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建议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87人 

  保护与开发地名文化遗产,既是民政、文旅等管理部门的日常事务工作,也是当今挖掘文化资源、探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笔者围绕如何促进河南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完善领导机制,强化组织建设。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集合文旅、交通、规划、测绘等有关单位力量,成立统揽全局、机构清晰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对本辖区地名文化遗产进行常态化管理。对于工作小组的性质,不能仅停留在议事、协调和资讯互通的层面,而应争取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赋予其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工作小组可将其设立于各级民政部门内。换言之,河南省县级以上政区中,都可配合民政部门的建制设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对于工作小组的人员配备,组长可由本级分管民政工作的政府副职领导兼任,同时民政、文旅、交通、规划等部门正职领导应当兼任副组长,具体办事人员应当以民政地名管理工作者为主。

  推进省内、省际的区域合作,整合线性、块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河南地区最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文化遗产并非点状孤立存在,不能按照当今政区进行人为割裂式的保护与开发,要注意打破区划壁垒进行跨区域协作。这里以黄河地名文化带保护为例,黄河作为带状地名文化带,既勾连起了省内重要的古都——洛阳、开封,也将上下游的西安、济南等历史名城相互沟通。在跨省域层面,建议由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出面,与陕西、山东两省的地名部门接洽,共同协商出台地方保护开发合作计划。同时,以县市结对子的形式,将洛阳与西安、华山与登封等建立地名保护姊妹城市关系,保护并利用好条状地名文化遗产。在省内层面,建议由郑州市地名保护小组出面,协调、组织省内黄河沿岸县市,进行区域地名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共同保护、开发。

  重视地名材料搜集与基础研究,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尤其是非遗研究部门的合作。当前地名文化遗产工作的参与人群主要是地名工作者,他们的优势是熟悉本区域当代地名演进状况,但短处在于历史地名的整理、研究,同时在非遗保护层面,更是学识不及、力有不逮。鉴于此,建议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积极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注意发挥辖区内高校、社科院(联)的作用。省级层面可以由河南省社科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派出历史地名、非遗保护专家组,在县市级层面,由当地院校及社科联派出专家组,重点强化地名志的编著、地名文化遗产的整理与研究。在非遗保护层面,要强化同各级文化部门中的非遗部门联系,向专门的非遗部门学习、取经,对地名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

  提高地名文化遗产选定标准,推进保护工作科学化。从浩如烟海的地名中恰如其分地选定地名文化遗产,需要从源头做到选定的科学化与标准化。建议由河南省地名遗产工作小组制定省地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文件,在符合民政部国标的同时,要结合河南省历史底蕴丰富、历史地名量大的特征,适当提高地名文化遗产的收录标准,将部分不恰当的地名文化遗产剔除出保护名单。同时参考非遗申报工作流程,将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也分为省地县三级,按照分级管理、严格审定的方式,实现地名文化遗产前期搜集、整理工作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加强地名文化产业开发,充分挖掘地名的社会经济价值。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资料搜集、理论研究与社会宣教的文化事业层面,要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鼓励评估可行的地名文化旅游项目上马建设。建议在洛阳或开封,打造中原地名文化旅游区,依托当地丰富的都城地名文化资源,建设一座中原地名博物馆,主要介绍河南省内的地名文化遗产状况。同时利用既有旅游文化资源,在现有建设基础上,打造地名文化小镇。这里以开封为例,可以充分发挥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等区域的空余空间,在园区内打造可视、可读、可学、可接触的地名文化区,将地名文化遗产同其他非遗结合开来,如在“朱仙镇”点位,设立可参与式年画制作体验坊,在“汴河坊”点位,设立漕运参与式码头,寓教于乐,吸引游人。

  作者:李好

返回文化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茶产业发展措施与建议上一篇: 传统文化观与学校德育研究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