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乡村传播中农村大学生的地位与作用论文(乡村传播中农村大学生的地位与作用是)

2022-11-26  本文已影响 377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 本文采用 文献 分析的方法对我国 农村 大学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与反思。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 社会化 城乡二元结构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oints in the rural undergraduate study wit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key wordsrural undergraduatesocialization city-rural duality frame
  
  大学生群体在

   大部分研究在分析造成这些心理的原因之后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农村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缺失及其救援机制》15中指出建立必要的心理救援机制,包括心理疾病 治疗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教育 等。《农村籍大学生在校心理特点分析及其教育对策》指出高校思想 政治 教育工作者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心理特点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困难。16
   另外还有一部分研究是对农村大学生适应性生活状态进行了描述。《分层视野中的社会化分析—关于农村大学生生活方式转型的一种描述》通过访谈的方式描述了农村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把农村大学生看作是校园中的亚文化群体。《农村籍大学生大学生活适应调查》采取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9 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情感世界、就业选择等方面的适应情况的 电子 邮件访谈, 全面描述了他们进入大学后表现出的反差、苦恼、不解、焦灼、愤恨、不安情绪等种种不适应状况,涉及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各方面。《农村大学生生活适应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不适应方面进行描述。《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特征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工学院农村大学生为例》中对于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 发展 机遇、物质生活条件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劣势(如 经济 拮据、心理脆弱等)的农村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实证调查。采取小规模座谈,单独访谈,及小范围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包括生活、学习、心理、人格、人际交往、压力状况和自我认识等方面进行了适应性描述。17
  
   3. 农村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以及就业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以及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除了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注之外,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关于农村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调查报告》中,研究者使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农村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征做了详细描述,指出农村大学生总体上都是理性健康向上的。18就业教育问题也是教育者尤其重视的一方面。首先作为从农村流入城市大学的农村大学生,其社会化的过程以及适应性生活大部分还是在校园中完成的,而毕业之后的就业就要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社会中,甚至拥有城市户口,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或者回归农村,重新熟悉以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些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化过程。所以研究者从就业心理层面进行研究。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中同时存在着消极和积极的因素,如果要保证农村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那么就要尽可能的降低消极因素。《关注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中对农村大学生即将离校的心理状态的描述。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主体视角从学校教育出发,做出与城镇大学生的比较。目的是协调就业过程中农村大学生群体与城市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和压力。19《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中也指出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在国家和个人方面存在积极方面的因素,但是同时也表现出消极心理,比如自卑、功利、怨恨、攀比、听天由命等。消除农村籍大学生的消极就业心理,除了外部调适,更重要的是自我调适。20
  
   4.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学人际关系研究
   这部分的研究视角有所转化,不再仅仅专注于城乡差异所造成的农村大学生的被动适应和社会化,而是把农村大学生看作是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主体,并且把社会背景纯化为农村,研究角度转向了农村大学生流动的源头。《从社会资本理论看农民对农村大学生的“巴结”》就以人际关系 网络 以及社会资本功能理论对农民巴结农村大学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由巴结关系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农村大学生群体具有异质性,成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具有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转化的权利。所以农民试图分享资源,转化资本。农村大学生具有这种吸引力的原因是在城市社会接受高等教育,具有从乡村流入城市甚至流入上层社会,具有自由流动和改变社会身份的条件。21
   当然农村大学生的社会环境不可能完全把城市和农村完全割裂开,所以在城市校园中与所处城市社会环境的人们进行交往,处理人际关系也是研究者关注的另一方面。《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初探》中就指出个人因素诸如个人性格、自信心、社交技能、生活环境差异和社会因素主要是城乡环境差异会导致一些农村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22《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刍议》中则指出农村大学生缺乏自信,对人际交往的必要性缺乏认识,害怕交往挫折。23
  
  六、对于“农村大学生”现有研究与实践的反思
  
  在《农业教育传播》一书中有关于农业教育传播者的研究。对于不同农业教育传播者的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分类研究,普通,各类农业培训以及涉农经济组织。提出农业教育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包括政治精英乡村干部,经济精英:经济能人,文化精英。没有进行细分,更没有关注于农村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农业教育传播中的作用。24但因为农村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属性有两点,一为其户籍身份属于农村户口,二为进入城市的原因考取大学,社会身份转变为大学生。相关的著作中对农村大学生的不同属性有所涉猎,比如《农村社会学》和《大学生社会学》分别涉及了农村大学生概念中的两个属性,但是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均未发现对于农村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在农村社会学中的农村社会流动研究中只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大学生社会学中有关大学生社会化,校园文化影响,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中,也未关注农村大学生群体。
  综上所述,对作为乡村传播中肩负着主要的传递信息作用的农村大学生的关注远远不够。大多情况下,采用的是不平等的视角,始终把农村大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接受,适应的特殊弱势群体,是需要帮助和教育的对象。而农村大学生身上所特有的带有乡土特色的群体特征在研究中没有明显体现,甚至是被忽略。研究中的小部分参与了乡村传播视角的研究,主要以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变化和原因和农民与回乡农村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研究为主,对于农村大学生在城乡信息流动中所起的作用和位置,以及农村大学生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担负传者与受者双重身份的相关研究基本缺席。
  而事实上乡村大学生在城乡互动的乡村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值得探讨的,作为隐性传播者,在城市大学校园以及城市社会的人际传播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回乡之后的他们处于乡村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地位,又是在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传播心理是怎样的?作为文化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大学生群体又是否加强和改变了乡村中现有的传播效果呢?作为双重传授者,农村大学生的身份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他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需要不断转换身份,也许就会产生问题,引起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变化,信息传播过程的异化,他们对于传播途径的选择和使用也会对城乡互动中乡村传播的过程及效果产生影响。
   从事关于农村大学生在乡村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把农村大学生摆在研究的主体位置,从他们的视角和体验出发,深入到他们的生活文化背景当中,首先真正的认识这个群体,予以群体客观的特征描述。进而研究他们在城乡互动传播中的作用,这样研究本身才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注释
  杨金平,熊辉,毛成耀:《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黑河学刊》,2007年第3 期。
  张亿全,王毅杰:《农村籍大学生大学生活适应调查》,《青年研究》,2006年第12期。
  徐新林:《在校农村大学生再社会化问题研究》,《河南社会 科学 》,2003年第2期。
  刘朝阳,杜彩云:《利用校园隐性文化促进农村大学生社会化》,《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徐新林:《文化冲突、和谐校园与农村大学生社会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周明侠:《社会转型对农村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
  赖黎明,王增扩:《广东高校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探讨》,《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视觉场景理解)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