前、回顾历史”“一提中国文化,就讲昨日辉煌、过去习俗”的倾向[2]。域外人士学习汉语言文化,说白了主要是想了解当今的中国而非过去的中国,因此文化传播应该立足当代兼顾过去,兼顾古是为了立足今。那些在教材编写或课堂教学中大谈如“对偶婚、抢婚、童养婚、冥婚、入赘婚、转房婚”“墓地之变迁、葬法与葬式、葬具与随葬品、光怪陆离的坟墓、奇特的陪葬习俗、惨绝人寰的人殉、墓碑与墓志、厚葬与薄葬”等奇风异俗的做法不仅远远偏离了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容易给域外人士留下关于中国形象的负面印象。相反,那些在教材编写或课堂教学中涉及“饺子与汉堡包”、“大枣、百合、枸杞、红薯与维生素”[3]、“茶与咖啡”、“黄酒与葡萄酒”、“茶的内涵”、“中国人怎样喝酒”、“酸味论”、“吃的学问”、“筷子与AA制”、“厕所文化”等现实生活内容就是当代最接地气的文化。再如谈及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学习者亲述从不知道“中国制造”到看见“中国制造”再到购买使用“中国制造”的过程,这种文化解读方式也是立足当代兼顾过去,更是用事实说话。这些文化内容都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当代视角和当代内涵,满足了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实用性需求,有利于展示一个开放包容、文化多元的当代中国形象[2]。立足当代兼顾传统、注重让事实说话,也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策略,“中国故事”是关于中国道路、中国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事关中国发展和中国形象。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既要照顾传统更要立足当代。(三)传播中华文化必须注重双向交流。在阐述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让学习者用汉语演绎自己国家和自己身边的故事。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本质上是汉语教师和学习者面对面的文化交流,是汉语教师依据汉语教材或既定教学材料向学习者讲述“中国故事”、让汉语学习者学习并理解“中国故事”的过程。域外人士学习理解并能讲述这些包含中华文化元素的“中国故事”当然是文化传播成功的重要标志,但让学习者运用汉语讲述自己的“国家故事”及“身边故事”也应视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文化传播既要立足自我,也应注重对比式“礼尚往来”,在传播阐释自己优秀文化内容的同时,仔细倾听学习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在无形的对比中形成文化传播的双向交流。笔者在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任职期间,曾经让学生用汉语书写“爱尔兰故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做法让我们发现,“中国故事”和“爱尔兰故事”其实都是世界故事,都是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海外孔子学院的中华文化传播绝不单纯是文化输出,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将这种传播界定为“因交流而互鉴”,并以此促进中华文化乃至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共同发展。(四)文化传播应该注意区分三个层次。文化传播并不意味着对方完全接受我们的文化,中华文化传播应该有三个层次,即了解或知道、理解或认可、化解并接受。友好容易理解难,世界各地核心文化价值往往存在巨大差异,求同存异、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则。中华文化不间断上下绵延五千年,内容博大精深内涵浩如烟海,充分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实质对于外国人来说绝非易事。对于一般学习者而言,对中华文化或许只能停留在了解或知道层面;对于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者而言,或许能达到理解或认可的层次;只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极强的学习者,才能化解并接受中华文化。因此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应该强迫要求所有学习者完全接受我们的文化,而应该区别不同的层次。对于大量草根阶层来说,即使能达到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或知道层次,也已经意味着文化交流的成功。追求文化传播的了解或知道、理解或认可、化解并接受三个层次,实际上也是文化传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表现。只有在某些方面有所不为,才能在更大的方面有所为。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于2019年10月18日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显示,中餐(55%)、中医药(50%)和武术(46%)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个方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符号。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所代表的文化及其文化元素已经被很多国家理解或认可甚至化解并接受,我们在海外孔子学院的汉语言文化传播与教学中应该顺势而为,通过不同的视角、方式方法全方位展示这三张文化名片。(五)文化传播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有效的方式方法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文化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和传播的实效性,孔子学院语言文化推广的目标之一便在于促进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然而当前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与“文化入侵”“特洛伊木马”“赤化”等“中国威胁论”负面言论的矛盾短时间内似乎还难以清除,这就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汉语教育领域内的文化教学针对性及文化传播策略的研究。业内学者认识到,“外国人学汉语,不一定非要认同中国文化”[4],而文化传播中“开口先秦诸子,闭口唐诗宋词,却不想想现在能提供什么”的“徐娘心态”、“今天弄个剪纸,明天弄个杂技,后天弄个太极拳,全是手工作坊式的文化交流”式的“小农意识”、“不管说什么,下面都得鼓掌”的“官僚作风”[5]都应该努力回避。文化传播的“徐娘心态”说的是世界文化唯我独尊、远离现实生活的文化古董态度;文化传播的“小农意识”说的是浮于表面不够深入、没有抓到点子上的文化传播内容;文化传播的“官僚作风”说的是只有优秀没有糟粕的盲目行动方式。仔细审视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方式、内容及心态,或许不难发现上述问题的存在。面向世界公民的文化教学与传播必须注重方式方法,应该加强具有人类文化通感的内容选择,采取隐性文化传播策略,不可一味采取展示和弘扬态度[6-7],否则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隐性文化传播宜建立在对海外学习者兴趣爱好需求的广泛调查基础之上,海外孔子学院的汉语言文化教学也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找准靶标。例如,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就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2006年爱尔兰两所孔子学院(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科克大学孔子学院)诞生之前,爱尔兰教育体系规定的七门目标外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阿拉伯语、日语)中并不包括汉语。为了彻底摸清爱尔兰对汉语言文化教育的需求,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于2009年向全爱尔兰750所中学发放汉语需求调查问卷——“爱尔兰中学生汉语教学需求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最终由爱尔兰官方发布并促成了爱尔兰国家课程与评估理事会(NCCA)在全爱尔兰中学推广汉语言文化的决定。