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十三五交通强国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轨交通行业亟待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参差不齐,水平总体偏低,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因此,城轨运营专业英语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与考核模式,完善行业英语教材,注重传授跨文化知识。培养专业化跨学科师资队伍,提高学生职场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高职;行业英语;城轨运营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交通强国的重要支撑,当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处于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坚持世界眼光、中国特色的战略思维,实现城轨交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实现交通强国的崛起。“十三五”的5年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新增运营线路长度总计达4360km,年均新开运营线路872km,5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超过“十三五”前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的累计总和(侯秀芳,2021)。近些年,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迈入快速建设时期,为了满足行业服务需求亟待大量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毕业生跨文化服务意识欠缺、能力不足,在数量与质量上难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这种供需不符的矛盾对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和新标准。各人才培养单位有必要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服务综合能力,为城轨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1.高职城轨运营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的《论交际能力》中,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包含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Hymes,1972)。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际双方可以清楚理解对方语言的含义及文化国情并开展有效交流的能力。具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通过不同的言语训练活动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态度和心理,使自己的语言输出符合交际情境,保证语言交流是恰当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等同于口语交际能力,是文化储备与口语应用能力的融合。为了科学地评价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校城轨运营专业大二学生进行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计发放电子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问卷有效率为97.7%,量表整体信度系数检测为0.924。问卷设计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陈国明教授的跨文化意识、敏感度、效能感的量表及威廉.斯塔罗斯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三维度模型理论。问卷分为三个环节共计72题,其中反向题型30题目,分别测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与意识、情感与敏感性及行为实践。研究使用SPSS22.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第一,跨文化意识测评。跨文化意识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具有的感觉敏锐性、理解科学性和处理自觉性(毕继万,1991)。跨文化意识的高低决定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处理不同文化。将跨文化意识量表得分表分值换算成百分制,发现高职城轨运营专业学生得分均值为64.5,标准差为11.4。说明高职学生跨文化意识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下,学生跨文化意识差异性较小,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情况较差。第二,跨文化敏感度测评。跨文化敏感是指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Chen&Starosta,1997)。本部分问卷采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问卷问题分为差异认同、交际专注度、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与交际信心五个层面。学生百分制得分均值为81.6,标准差10.09。数据表明高职学生跨文化敏感度为中等偏上,能够主动欣赏接受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第三,跨文化效能感测评。分析数据发现学生跨文化效能感得分均值低于跨文化意识与敏感度,均值仅为61.3。跨文化效能感包含的六个方面数据中仅“尊重对方”分值较高,身份维护和讯息技巧分值高于60分,行为弹性、互动管理和互动放松低于60分。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沟通能力较差,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
2.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困境的原因
高职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我校城轨专业54%的生源通过分类招生考试入学,剩余46%是高考生源。一些学生在高中或者中职阶段对英语缺乏重视,语言基础相对较差。该专业大一年级学生英语A级英语B级首考通过率为68%。总体来说,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跨文化认知较低,但对浅层次的跨文化知识较感兴趣。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学习存在客观知识障碍,学生跨文化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有待提升。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实用英语涉及较多的行业术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缺乏具有跨学科知识储备的专业教师。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具备国际化跨学科学术英语能力的教师(刘雨蓓,2014)。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必须依赖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大学英语教师。目前,高职行业英语教学师资主要来自公共英语教学部门。这些教师缺乏所授学科专业知识或对专业领域知识理解不深,导致行业英语教学被简化成“行业基础知识英译教学”,这种简单的加法式“行业知识+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是行业英语教学的普遍弊端。行业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两个学科知识的融合。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英语教材普遍忽视跨文化知识。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城轨行业教材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城市轨道交通客户服务英语》、“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外研社创新职业教育系列《城市轨道交通实用英语》等。研究对比发现主流城轨行业英语教材中跨文化知识涉及较少,没有设置专门的跨文化知识模块。其中,仅徐胜南主编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户服务英语》设置一个章节介绍多彩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英语教材中跨文化知识的缺位实际上是跨文化教育理念长期忽视的结果。教材在教学中起着纲领性作用,没有教材的规范与指引,行业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教授亦无章可循。行业英语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不合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考核方式较单一,只重视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高,背离语言学习的本质(史洁,2013)。这种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占比分值较大,长期不合理的考核模式必然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我校2019级和2020级轨道交通学院各专业期末行业英语考试考核为例,考试形式以考查为主,平时成绩占比40%,卷面成绩占比60%。我校和其他同类高职院校一样,行业英语不考核英语听说能力。学生访谈过程中提到日常口语小组活动由于缺乏科学评分标准、反馈不充分等原因,自己参与意愿并不强烈。
