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中“是”字用法的分类
我们以中华书局二零一一年,杨伯峻版本的《论语译注》为底本,对《论语》中出现的“是”字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论语》中“是”实际出现56次(除去重复的用法),除第六、第八、第十章外,其余各章均出现了“是”字。“是”在《论语》中的用法和功能,几乎包含了它在古汉语中的全部用法。
在56个例证中,作指示代词2例,作形容词2例,作助词5例,作为词素与“以”“故”结合而成复合连词(是故、以是)的5例,作判断词“是”的2例。下面把这些用法作具体分析说明。
(一)“是”作指示代词
“是”字作指示代词在句中多作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1.作主语。
①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为政》)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2.作谓语。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微子》)
3.作定语。
①夫子至于是邓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学而》)
②子于是日哭。(《述而》)
4.作状语。
①言不一可以若是其几也。(《子路》)
5.作宾语。
①有是哉,子之迁也,奚其正?(《子路》)
②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
③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者乎?(《为政》)
“是”作动词“亡”的前置宾语。以上例句说明,“是”作指示代词,表示近指,指代人、事物。事语法的功能可以用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就“是”字的意义说,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
(二)“是”用作形容词
“是”作形容词可以作谓语有2例:
①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言偃的话是正确的。我刚才的那句话不过同他开玩笑罢了。
②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也。”曰:“是也。”(《微子》)
——子路道:“是孔丘。”长沮又道:“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道:“对的”。
(三)“是”用作助词
“是”作助词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标志宾语提前。有2例:
①论笃是与。(《先进》)
——总是推许言论笃实的人。
与:动词,推许。论笃:宾语提前。
②无乃尔是过也。(《季氏》)
——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过:动词,责备。尔:第二人称代词。宾语提前。与“唯命是从”的格式相同。
第二种“是”用在句中使语句和谐匀称,可不译。有3例:
①周有大贵,善人是富。(《尧曰》)
——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公冶长》)
——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怨恨很少。
③室是远而。(《子罕》)
——因为家住得很远。
(四)词组相连
指示代词“是”和介词“以”连词“故”组成“是故”“是以”等词组。
“是以”本来是一个介宾词组,由于经常用在句首,逐渐由词组虚化为连词。“是”是
1.“是以”有3例:
①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孔子说:“他聪明、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因此称他做文。”
②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恐怕它妨碍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去做它。
③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恶皆归焉。(《子张》)
——所以君子不愿居于下流,一居下流,天下什么坏名声都会集中于他身上了。
是故”本来由指示代词“是”和连词“故”组成词组,即“如此所以”的意思。在此
2.“是故”,有2例:
①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先进》)
——孔子道:“所以我讨厌像你这样强嘴利舌的人。”
②曰:“为国以礼,是言不让,是故哂之。(《先进》)
一一孔子道:“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可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虚,所以笑笑他。”
二.《论语》中“是”作系词用法研究
在先秦,作判断词用的“是”是否出现,至今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有四种见解:
(一)“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说
关于系词“是”的产生,王力先生最初认为“始于魏晋,盛于南北朝”,后来采纳了洪城先生的观点,修正为“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王力先生的看法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汉学界对此观点基本无异。
(二)“西汉时期(或战国时期说)”
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主要为郭锡良先生,他认为长沙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中的“是是帚慧,有内兵,年大孰”等五个例句可看作系词,并认为帛书应是西汉初年的材料,并且还引例《说苑》《韩诗外传》中的一些例子:
“学者博览而就善,何必是周公孔子,故曰法之而已。”(《盐铁论·申韩篇》)
“口是何份?祸之门也。” (《说苑·敬慎篇》)
“此是螳螂也。”(《韩诗外传》)来确定系词“是”产生于西汉初年,并总结得出,在西汉用系词“是”的判断句是一种新型的句法结构,所以用的还不太普遍。
(三)“先秦”说
先秦说的观点,拥趸众多,许多人都认为系词“是”是产生于先秦时期。诸如:朱诚、刘斐、张庆棉、毛玉玲等持此观点。
诸如《论语》中的:子路宿石门,晨门曰:“奚自?”
对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四)“战国末期”说
林序达先生在《判断系词“是”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指出系词“是”产生的年代应该是战国末期,而不应该是西汉。
他举例:1.问人曰:“此是何种也?”
对曰:“此车轭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蔡人不知其实陈君也。(《谷梁传》)
3.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外史传》)
认为例一中的“此”是指示代词,因而“是”在这里只能是判断词(即系词)。
三.个人观点
综观上述的观点,和对《论语》中“是”的全部分析、考验后,我个人认为从一个较宽松的维度,来观照系词“是”的产生,其应该为萌芽于先秦,在汉代得以进一步的成熟与发展。
(一)为何说系词“是”萌芽于先秦,首先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可以找到两个例子。
①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②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这两段文字是这样翻译的:
①长沮问子路道:“那位驾车的人是谁?”
子路道:“是孔丘。”
他又道:“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道:“是的。”
②桀溺道:“你是谁?”