这一调查和决定成为汉语进入爱尔兰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也为中华文化在爱尔兰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每年举行的春节联欢晚会在爱尔兰民众中获得巨大反响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六)文化传播必须紧紧依靠汉字,不宜过分纠结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主次。以往汉语教学中多谈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认为语言教学第一性文化教学第二性,强调要摆正文化和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位置,定位好文化及文化教学的角色。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辩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一个老话题,目前已经基本形成“语言教学第一性,文化教学第二性,文化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基本共识,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如有学者[8]坚持认为“文化教学并不仅限于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是并重的”。也有学者认为“应该避免华文教育中的超文化现象”,认为将世界各地华人社会文化活动都纳入所谓“中华文化圈”的实际效果都是反面的,文化融合将成为最后的选择[9-10]。国学大师季羡林[11]也曾说:“为了增强中外文化交流,为了加强中外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我们首先必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季先生的话充分说明了语言和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很值得我们深思,也给我们一个清晰的警示,即我们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过程中坚持的辩证原则可能忽视了汉字这一所有语言文化载体的特异功能。汉字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记录中华语言文明的责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从文化记载的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一汉字一故事”,中华文化传播中抓住了汉字并充分挖掘汉字的音形义就等于捡到了理解中华文化的钥匙。在海外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教学中,任何淡化汉字教学甚至因所谓“汉字难学”而彻底放弃汉字书写及教学的做法都是十分荒谬的。其实,已有高水平汉语学习者和业内专家指出,所谓“汉字难学”抑或“汉语难学”是假命题。例如著名汉学家白乐桑先生就曾提出“字本位教学法”,将“汉字”放在汉语教学系统的突出位置;同时指出,说汉语难学的“都是你们中国人”①。李泉[12-13]也曾指出,“汉语难学”是个伪命题。汉字是影响学习者汉语学习信心、进程、效率和水平的关键因素,汉语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汉字学习的成败,汉字教学的突破就是汉语教学的突破。实际上,结合汉语学习汉字并不是那么难,应该学习的汉字数量也很有限,教师应该树立乐观务实和充满人文精神的汉字教学观,不断努力化解汉字难学的观念。可以说,在海外孔子学院文化传播中抓住了汉字,就等于抓住了文化传播的一把钥匙。(七)文化张力呼唤适合汉语教学本土化的文化大纲中华文化传播应该传播哪些文化,不宜传播哪些文化?对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国际汉语教育范围内关于文化大纲的研究与制定曾一度盛行,但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文化大纲的建设呼吁多年却仍未解决[14-16]。目前我们已有《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汉语词汇大纲》《汉字大纲》《汉语教学大纲》《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等一系列大纲,唯缺文化教学大纲。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汉语作为必考外语科目,值国家“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之际,研究并制定一套国际汉语教育范围内的文化大纲已迫在眉睫。文化大纲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文化类型加以区分,例如根据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的需要,可以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将那些已经过时的不再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统一归入知识文化以供有兴趣的研究者研究之用,而将那些没有过时的传统文化以及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统一归入交际文化以供域外学习者学习汉语言文化之用。有了文化大纲,海外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就有了依据,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活动就越能彰显文化张力。

  四、结论

  诚然,孔子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遭遇成长的烦恼。面对孔子学院限制学术自由、孔子学院受政府资助等国外媒体的片面报道,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国外媒体的报道风格及其夺人眼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应被这种报道扰乱了心绪,应该平心静气,一心一意做强做大,以语言教学为引擎,不断将文化推广引向深入。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经有一段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可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曾经指出,我们现在处于双文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既有国际现代文化,又有本国传统文化。一个人也一样,可以容纳两种文化,并不矛盾①。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深刻阐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如今,孔子学院在语言文化传播中所遵循的使命就是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在信息化极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公民普遍处于双文化甚至多文化时代,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应该顺应时势,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工作,以文化传播为根本任务,注重提质增效、内涵发展,为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张力搭建一个可持续平台。2019年12月9日,国际中文教育大会②在湖南长沙开幕,16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与会中外代表就“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交流。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龙头,孔子学院已成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并将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帮助各国朋友了解中国等方面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们相信,在国际中文教育大背景下,孔子学院将会以更加开放、积极和包容的姿态承担起中国文化名片的角色,以自身特有的文化张力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作者:蔡永强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返回文化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社会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上一篇: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