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安徽卫视推出了一档以“说”为主题内容的真人秀节目《超级演说家》,以独树一帜的风格从一片以“唱”为主打的卫视节目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广泛的关注。相关数据显示,在《超级演说家》第一季播出的14期节目中,有9期收视率排名全国同时段第一,5期排第二;新浪微博相关讨论量达200多万,视频点击量超过1000万。节目收获了一连串荣誉:2013年省级卫视原创节目收视冠军;2013年第三季度非音乐类节目收视冠军;“2013 TV地标”评选活动省级卫视最具创新力栏目十强;《综艺报》评选的“2013年度节目”。
2014年4月,《超级演说家》第二季表现依然强劲,开播前三期稳居同时段收视前三,其后也始终保持在前五行列。据央视索福瑞35城收视统计,第二季前14期节目整体收视平均数值达到0.957,超出第一季的0.89,有媒体称之为“国内语言类节目的新标杆”。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超级演说家》有着新颖的理念和独特的定位,在节目同质化竞争中寻找到新的维度。本文试从形态、内容、节目制作等方面,对《超级演说家》的风格特色加以分析和解读。
一、理念创新:创造“演讲选秀”新体裁
《超级演说家》是国内首档原创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旨在“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这种节目形态在竞技类真人秀节目中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和新鲜感。
1、彰显话语的力量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节目被许多媒体评论为唤醒了国人的汉字书写意识,同样,《超级演说家》特殊的节目形态,也让公众意识到学会说话、学会表达的重要性。节目制作人曹志雄在谈到创办这个节目的初衷时,认为中国人从小到大就缺乏一个上台说话的训练和在公众面前演讲的能力,而口才在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确,“听说读写”是人们学习和交流的四项基本能力,特别是“说”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更加常用。而现实状况是,随着网络通讯的发达,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人们的语言交流和训练机会相对减少,能够流利表达自己的意图,说话动听、让人乐于接受的人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喜欢发言、评论,这说明大众有表达的欲望。不是他们不愿意演讲,更多是不懂演讲和不敢演讲。《超级演说家》的出现,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了表达的重要,从而敢于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博士认为,近年来的电视节目发展实践表明,无论年龄性别或者教育背景有何不同,只要是说得好的人,大家都喜欢听到他们说什么和怎么说。这说明“说话”是有魅力的,也是有收视需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超级演说家》其实是开启了一个节目“富矿”。
2、推动语言类节目的发展与进化
其实,纵向梳理一下我国的电视发展脉络就不难发现,以“说”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早已有之,并且产生过超高的收视率。199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并由此掀起了一股辩论热潮。这也是电视台第一次创造语言类“现象级节目”。此后“国际大专辩论会”节目持续举办了多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语言类节目在电视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包括讲坛类节目《百家讲坛》;访谈类节目《康熙来了》、《鲁豫有约》、《超级访问》;国内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小崔说立波秀》;喜剧小品选秀节目《超级笑星》、《笑傲江湖》、《我为喜剧狂》等等,都创造了收视热点。
这些节目虽然也以“说”为表现形式,但是除《百家讲坛》外,大部分走的都是娱乐化路线,主角是名人明星,看点或是内容的八卦性,或是语言的幽默性,或是表演的滑稽性。而《超级演说家》则具有自己独到的节目特质,它以“演讲”为核心内容,虽然有娱乐化风格,但它集合了语言的各种特点:幽默性、煽动性、感染力、观点的争议性和吸引力等多种元素,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2014年,央视推出的《开讲啦》也是一档演讲类节目,每期节目由一位名人发表演讲、与十位新锐青年代表进行交流对话。但是该节目并没有脱离演说节目的传统,是一个人的讲述和现场互动,营造的是个人谈话场。《超级演说家》则改变了演讲的传统方式,引入竞赛机制,有晋级和淘汰,节目有了竞争和悬念。更重要的是,舞台的主角不再是名人、学者,而是普通大众、草根阶层,他们的话语权得到了自由、充分地表达。《超级演说家》的成功,表面上看是节目形态的差异化把观众从歌舞、才艺等其他综艺节目的审美疲劳中解脱出来,实质上是公众在为自己表达意见和发表评论的欲望寻找恰当的出口,《超级演说家》则提供了合适的舞台。语言类节目也由此发生着演变与进化——不再追求壮阔伟大的宏观叙事,而是越来越重视个体化、个性化的表达。
二、定位独特:利用故事,激发话题,构建主流价值观