3.培养高职城轨运营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
突破城轨运营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偏低的瓶颈亟待对症下药。首先,第一学年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基础能力。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能力不高的现状限制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基础夯实阶段,第二阶段为行业英语强化学习阶段,第三阶段为实操演练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就是要在第一学年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确保90%的学生通过英语A、B级。教学模式以语言学习为主并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传授跨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化语境下服务的差异性。例如,在学习语言点时穿插介绍合肥轨道的地方文化元素。合肥轨道站点命名背后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公园、秋浦河路、大东门、海棠、三里庵等站名实际都是对合肥老地方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包公园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修建的园林。包拯清正廉洁、铁面无私、不附权贵,敢于为老百姓主持公道,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大东门是合肥历史上七座古城门之一,尽管城楼已不复存在,大东门这一地名始终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夏磊,2018);三里庵建于唐代,与莲花庵为姐妹庵,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开门,供人祈福。其次,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化解困境的关键之一,必须要培养具备城轨专业知识和英语专业知识的跨学科教师,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中外师生交流学习。受制于科研管理与评价体系、学科差异与学科利益竞争、缺乏跨学科平台支撑、院系组织构架等因素,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举步维艰(于汝霜,2015)。跨学科师资的培养首先让教学回归应有地位。“数量科研”和“职称科研”的指挥棒让高校教师疲于重复性低水平研究,教学的忽视让本就困难重重的跨学科交往停滞不前。培养跨学科教师必须让教学回归应有地位,对成果的考核评价要均衡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比重。同时,高校相关部门应该给予跨学科平台科研配套支持,组织跨学科合作和专业课程再培训,让教师自由参与跨学科再教育项目。高校人事和继续教育部门配合考核认定,确保教师参加跨学科团队没有后顾之忧。教师跨学科能力发展不仅需要高校的支持还需要外部条件的辅助,借助校企合作项目,将跨学科学习与生产和社会服务相结合。让城轨专业英语教师不仅具备城轨专业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城轨运营实操能力。再次,完善行业英语教材,搭建云平台丰富行业英语学习资源,注入合肥轨道交通地方文化特色,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跨文化知识,开阔国际视野。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教材编写欠缺中国元素、没有中国魂是大学教材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之一(孙立会,2020)。行业英语的突出问题是缺乏跨文化知识模块,学生跨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课堂即兴拓展,存在较大的随机性。目前主流城轨运营专业英语教材中跨文化知识内容极少,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多样性。城轨运营专业英语教材应该设立跨文化知识拓展模块,内容应该与章节承接。跨文化知识模块不仅是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跨文交际能力的提升,还是课程思政的要求,是学生树立正确意识形态基础。跨文化知识模块不仅要有整体性还要突出局部特色。例如,结合合肥城轨交通中的合肥本土文化特色,赋予教材地方文化元素。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选取“包拯卡通形象”“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主题,设计两列主题列车,一列以包拯卡通形象为主题元素,加上“合肥,我是霸气的”“廉政,我是认真的”“违规,我是必究的”等宣传标语,以全新的活泼形象诠释廉政文化。1号线全系列车车身红白相间的两条彩带象征合肥的母亲河———南北淝河。另一列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主题,讲述“合肥的那些馆,那些事,那些校,那些人,那些山,那些水”,从六个维度介绍合肥的特色,让每一位置身主题列车的乘客都能感受到合肥独有的文化魅力。合肥轨道交通地方元素资源丰富,可开发空间大,在教材中注入地方文化特色,赋予教材文化魅力,让合肥轨道文化实现“内”“外”兼修。最后,调整行业英语考核模式,结合信息化平台推行全过程考核,提高实操实训分值占比。长期以来行业英语课程考核模式与综合英语考核模式基本没有差异,重期末轻过程,考核形式单一,考核指向性不明确,结果不具评价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重构课程考核模式,建立过程性考核与实战检验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模式。基于超星平台、学习强国平台搭建城轨运营专业英语学习平台,全过程记录学生学习历程。平台具有海量专业音视频资源,通过积分奖励手段鼓励学生打卡学习赢取积分。设置挑战环节、动态分享评论等措施提高语言文化学习的趣味性。过程化考核主要考察签到、课堂讨论、抢答、任务得分、即兴演讲、小组模拟、课堂笔记等内容,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量化,作为终期考核成绩重要依据。重视跨文化知识储备考试,建立标准化线上考核体系。提高主观题及口语考试占比,能更好地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实际操练能力的考核(张玉青,2011)。借鉴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机考模式,增加远程面试环节,实战检测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的检测,借助校企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实操实训,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完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考核。
4.结语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培养城轨行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职城轨运营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从业规范与岗位要求,从教师、学生及企业多个维度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展专业课教育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强化跨文化服务意识,实现城轨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式发展,为社会输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ChenGM&StarostaWJ.AReviewoftheConceptofInterculturalSensitivity[J].HumanCommunication,1997,1(1):1-16.
[2]Hymes.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M].InPrideJ.B.&Holmes,J.eds.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3]曹阳.中学俄语课堂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4]毕继万.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5):72-76.
[5]侯秀芳.2020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路概况[J].都市快轨交通,2021,34(1):12-17.
[6]刘雨蓓.大学英语教师跨学科学术转型发展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39-40.
[7]芮燕清.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26-53.
[8]孙立会,朱雅,李芒.大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8):1-5.
[9]史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50-52.
[10]夏磊.地铁塑造城市形象研究———以合肥地铁1号线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8.
[11]于汝霜.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4):90-94.
[12]张玉青.构建科学考核模式促进大学英语教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6):135-136.
作者:谢长宗 单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返回文化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