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娱乐性和文化性并存的特点。黄河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其孕育的璀璨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本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研究沿黄公路区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传播对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作用,通过在沿黄公路区域文化符号的创制过程中找到其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沿黄区域;大学生媒介素养;文化符号
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全面普及,4G向5G的快速升级,涵盖各种应用的内容及视频新媒体平台大量发展,活跃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的人数不断上升。手机上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更是为新媒体推广和应用插上了翅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20年6月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9.4亿,其中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18.8%。由此数据得出,大学生是我国一个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在信息数量爆炸的传播时代中,高校界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创新中重要一环。媒介素养的教育和培养,能够引领大学生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时做出正确的认知与评价,进而选择对自我完善和成长有利的信息,最终激发出大学生的创造力。在新媒体时代下,黄河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不论是在宣传方式还是核心内涵的重塑上都有着契合时代的创新,从而影响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性格的形成。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通过有效媒介素养的培养教育,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在全球媒介社会中生存的基本能力。因此,通过对沿黄公路区域文化符号的提炼和形象塑造,来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大学生的视角来讲述黄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媒介素养,具有高度时代性和必要性。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涵与现状
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中表现最活跃的一个网民群体,从数据分析来看,以年龄结构划分网民规模,20-29岁网民占比为19.9%;以职业结构划分网民规模,学生占比最大,高达23.7%。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涵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重新提出了新定义,即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不同的媒体平台所传播的不同网络信息时所呈现出的认知力、判断力、选择力与创造力。随着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我国与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外“娱乐圈文化”在我国的流传范围越来越广,“韩流时尚”“日本动漫”“欧美影视剧”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群体成长过程的必备品,又因在“娱乐圈”文化兴起初期,网络上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且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逐步发展,信息融合度越来越高,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从而影响到了大学生“三观”的形成。[1]大学生既是当下时代中的信息接收者,更是主要的信息传播群体,在媒介素养的形成上具有多重特征。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特点分析
1.全球化视域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媒介环境复杂首先,在媒介手段和传播工具的多样性上,传统媒介如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型媒介如手机、平板等,这些大众传播工具已经成为当下年轻群体成长中的必备品,使得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不同且符合传播条件的媒介工具来接收信息,较之以往,接收信息的即时性越来越强;其次,传媒行业中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结构在加速解体,全球传媒产业都在不断变革与创新。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媒体事业中出现了抖音、微视、快手等大量的短视频平台,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网易新闻、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新闻类客户端APP,以及爱奇艺、腾讯、优酷等各大视频网站。[2]因此,从媒介环境来看,大学生面临的媒介环境复杂,接收的信息内容丰富。2.媒介内容中本民族文化缺乏,导致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从大学生日常上网行为中不难发现,通过观看日韩、欧美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来追星,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丰富的内容给大学生带来的是逐渐远离我国本土文化的选择,甚至有时外来文化中传递的信息与本土主流价值观相冲突,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也会选择支持外来文化的传播。[3]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危机其实就是媒介文化素养的水平较低的一种表现。3.善于接受新事物和缺乏正确判断力的矛盾大学生们学习能力强,能够同时掌握多项媒介工具,接触不同文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然而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往往是积极信息和不良信息共存,正是这种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带来了无法判断正误信息的弊端。国内互联网中充斥着娱乐圈的八卦新闻,加之境外媒体传播的信息中包含的黄色、暴力和价值观扭曲的内容,使得许多大学生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做出模仿行为,从而危害个人的成长、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弘扬以及校园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建设。[4]