在演讲形式的包裹之下,《超级演说家》着重对演讲的内容进行了改革:选手不讲空泛的大道理,而是以自身经历为题材,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小故事来承载观点,折射道理。这样的演讲更加言之有物,也更容易打动观众。
1、话题多元,导向积极正面
《超级演说家》是一个比赛“说话”的节目,选手所演讲的话题无所不包,涉及到生命、情感、家庭、成长等各种社会话题。很多选手的演讲稿在网络上被全文下载,这说明节目内容具有高度的话题性,从而引发公众的关注。
参加演讲竞技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选手,除了专业的演说者之外,还有学生、教师、演员、主播、律师、导购、婚礼司仪,以及狱警、医生、矿工、户外探险家、寻子妈妈、摄影师,甚至戒毒者、艾滋感染者、男护士等。他们并非职业演说家,但他们身上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经历,能传递许多正能量、有价值的人生故事。有媒体认为,演讲是天生的话题制造者。在其他真人秀节目绞尽脑汁找故事、找话题的背景下,《超级演说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话题源泉,在节目的可看性上占据了先天优势。
著名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观众可以轻易在节目当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意见或观点透过演讲者的口传达出来,获得共鸣,同时还可以在观看过程当中得到很多的启发,这是一档电视节目很难得的价值体现。
2、兼顾故事性与专业性
丰富的故事赋予了节目感性的风格,但是光讲故事就变成了故事会。对于“演讲比赛”这个主题来说,专业性绝对不能丢失,《超级演说家》对此做到了兼顾与平衡。赛制越往后进入,对选手的专业要求就越严格。很多非职业选手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后期的演讲有思想、有内涵、有营养,节目内容的质量和等级也在进阶式设计中步步提升。选手的过关,初赛时首先要获得现场观众足够的票数才能通过;而总冠军的决选,最终决定权不在导师,而在现场观众,这样的规则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演讲的内核:能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才是评判演讲的最终标准。
三、视觉呈现:让“说话”也好看
以“说话”为主的节目在精彩程度上肯定不如歌舞类节目,为了让节目具有更多的可看性,《超级演说家》从多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
1、放大演说“秀”的特征
演讲,是以讲为主演为辅的,既是听觉的,又是视觉的,是兼有时间性和空间性艺术特点的综合的现实活动。《超级演说家》抓住演讲这一本质,将演讲做了充分的电视化、节目化处理,在其中适当加入了表演的成分,不但要说得好听,还要说得好看。事实上,《超级演说家》还原了演讲的概念:一个演讲能否成功,不仅仅要依靠动听的语言,还要依靠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准确传达语言的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地感染听众,说服听众。从节目中可以看到,虽然演讲的话题比较深刻,有些触及到严肃的社会问题,但是选手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说有唱有演,或平淡、或幽默、或乐观,注重情感渲染,总体比较积极、励志,比较符合观众接受心理。
第二季节目在进入晋级淘汰赛时,专门为待定选手设计了“90秒情境演说”的环节。这个特别环节是现场出题,即兴发挥,它考验的是选手的表现力和说服力,这就需要选手根据情境进行“演”说。在“沿途施救”、 “机场劝服”等话题中,选手们生动形象的表演与直击人心的说服,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2、营造演讲的氛围与情境
节目充分调动电视语言特性,演播现场的舞美灯光设计大气、美观,给人良好的视觉享受;背景大屏幕适时呈现相关照片、图片等,帮助观众具象感受演说内容。此外还借鉴了真人秀节目常用的环节设置与表现手法,如介绍选手背景时播放真人秀小短片,场上选手竞技与场外选手家人或朋友的关注镜头穿插剪辑,这些都在视觉上丰富了节目形式,更加符合电视传播规律,使观众有兴趣持续收看。
四、节目研发启示:多维度发散,进一步细分化
严格来说,《超级演说家》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原创节目,它的很多元素都是既有的,但是经过重新排列组合后,仍然产生了强大的化学反应。这说明,在开发原创节目越来越难的现实状况下,如果能在同类型节目中找到差异化、特色化,向更多的维度发散,而不是简单跟风,那么同样也能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突出重围,创造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赢得观众,赢得市场,满足更多观众的收视需求。
参考文献
①王晴川、李晓涵、陈颖,《坚持原创 给观众多一种选择的可能——专访〈超级演说家〉制片人、总导演曹志雄》[J].《南方电视学刊》,2013(5)
②《〈超级演说家〉话题制造背后的事“天生”有故事》http://
③《〈超级演说家〉总导演:国人应学会更好的表达》,http://
/
④陈曦,《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J].《中国新时代》,2013(12)
⑤丁先明,《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说的比唱的好听》[N].《中国青年报》,2014-7-15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