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博客的传播特点(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pdf)

2022-11-26  本文已影响 27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博客空间具有其自身特有的传播学价值。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传播和生存样态,一种独特的看待和对待世界的方式。与传统传播媒介形式相比,博客空间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性”特征。而在其空间结构方面,它又具有“tags”的指涉链条的符号学特性。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博客空间都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博客 媒介 传播学 解释学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不断变化和演替的交流沟通行为,必然要求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不断革新,并以此适应不断变化的人类行为方式。因此,对特定时期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深入研究,就成为传播学领域的一个本质性课题。
  无论从何种层面来看,博客空间和博客写作都成为了当今互联网络中的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形式和方式。为了充分理解这种独特的生存和写作方式,我们借助于解释学的理论武器,从博客空间的意义结构、博客空间的时间结构和逻辑、博客空间的空间结构等几个方面,来拆解和剖析博客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在现代生存中的结构特征及其独特的传播学意义。
  
  一、博客空间的意义结构分析
  
  如果抽离其具体的适用境域,任何交流沟通和传播信息的工具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媒介。在这一层面上,不论是简单的图画、文字,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还是当今时代兴起的blog(博客)、podcasting(播客)、tag(标签、开放式分类)、sns(社会化网络服务)、wiki(维基)等都可以称之为媒介。这些媒介的兴起和演替,都代表着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传播交流方式上的当下化和特殊化。www.lunwen.net.cn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媒介物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样态。
  在中国当今的互联网领域中,博客和博客写作作为一种互联网人群中路人皆知的媒介方式,在整个互联网空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资料,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共有网民1.8亿,依据此数据推算,中国博客作者(blogger)规模将达到4698.2万人。而事实上在中国国内,博客空间和博客写作的出现与发展的时间和历程并不长,直至2002年,博客的概念才被引入并得到快速发展,至2005年,博客得到规模性的整体增长,至2006年,中国国内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超过了3300万个。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07年12月26日公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达到7282万个;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4700万,这意味着平均每30个中国人、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其中,活跃博客作者数量占博客作者总数的36%,近1700万人;活跃博客用户的有效博客空间数为2875万个。①
  博客空间及博客写作在传播媒介领域中的兴起及其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的迅猛发展,并不只是一种单一的技术革新现象。事实上,当今时代人类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的许多代表性变革,大都发生和出现于互联网络环境之中。与传统传播媒介和方式相比,当今的人类传播媒介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互联网络服务中的“分散中心”或“无中心”式的多层服务结构的出现及其迅猛的发展,就是这种变化的明证。
  网络服务从传统的集中统一的“中心化服务”转变为以互联对等式的“分散中心”或“无中心”式的多层服务结构,这是当今发生在互联网和人类虚拟世界中的一种本质性变革。互联网领域的这种转变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或科学上的进步,从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世界和生活领域的巨大影响来看,它更应当被看作是人类在自身生存的时间-空间结构上的一种本质性的拓展, 就此而言,互联网领域中博客空间和博客写作的产生与迅猛发展,可以说是人类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在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变革。
  与传统媒介强调内容提供者作为唯一中心的传播方式相比,以博客(blog)为代表的互联网领域新媒体的“无中心”或“分散中心”的传播模式,更加强调将主动性与能动性回归和返还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自身。这也就意味着,媒介能够更多地触及和展示传播结构中相互交流沟通的传播者(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自身的生存及世界,能够更进一步地使他们成为传播网络中的真正的自我决定者和自我控制者。
  作为这种新媒体的重要表现方式,博客是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核心的、本质性的运用。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它所代表的不只是一种网络媒体交流沟通方式上的便利,更不只是简单地意味着一种传播媒介的更新。相反,博客代表的是一种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网络生存和行为方式,表达的是一种全新的对待世界和生存空间的观点与看法。在互联网及人们的生存生活领域,博客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形式与格局,而且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参与内容分发和定制的特定空间与技术平台。
  博客空间不只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实在写作空间的一个虚拟空间,博客写作也决不能被看作是传统写作方式的一种简单位移。相反,从实在空间到博客空间,从实体创作到博客写作,完全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意味着对事物和世界的一种全新的观点和视域。
  