二、沿黄公路区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传播在培养媒介素养中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中,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急需做出改变。因此,沿黄公路区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传播在价值观的形成、媒体平台的正确对待、互联网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上具备重要作用。
(一)价值观与责任感的形成
媒介素养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深网民群体的责任意识,在网络社交中具备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大学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群体,承担着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期望和社会进步的重任。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中,大学生们的成长观念受到了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深刻影响,虽然给大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但是也让大学生群体面临淡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困境。[5]沿黄公路区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开发和传播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一个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这能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带来文化性教育,而文化IP的塑造就是其中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利用沿黄公路区域已有的文化资源,并挖掘其中内涵,找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历史人物,构建民族英雄形象,并将人物形象生动化、立体化、真实化,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下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加深文化认同感。[6]因此,培养我国新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绝非是一味地让我国的媒介内容去替代其他国家的文化,而是在跨文化传播的环境中,加强大学生对差异性文化的批判意识,抵制他国的“文化霸权”,从而培养大学生弘扬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形成主流价值观。
(二)媒体平台的正确对待
正确对待媒体平台应该存在两个主体,即作为信息把关人的主流媒体和作为受众的大学生。作为信息发布者,主流媒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网络的公共场合中起到引导舆论和价值观的作用,然而许多主流媒体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多元文化中不良信息的影响,部分主流媒体仅仅做一些新闻传播的理论性引导,没有真正意识到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实际形式的引导。[7]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各大媒体平台,首先应从发展主流媒体的角度出发,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良性结合,形成全媒体矩阵,改革媒介环境,尽量减少不良媒介信息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网络使用中的机会。因此,在沿黄公路区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传播中,利用全媒体矩阵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弥补大学生们因年龄小导致看问题不全面的弱势,不仅维护了网络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培养了大学生们的媒介素养。[8]作为受众,大学生在浏览沿黄公路区域的媒体平台或其他融媒体平台的过程中,能逐渐了解到每一类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和效果,学会各媒体平台的使用技巧,明确媒介信息中想要传达的核心内涵和价值意义,从而提升自我运用媒介的能力和客观认知世界的文化素养,培养媒介使用技能,不仅能对外来文化有更清晰的批判,也能通过沿黄公路区域的全媒体矩阵的搭建,更加系统性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过程。[9]
(三)互联网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线上媒介平台与线下文化产业的联动带来的是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这能促进大学生从互联网和现实生活互通的视角来对待所有媒介信息,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互联网+”思维,尤其是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学会将线上的信息实质转化到日常生活的运用中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从而达到为其他受众解析内容和传递服务的目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新媒体平台的宗旨都是服务大众,而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则应承担“中间人”的社会责任。因此,沿黄公路区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传播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带来的是正确且符合时代潮流的主流价值观,大学生能够经过自身专业知识的加工,创造出更多的展现沿黄公路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的表现方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10]
三、沿黄公路区域文化符号的创新性传播为媒介素养培养提供路径
在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黄公路区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都具有传统与现实并存的意义,具有深刻的代表性。文化符号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二维码、Logo、公众号、短视频、微电影、漫画、海报等。一类文化符号不仅代表着一类文化的历史沉淀,也代表着一类新的传播形象与方式的崛起,特有文化符号的建立能展现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因此,在沿黄公路区域文化符号的理念总结、内核提炼和宣传推广上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塑造故事层面和视觉呈现上的文化IP,构建民族形象