子路道:“我是仲由。”
桀溺道:“您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答道:“对的”。
从译文可以看出杨伯峻先生是把“是鲁孔丘与”、“是鲁孔丘之徒与”中的“是”当作判断词来译的。另外,我认为“是鲁孔丘与”、“是鲁孔丘之徒与”两句话是子路与长沮、桀溺面对面的对话,“是”没有指代作用,所以不应分析为指示代词。还有最后两个例句“为”和“是”并用,“为”作为动词,意义等于“是”,在主谓之间起联系作用,“是”也同样是起联系作用,“为”和“是”都应看成判断词。
王力先生说过“说有易,说无难”,清儒有所谓“孤证不立说”,黎锦熙先生也说过“例外不十不破例”,都是说要推翻一个结论要有足够多的证据。语言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字作为判断系词,我们还可以从先秦的其他典籍中找到例证,我们先看几个例句:
1.“人毋(无)故而鬼惑之,是戏鬼,善戏人。”(《日书》)
2.“人毋(无)故而鬼取为膠,是是哀鬼,毋(无)家,与人为徒。”(《日书》)
3.“一宅中无故室人皆疫,或死或病,是是刺鬼焉。”(《日书》)
4.“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熟)。”(《天文气象杂占》)
5.“是是篙彗,军起,兵几(饥) ”(《天文气象杂占》)
6.“是是竹彗,人主有死者。”(《天文气象杂占》)
7.“是是苫彗,兵天下起,若在外归。”(《天文气象杂占》)
8.“是是苫发彗,军起,兵几。”(《天文气象杂占》)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是是刺鬼”、“是是哀鬼”的“是是”模式,指示代词“是”位于谓语前,在上古汉语里主要充当主语,其语法功能是复指前面的主语,相当于“此(这)”,与“彼”相对。在上述的两个例子中,“是是”不可能是两个指示代词连用。表“这这”意思,而应为第一个“是”作指示代词,复指主语,第二个“是”为系词,表名词性宾语和主语之间的某种关系。(例三也可以依据此法类推)
其次,再看例一中的“是戏鬼,善戏人”,只有一个“是”,这里的“是”是否为系词呢?,由于指示代词“是”位于谓语之前,只是起到复指主语的作用,因此,这种复指,可有可无,只要表明意思,也可省略不用。
湖北云梦睡虎地所出土的竹简《日书》,考古学家研究,其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即秦昭公二十年至秦王政元年之间。由此,便可将系词“是”的产生年代推至“先秦”时期。
关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的成熟时代,则存在着一定的正义,据有人考证,认为应算是西汉初年的资料,许多学者包括王力先生,认为《天文气象杂占》中的“是是”句很奇怪,只见于这个材料,认为是“孤证”,不足以作为系词“是”的起源,因而摒弃掉了这个材料。我认为,语言循着新质要素不断增加,旧质要素的不断消失的途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新生的东西不可能易产生便广泛的通行开来,它总是个别的或少数现象。对于这些少数的或个别现象,我们不仅不应该忽视,相反,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只有抓住这些现象,才能弄清楚它们的演变至产生,产生至壮大的过程。
(二)为何说成熟于汉代?首先在汉代发现了许多系词“是”的现象,并且不想先秦时,只存在少许的孤例。
如:口是何伤?祸之门也。(《说苑·敬慎篇》)
此是螳螂也。(《韩诗外传》)
学者博览而就善,何必是周公子。(《盐铁论》)
除了上述一些肯定的系词“是”的例子外,还有如下一些例子:
朱家心知是季布。(《史记》)
龟者是天下之宝也。(《谷梁传》)
何以知其是陈君也?(《谷梁传》)
这些例子中的“是”,是一些两可的例句,也能透露出“是”有代词向系词转变的时间信息。这也是符合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直至东汉时期,得以成熟起来。在东汉时期,有许多的佛经译文,我们可以从这些佛经中找出一些线索。
“如是等,名各诸见天上人所知所,敢是佛界中,悉皆照明。”(《兜沙经》)
“尔时六师即作是言,瞿县沙门正是幻术所化作用。”(《中本起经》)
从佛经的诸多引例中,不难发现系词“是”,在此时已普遍化使用。并且依照王力先生“系词句”的判定方法:“一.它摆脱了语气词‘也’。二.可以被副词所修饰。三.在系词‘是’前加否定词‘不’字”,由此,便也可推知系词“是”已非常成熟地运用于东汉。
纵观以上的分析,我认为系词“是”,起源于先秦,在西汉用系词“是”的判断句是新兴的句法结构,所以用得不太普遍,而不用“是”的判断句仍占有绝对优势,东汉时得以普遍使用,这就是系词“是”的萌生—发芽—蜕变—壮大的过程。
从《论语》、《左传》、《战国策》、《韩非子》、《国语》等著作中可以看出,“是”字有作判断词的用法,这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从《论语》中的“是”作为研究的起点,融合与《论语》同时代的相关著作,可以推演出系词“是”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郭锡良.汉语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罗杰瑞.汉语概说[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
[5]冯胜利.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 [J].古汉语研究,2003.
[6]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5.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十三经注疏[M].北京: 中华书局, 19801.
[9]敖镜浩.论系词“是”的产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
[10]唐钰明.上古判断句辨析[J].古汉语研究.1993.
[11]吴峥嵘.系词“是”的成因再探[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
[12]董希谦.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和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1985.
[13]孟昭水.试论判断词“是”的形成原因及形成时间[J].泰安师专学报.2000.
[14]聂忠泽.“是”字表判断的脉略[J].自贡师专学报.1993.
[15]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6]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王嘉源,湖北大学文学院学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文教卫生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