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信贷消费的演变历程与国家相关机构的政策转向,近年来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相关政策变动的表征证明了大学生信贷消费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论述了围猎营销——信贷广告泛滥、价值转变——警惕消费主义、主观审视——信贷心理异化、逾期还款——经济爬升阻碍等社会现象与问题,并从未然与已然两个时间角度进行论述,针对大学生信贷消费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风险提供治理意见与建议。本文认为大学生信贷消费并非百害而无一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运用相应手段依法合理科学地规范其发展,从而规避风险,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企业发展利益、社会发展利益、国家宏观利益。
关键词:大学生信贷消费;社会风险;消费心理;社会现象;风险规避
互联网与金融、经济的联结造就了移动支付的时代,而移动支付作为虚拟货币的现实表征,社会的进步与新问题的产生由此展开。信用贷款形式的起源要追溯到“赊账”,而现代意义的信贷消费则源于信用卡。信用卡最早来源于美国的商业、餐饮业,目的在于扩大销售、招揽生意、方便顾客,在后期逐渐演变为金融信贷产品。我国消费信贷的产生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商业银行率先在部分城市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发展缓慢[1]。最初信用贷款的使用形式大多为信用卡消费,其辐射对象并不以大学生为主。2013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校园贷市场逐渐被分期购物平台、P2P平台、消费金融公司等瓜分。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引发了暴力逼债、大学生跳楼自杀等问题。2017年,中国银监会等机关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对校园贷业务进行清理和规范,校园网贷平台被叫停[2]。但相关信贷平台又以社会信贷业务为外衣,继续向大学生提供信贷消费服务。2020年银保监会办公厅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相关通知,可见大学生信贷消费出现了问题,并且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本文将针对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中存在的几个社会问题逐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1大学生信贷消费中所涉及的新问题
1.1围猎营销——信贷广告泛滥
网络信贷作为一种借贷产品、金融服务,抢占市场必须使用营销手段。营销是指企业发现或发掘准消费者需求,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进而购买该产品的过程[3]。所谓围猎营销则是指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使用其产品,通过各种方式将营销信息植入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中,引诱消费者使用其产品的手段。商家的营销手段形成如同产业链的运营程序。上游——资金来源,鼓励使用花呗等信贷消费产品,比如“蚂蚁花呗”的广告随处可见,在软件广告、平台推荐支付途径、优惠政策等宣传下,“蚂蚁花呗”的广告充斥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游——直接衔接淘宝、天猫等消费软件,商家创造新节日改变旧节日的含义,进一步鼓励消费;下游——利用征信体制与法律促使大学生偿还借款。只要进入商家所设计的程序中,商家能保证在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获得盈利,而借贷者在商家的营销中自愿消费,就像一个被围猎的目标,是商家精心捕获的对象和抢占的市场。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差,自制力不强,围猎营销容易引发超前消费,当社会负债群体扩大时,风险抵御能力也会相对减弱。
1.2价值转变——警惕消费主义
商家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营利,运用营销手段将社会中的各种商品符号化、向中央政府请求实施某项政策以刺激消费,该行为在客观上会导致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价值风险。消费主义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使现代社会普通大众都于无形中被裹挟进去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4]。提到消费主义,就必须提及符号消费。一件商品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这种重视商品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是符号消费[5]。符号消费价值是消费主义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许多青年学生过度崇拜名牌文化,热衷攀比。当过度消费的理念被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的价值观也将发生转变。消费主义所激励的超前消费虽然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发展,但消费主义文化的本质是由商业集团的利益以及附属于他们的大众传媒通过广告或各种企业文化以及促销艺术形式推销给(在许多情况下是潜移默化强加给)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6]。很多大学生认为某些商品是身份的象征,然而这种身份符号只是个人的物欲满足,概言之,所购商品只是商家的精神兜售。大学生因为自制力不强、辨别能力弱,会形成不良的价值取向,消费主义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上的低俗、肤浅和混乱[7]。大学生是社会新兴的一代,他们的价值观势必会影响社会乃至国家的走向,因此国家对信贷消费人群尤其是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应当进行积极引导。
1.3主观审视——信贷心理异化
(1)“空口袋”心理。作为年轻族群的大学生群体有着较强的物欲,不理智的消费观使大学生“量力而行”成为“月光族”,而不会选择将每月的收入剩余存为储蓄。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以家庭给予为主,鲜有“下个月将会无钱可花”的顾虑,充分消费直至“空口袋”是满足自身享受需求的利己选择。但当这种消费欲望进一步膨胀时,每月的“家庭给予收入”没有办法满足更大的需求,便会产生信贷消费的冲动。超前消费的价值观让大学生在消费时出现了空口袋心理,不讳于把每月的生活费完全消耗,从而为信贷消费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此外,空口袋心理的动因还依赖于另一种社会现象——“数字冲动”,所谓数字冲动是指消费者在持有虚拟数字货币时,更容易出现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列尔特在《货币的未来》中指出,对消费者而言,数字消费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过程,更轻松的购物刺激了他们的消费欲望[8]。在虚拟数字货币时代,一方面,在“钱不是钱而是数字”的思想贯彻下,更容易产生消费的冲动。此外,在信贷消费平台与虚拟货币储存工具相连接的前提下,信贷消费的出现亦是意料之中。(2)悬崖心理。本文所指悬崖消费心理是指在最初的信贷消费出现难以还款的情况后,借贷者通过各种手段勉强如期还款,但下次尝试的借款金额仍可能高于从前,这也是为什么“蚂蚁花呗”会有额度提升服务。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为一次次地试探自己最大的还款能力,如果信贷没有限额,最终会导致无法还款的情况出现,如同一次次靠近悬崖边,直至从悬崖摔下。悬崖心理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行为经济学中的成瘾有一定关联,虽然行为经济学中主要研究如毒品等成瘾物[9],但信贷消费或者超前消费作为一种服务形式,从商品层面来说一样可以成为成瘾对象,超前消费成瘾所引发的持续增长的信贷欠款一步步促成了悬崖心理及其外观表现。