文化IP即指一种具有高辨识度且能代表一类标签或文化现象的符号,是一种用艺术手段高度浓缩之后的无形资产,也是一种文化品牌的象征,最容易成为一种“共识化”的产品。在当下的内容传播环境中,文化IP多用于厚重历史的创新式呈现上,是为了缓解沉重的历史与现代传播方式之间的矛盾,将众多优秀的历史典范人物及其事迹的弘扬方式巧妙运用到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沿黄公路区域,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就是当地的文化资源种类之一。文化IP的塑造首先可以是革命先辈的模范人物形象还原,如毛泽东、刘志丹等同志能够作为国家形象的象征符号,以此类革命家为原型塑造的文化IP在形式上代表着国家。另外,在内容上也为中华民族的红色革命进程而发声。这一类革命家的IP形象的视觉呈现以其各自的仪态和服饰风格来确立,并设定为革命战场的作品背景。然而,革命先辈的IP塑造是具有高度权威性和严肃性的,用以提升民族文化威信力和自强感。为了缓和厚重感与生活化之间的冲突,还可以着力刻画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普通百姓,与树立典型人物不同,这些百姓非常平凡,在历史进程中并非传统的“高大上”式的人物,在塑造这一类人物的IP时,应该以一种更为轻松的造型风格来塑造人物,将诙谐幽默与庄重严肃并存,拉近历史人物与当下网民群体的距离,显得更加真实。因此,以沿黄公路区域的红色革命的文化IP形象塑造为例证明了文化IP的塑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中华民族形象,唤起民族集体记忆,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甚至代表国家话语权,那么IP形象的提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文化符号。
(二)搭建多维传播平台,建立全媒体矩阵进行文化宣传
在积极进行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符号的设计并不是都需要使用文字或者视频的形式来表达,文化内涵的宣传在互联网的推广上更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兼并的优势,利用不同传播性质的传播媒介,通过多维度传播平台进行大范围辐射宣传。在沿黄公路区域已经进行新媒体平台搭建的地区中,目前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仍显不足,并且大多数地区逐渐摒弃了传统媒体的宣传造势,所以导致了“未跳出传统媒体思维限制,新媒体技术跟不上需求”的现象,造成了沿黄公路区域文化的重要性和知名度相互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将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进行联动,才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结构,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严肃性、准确性与新媒体的利民性、趣味性、广泛性相结合,从而进行分众传播,满足不同群体的心理愉悦需求,提供文化意义上的“个性化”服务,这样能够更好地迎合网民的不同口味,最终提高沿黄公路区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促进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也提升大众正确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能力。比如,将沿黄公路区域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提炼总结出“红色革命圣地”“黄色历史古迹”“绿色自然景观”三种文化资源,根据各媒介的传播特性和效果进行文化的传播,例如,关于沿线地区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放在传统纸质媒体上进行解读,旅游景点的Logo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用漫画展现的延川知青故事可以放在微博、小红书等适合文字浏览的媒介载体中进行推广,以“讲好沿黄故事”为主题的系列短片、公益广告、微电影可以放在抖音、爱奇艺等视频平台上播放。
(三)线上媒介平台与线下文化产业相结合,共同推广传统文化
文化产业的营销传播需要基于网络传播带来的效果,综合各种传播渠道进行的整合传播,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当下时代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者心理,在各大媒介平台上与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传播主体应该通过互联网制作了一系列文化符号之后,将其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同样也能将文化价值“实质化”,让观众在潜移默化的方式下了解传统文化。沿黄公路区域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文化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只有形成了“沿黄”文化品牌,才能够促进沿线地区文化的传承和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大众关于“中国66号公路”的品牌认知,进一步助力文化品牌的扩大。因此,应充分挖掘沿黄公路区域历史资源的文化内涵,模仿故宫博物院推出系列文创产品,沿黄公路区域的各个名胜古迹基地也可以推出相关周边产品,通过当下火热的互联网“网红”“直播经济”的助力,将历史文化转型成受众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物品,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直接接触,不仅能够加深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能吸引受众主动在媒体平台上搜索相关信息,摒弃了一些低俗的选择,也防范了外来文化的过度干扰,最终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广,提升受众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需要政府、高校、家庭与学生多方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沿黄公路串联起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有着主导作用,沿黄公路区域文化符号的创新策略与实现路径同样也影响着大学生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想要真正获得提高,必须加以适当且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晔.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卢锋,黄宇星.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9):17-20.
[3]谢金文.新闻·传媒·传媒素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
[5]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李传义.媒介化生存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机制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5):43-45.
[7]王一涵.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传媒,2018(07):76-78.
[8]陈龙.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05,02(04):17-22.
[9]许敏佳.新媒体语境下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形象构建[J].贵州民族学刊,2017,38(195):65-68.
[10]张倩.故宫IP产品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作者:谢汶君 蔡俊亚
返回文化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