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药学论文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 499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埋药线法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为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心悸的给药方法提供思路。方法 将45例心悸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心电图,对照组22例采用一般的针刺治疗,治疗组23例穴位注药线法治疗,两组均采用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月后随访,1年内对照组的复发率高(14.1%),治疗组复发率低(5.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疗效确切,疗效巩固,值得推广。

  【关键词】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两方面,是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特征的心血管疾病,本病呈发作性,常因为情绪激动、劳累、饮酒、饱食、惊恐等诱发,可伴有胸闷喘息、气短气促、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心脏神经官能症、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甲亢等疾病,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发病人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的心律失常还会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西药的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还会造成医源性和药源性损害,笔者运用穴位埋药线法对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心悸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全部来自在本院门诊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其中男27例,女18例;根据就诊的先后次序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穴位注药线法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一般的针刺治疗。

  1.2 研究方法

  治疗前、后两组分别做心电图检查,以便比较疗效和差异。对照组22例,采取一般的针刺法辨证分型论治,每日1次,连续针刺治疗15天,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治疗组23例,采用穴位埋药线法治疗,3次为1个疗程,每次间隔15天,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两组均采用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选取相同的腧穴进行治疗。

  1.3 取穴

  主穴:(1)内关、巨阙;(2)心俞、膻中;(3)神门、郄门。随证配穴:心虚胆怯加大陵、足三里;心阳不振加关元;阴虚火扰加太溪、肾俞;水气凌心加中脘、阴陵泉;心血瘀阻加膈俞、血海;痰火扰心加丰隆、曲池。三组主穴一次埋线用一组,可以交替使用。

  1.4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显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或消失≥2/3)、有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及无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或无改善),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在国际通用的SPSS10.0统计软件上分析,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治疗前心电图检查和治疗后即刻心电图检查对比,心电图改善情况为治疗组87.69%,对照组81.68%,差异无显著性;满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如头晕、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的改善情况,统计结果为治疗组91.3%,对照组81.8%,无明显差异;在完成1个疗程后随访1年的复发率,治疗组为5.2%,对照组为14.1%,差异有显著性。结果表明: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的远期疗效稳定。

  3 讨论

  心悸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时会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功能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主要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及激动次序等任何一项或多项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属中医学中的“心悸”、“胸痹”、“厥证”、“脱证”范畴[2]。

  临床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喘憋、头晕、乏力,脉律过快、过慢或不齐。中医学认为心悸的发病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经络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减退、阴阳失去平衡造成的。发病的内因是体质素虚、七情所伤、饮食劳倦、药食不当,外因是感受外邪,病证性质有虚有实,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所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和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心神不宁,发为心悸,本病为本虚标实,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兼夹或转化。《素问·调经纶》曰“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理论和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集多种疗法(针刺、放血、埋针、穴位)为一体的复合型治疗手段,它是通过针具与羊肠线在穴位内产生的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通过经络传入体内,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 [3],从而激发经气,达到调整脏腑功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穴位埋线能显著改善心肌缺血,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4]。

  文献报道中医中药治疗心悸的方法有多种,最多的还是中药辨证治疗,其次是传统的针灸治疗,中医药在给药方式上的研究还不多,但是,中医理论蕴藏着这方面的知识,例如药物归经理论与现代医学的靶向给药有相通之处。穴位给药就是以药量小、副作用小为特点;穴位给药主要有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对穴位的作用时间短,治疗起来繁琐,穴位敷贴所给的药量较小,穴位埋线仅局限于羊肠线的单一刺激,缺少药物的作用。临床上用穴位埋入中药液浸泡后羊肠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胃炎、糖尿病有报道,尚无采用此法治疗心悸的报道。心律失常的用药基本要求是尽快产生有效且能被很好耐受的药物浓度,并根据治疗需要尽可能的长时间保持这一浓度而不引起副作用[5]。近年来,国外采用心外膜药物聚合物骨架粘附给药和离子导入给药,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迅速,能进行药物控释,且能避免全身不良反应,是一种较好的很有发展前景的给药方式[6]。

  所以把药物作用与长时间对穴位的刺激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使用经复方丹参注射液浸泡的消毒羊肠线治疗心悸,既有针刺、刺血、穴位封闭、药物的即时作用,也有组织疗法和药线持久、缓慢、柔和刺激的长久效应。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以补益气血、扶正祛邪、调整脏腑、调整阴阳为治疗原则,使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重新归于动态的协调平衡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使用穴位埋药线的方法,取穴以内关、心俞、巨阙、膻中、郄门、神门为主穴,并根据辨证分型配伍其他腧穴。其中内关穴治疗心悸、胸痹等病历史悠久,早在《灵枢·经脉篇》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间……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针灸甲乙经》“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实则心暴痛,虚则心烦,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络穴正在两经中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活。”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关系,针刺内关可以调节三焦气机,调节诸脏腑,脏腑阴阳气血和调,心律也就正常;内关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所以针刺内关不仅能调节心律,即当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可使心律变慢,当心动过缓时,针刺又能使心律变快,也能有效地缓解心痛。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从肌肉、静脉和内关穴给相同剂量的药物,结果显示药物穴位注射在正常家兔和病理模型家兔机体上所产生的作用与其他途径颇为不同,正常机体的经络穴位组织能减轻药物毒性作用,但当机体处于病态情况时,经络穴位组织又能增强纠正心律失常作用药物的效应[7]。 心俞为心的背俞穴,巨阙是心的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与背腰部和胸腹部的重要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症,并且常配合使用,以发挥协同作用。阴郄、郄门分别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郗穴,在治疗相应脏腑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膻中是八会穴中的气会,具有通调脏腑气机作用,气机顺畅,血液才能正常运行,膻中的定位正好在胸骨前,对于缓解胸闷、气短症状有良效,正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 穴位埋药线疗法治疗心悸,较好地解决了临床药物滥用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医源性和药源性损害,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节约了医疗资源。而且因为针刺次数少、痛苦小、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少、取材方便、价格低廉、针感长效,能为远道病人节约宝贵的治疗时间和经济开支,很适合在广大农村、基层医院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莫测,李健强.心律失常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6):514.

  [2] 周玉萍.实用中西医结合心率失常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

  [3] 陆健,杨东方.埋线诊疗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33.

  [4] 刘卫平,林展增,吴建琼.穴位埋浅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影响.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6):27-28。

  [5] 张毅.心律失常中西医诊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0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药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浅谈数码互动系统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上一篇: 昏迷及窒息的抢救及护理PPT(全身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A窒息)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