  二、博客内容的时间结构分析
  
  博客空间作为一种特定的媒介形式,自身蕴含着传播沟通所需的各种结构质素。这其中,博客写作的具体“内容”构成了博客空间能够成为新型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一个博客空间能否向他者(博客空间的阅览者和接受者)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提供何种信息、如何提供信息等,都可以从博客空间的具体内容中获得其动力支撑。
  有关于博客空间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博客写作者自身所提供的个体性素材去加以具体分析,这样的内容可以是无所不包的:从国家大事到家庭琐事、从银河系探究到地质深层空间的发掘、从个人的牢骚到群体的控诉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我们需要从千头万绪浩如烟海的具体博客内容中剖析出博客空间在内容方面的结构因素和构成形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博客空间与当下个体生活世界的必然相关性。
  从现今网络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博客服务来看,任何一个博客自身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存储空间(这取决于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存储空间的大小),这使得一个博客的非当前内容(或所谓的“过期”内容)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内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以供阅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分类中加以阅读。从对数据的存储这种物理-机械的角度来看,存储空间只有在涉及到对数据容纳的多少时对博客而言才具有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博客的存储空间却不仅仅只是一个容纳大小的“空间”,相反,由于博客日志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叠加,存储空间获得了一种“历史性”的“时间”特性。
  从存在论角度来看,人类此在的整个生存本就是奠基于“时间性”之上的,这种时间性与个体自身的整个生存世界和生存样式密切相关,而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在世界中生存的个体的“时间性”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样式,它是唯一的和不可复制的。这种独特和唯一的时间性完全不同于以钟表计时的所谓“时间”,因为后者从根本上说只可能源出于个体生存的“时间性”。这种以钟表计时的时间是一种可以“公度”的自然时间,也就是说,它是任何人借助某种特殊器具(如日晷、沙漏、钟表等)都可以加以测量的东西。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操劳于时间的此在可以丧失的时间愈少,时间就愈‘珍贵’,钟表就愈须称手。不仅应能‘更准确地’ 排定时间,而且规定时间的活动也应尽可能地少费时间,而同时又应得与他人对时间的排定相一致。”②

  就其表面而言,博客空间在内容方面所具有的“时间”与自然世界中的其他事物一样,同样遵循以钟表计时所确立的时间,但在其本质上,博客空间由于更多地涉及博客写作者自身的生存与生活,因而它必然具有完全不同于自然时间的独特“时间性”。
  从表面现象来看,博客写作者几乎都是按照“自然时间”顺序来创作自己的日志内容(今天写这些,明天写那些……),这似乎使得日志内容的存在完全依循于自然物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但如果我们从日志内容与博客写作者及其所生存于其间的这个世界的关系来分析,这种日志内容所蕴含的“时间”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生存的物质世界之中的客观物理时间,它不遵循任何机械装置对时间的平均切分(时、分、秒……等的机械分割),也不服从自然时间的种种演替规律(昨天、今天、明天……等的先后演替),而是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自身独特的“时间性-生存论”逻辑。
  博客写作者作为一个创作主体,身处于他的生存世界之中,并在这个世界中展开自己与他人、他物的传播沟通行为,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生自身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信息、感受或体验作为博客写作者的创作素材和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或影像等方式呈现在他的博客空间当中。这些内容、素材的获得以及在博客中的呈现,与博客写作者自身的生存和存在具有本质性的关联。一个长期沉湎于失恋痛苦之中的博客写作者,其日志内容的时间结构必然不同于“正常人”(特指非失恋者)的时间逻辑。当失恋者将自己的痛苦、愤怒或是软弱等按照自然时间顺序呈现在自己的博客之中以后,这些痛苦、愤怒或软弱就获得了自身独立的“时间性”存在:它们构成了失恋者的一个独特的生存世界,并按照非自然时间的方式发展和演替。在这个“世界”的“时间”之中,过去的东西并不意味着绝对过期或是毫无用处,过去的东西必然牵连着失恋者现在的情绪和感受,并与现在一起指向和影响着失恋者的未来生存和生活,人们常说的“过去的一场悲剧似的爱情毁了某人的一生”就是这个意思。而这必然意味着,从博客空间的内在时间结构来看,博客写作者的任何日志内容都没有“过期的”或是“无用的”东西,对于博客写作者或是进入博客写作者的生存世界之中的阅读者来说,所有的日志内容(甚至可以包括当前并没有写而将来有可能写出来的那些东西)都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永不过期的“时间性”特性,并进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因此,那些我们习惯认为是完全按照自然物理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统一存放的日志内容,在本质上就构成了一个以博客空间自身独有的“时间性”结构为基本线索的历史踪迹,那些之前的日志内容并不是成为了绝对的过去,相反,它们的存在构成现今日志内容的潜在背景和视域。今天的最新的日志内容不断的汇入这一历史踪迹之中,从而重新“构成”一个更大的、全新的空间和视域。正是在这种视域的不断转换和拓展的过程中,博客写作者对自己所拥有的博客空间的维护与更新,才具有了不断超出自身已有体验和世界的时间性、历史性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一个博客日志的存在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永远需要被充实的、未完成的时间性事件。
  