1.4逾期还款——经济爬升阻碍
所谓经济爬升阻碍是指在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的过程中因遭受到客观阻碍如债务负担、资金链断裂、经济萧条而导致上升趋势中断或者遭受经济挫折甚至是跌入经济低谷的情形。大学生绝大多数为无收入或者低收入群体,经济实力有无和多寡是以步入社会工作为分水岭的,正常的经济能力提升状态下,薪资水平将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与工作技术的提升而呈现上升趋势。阻碍的产生则是因为大学生信贷消费的正常还款周期被打破,出现了逾期还款的状况。还款周期伴随超前信贷消费产生,在还款周期内借贷人需要限制自身的消费以得到足够的储蓄偿还欠款,当前周期内可调度资金减少,其风险抵御能力自然减弱。在此种情形下,信贷消费者很容易因为其客观事故而逾期还款。逾期还款的结果会有三种情况:一是拒绝还款,其法律后果表现为民事违约乃至触及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在健全的社会征信体系下,还会导致个人信用的减损。信用的减损则会作用于多个方面,如行业限制、职称限制等多种不良后果。显而易见,不还款一定会让大学生付出巨大的代价,对今后的工作和求职造成不利影响,使正常的经济能力爬升受到阻碍。二是延期还款,支付相应的罚息,以“蚂蚁花呗”为例,罚息按照当期未还款金额的0.05%按日收取,但换算为年化利率后高达17%,高于同条件下的银行利率。三是分期支付,分期支付区别于前两者,一般是预先所确定的,风险相对较小,分期支付将还款风险分散化,平均分配到各个期间。简言之,分期支付将高额欠款变成若干小的还款数额,将一个期间的逾期风险变为几个期间的逾期风险,但因为利息计算的缘故,欠款增加,总债务压力变大。分期还款的代价是将来更多的时间处于欠款状态之下并承担额外的时间成本——利息。
2大学生信贷消费新问题的解决路径
2.1塑造纯粹理性——风险前置具化
高等教育的开启意味着新鲜财务支配权的取得,大学生信贷风险触发阈值普遍偏低,消费心理可塑性强,其经济自律有赖于各界的积极作为与良性引导。风险防御始于风险识别,因此有必要将金融风险与信用教育纳入大学培养方案通识教育体系,强化大学生自觉学习风险知识,提升自身的自制力与辨别能力;国家及社会相关单位和组织应当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介绍相关案例,让大学生客观真切地了解信贷消费风险,理性看待信贷消费工具。
2.2价值追求再塑——提倡勤俭节约
当下除了商家鼓励消费者超前消费之外,许多媒体也鼓吹享乐主义与超前消费,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合理的金钱消费观,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侵蚀。对此,应当从两方面着手规制,一是自上而下,国家利用官方媒体介绍消费主义、分析消费主义的危害,扬正气,树新风,中华民族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民族,勤俭节约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10],需要将勤俭节约的良好价值观予以传播。二是自下而上,鼓励大学生内部自醒,支持大学生内部进行认知信贷消费的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使理性消费与勤俭节约的价值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共识。
2.3完善政策备案——终结弱监管时代
经济爬升阻碍的解决所关注的乃是阻碍的消解。首先,应当依法规制信贷消费营销手段,严禁有诱导性质的营销,指导企业自觉遵守广告法和相关政策避免过度营销。其次,国家需要规范信贷消费逾期利率,制定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规制,同等情况下不得过度高于同期银行贷款逾期利率。最后,应当积极保护大学生的发展利益,目前最高法指出涉“校园贷”在校生可以不纳入失信名单,实现信用风险隔离。以民事行为能力与消费认知能力的落差作为司法规制的切入点,探索司法规制为大学生网贷保驾护航[11]。将信贷服务视为以货币时间价值为交易对象的商品,法律赋予大学生以倾斜性保护,如创设消费认知能力抗辩事由,通过规则塑造实现实质公平、权益救济以及纠纷化解。
3结语
大学生信贷消费并非洪水猛兽、万恶之源,也绝非百无一害的利民产品。金融产品信贷服务是柄双刃剑,在早期有学者曾鼓励信贷消费[12],是因为当时的国家经济生态需要刺激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在2016年前,大学生信贷消费问题尚不普遍,而在2016年后,随着信用贷款依赖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续更加便捷、与消费产品一起捆绑,信贷消费群体范围的扩张远超以往,大学生欠款已经变得普遍,国家是时候对当下“过热”的信贷消费市场予以规制,为大学生的权益、社会发展效益和国家长远利益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程建胜,刘向耘.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3(8):39.
[2]范甜慧.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武汉市大学生为例[J].时代金融,2018(5):319.
[3]百度百科.[EB/OL]..
[4]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2003,31(1):63.
[5]李静,沈书生,刘芳铭,等.大数据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新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71(12):21.
[6]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2003,31(1):65.
[7]朱欣.消费主义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渤海大学学报,2021(2):37.
[8]杜志刚.虚拟货币对电子商务和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市场,2010,49(12):90.
[9]彼得·戴蒙德,汉努·瓦蒂艾宁.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9.
[10]雷西发.试论勤俭节约的时代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8):75-77.
[11]冯辉.论互联网金融的私法规制——以大学生网络信贷消费合同的效力问题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7(12):82-86.
[12]何振亚.中国消费信资发展回顾与展望[J].上海金融2009(3):16.
作者:屈和欣 杨帆 单位:河南大学
返回信贷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