  三、博客空间的空间结构分析
  
  博客空间的内容结构(时间性特征)决定了博客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媒介所必然具有的个体生存相关性,从而也决定了博客媒介传播活动中的信息要素。在后一点上,博客作为传播媒介并没有凌驾于其他传播媒介的独有权力。如果单从博客空间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博客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甚至有可能比不过传统的传播方式(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但博客空间所具有的另一个独有特征使得它可以超脱出传统媒介方式的藩篱,从而进入真正“新”媒体的广阔世界。这就是博客内容的具体安排形式和结构布局。也就是说,博客空间安排博客内容的具体方式和手法,博客空间的结构布局等“空间要素”(形式特征)构成了博客空间的另一个本质性特征,从而也使得博客空间完全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介。由于博客空间在“空间”(形式)方面的构成要素极其繁杂和多样(如色彩、框架版式、内容分布等等),并根据具体服务提供商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我们只抓住构成博客空间最具有本质性和代表性的特征即“tag”来加以分析。
  博客日志内容在形式方面安排的独特模式就是tag(标签聚合式阅读)。在博客空间中,tag不只有唯一的一个,一个博客空间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tag分类,这完全可以根据服务提供商和博客写作者自身的意愿来决定。而在广阔的互联网领域,这种tag更可以说是无限多的,因此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tags”。 “tags”不以历时性时间顺序为存在依据,而注重从共时性角度入手来安排杂多的日志内容。在这种共时性的存在模态中,各种日志内容构成一个没有绝对中心的结构模式,每一种内容的存在都具有其自身的二重身份:当某一个tag被点击阅读时,它是其自身,并向接受者传递自身蕴含的独特信息;而就其作为tags的一部分而言,它又是漂浮和不固定的,它的存在只是作为众多tags其中的一个而有其意义,也就说,对一个tag的点击,必然被指向它自身之外的其他的相近似或相关的内容。
  博客内容在形式结构方面的这种独有特征,使得整个博客内容构成了一个相互指涉、互相关联的“结构链”,对这个链条上的任何一个tag的点击和阅读,都必然要关涉到之前和之后的相关内容,从而使得整个博客空间具有了“符号学”的意义。从符号学角度来分析,“从长远的观点看,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无限地倒退的。关系本身就在产生意义,而不是它所指的在它之外的任何‘现实’世界产生意义”。[3]这就意味着任意一个作为“能指”的tag,其自身都是在整个“能指链”(也就是无限多的tags)中不断滑动和漂移着的,要想达到唯一的“所指”或最终本质,这整个过程都是遥遥无期或者说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tag的这种无最终所指和无固定本质的存在特性,决定了它总是在指引向别的tags,在不断的相互指涉中才获得其存在价值。因此,在博客空间以tags模式安排日志内容的结构中,任何一个单独的tag就其本身而言都是不完满的,它的存在有赖于别的tags的补充和完善。
  就一个个人博客而言,它的tags分类数目在实际中可能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但在一些多用户博客网站,或者更进一步说,在整个互联网领域当中,各种不同的tags构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一个用户的tags可以指涉到另一个用户的相同(或相似的)的tags,而一个网站的tags又可以关联到整个互联网空间当中的所有类似的tags。从理论上来说,任何博客的tags数目都可以是无限多的,因此,tags之间的索引、指涉关系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样式,它们不可能在整个结构环节中的某一点上被最终完成和终结。而这一点,也构成了博客结构安排上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特征。博客写作者之所以可以不断地创作全新的日志内容,并将其纳入合理的博客版式结构中而完全不显得庞杂凌乱,其原因就在于博客形式安排上tags之间的索引、指涉关系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特征。
  从其意义结构、时间结构还是空间结构等方面来看,博客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形式,在当代数字化社会和人类生存世界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博客空间和博客写作代表的是一种不同于之前方式的一种全新的生存样式和传播形式:媒介传播不再是他者(他人、社会、权威等)的强迫行为和被动的表达与接收,而是自身主动的参与与自我控制,是完全出于自我生存的一种本质需求。而这必然使得博客空间具有了广阔而普遍的传播学意义与价值。
  
  注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2007年12月26日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72页。关于“自然时间”、“计算时间”与人的生存“时间性”的区分,具体可参见《存在与时间》“第八十节”、“第八十一节”当中的论述。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25页。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传播学领域的新动向与实践(新闻传播学研究课题)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