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老年人中药养生的具体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黄帝内经》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只有掌握和应用正确的养生方法,并且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阐述了上古之人能够保全质朴无邪的天性,采取多种养身摄生的预防措施,增强对疾病的抗御能力。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运动维持着人体生理状态的平衡协调,即人体内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与平衡协调又是相对的,从总的生命过程而言,统一与平衡无时无刻不在被打破,从而构成了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为了减缓这个过程的进展,控制早衰,预防疾病发生,求得健康和长寿,历代文献提出了“却老全形”的摄生之道,具体方法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和于阴阳,顺应四时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内经》认识到阴阳是万物变化的根本,所以强调人体必须顺应四时变化,“法于阴阳,和与术数”,适合自然规律,遵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机,使气血周流不息,阴阳平和,生机旺盛。并谆谆告诫人们:“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曰:“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可见人的起居、饮食、劳逸以及精神活动等,均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2调摄情志,修身养性
情志能够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促使疾病痊愈或导致疾病加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生乃不固”。精神乐观,情志畅达,脏气和调,就能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之,情志的超常变化(如过怒、过喜、过悲等),就会损伤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使气机逆乱,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或加重病情。孙思邈《孙真人养生铭》云:“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所以,调摄情志,修身养性,保持乐观的精神、开朗的性格、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情,是防止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条件。
3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起居有常指生活要有正常良好的规律,顺应规律起居和生活,就能保持健康少病,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卧起有四时早晚之分,安居要有规律,要求人们做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千金要方·养性第一》亦云:“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反之,若“起居无节”、“以妄为常”,则会耗伤人体正气,诱发疾病。
适当的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力。正常的睡眠和休息,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体力和脑力。《养性延命录》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如果劳或逸太过,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损伤脏腑精气,削弱机体抗病能力,导致疾病发生。正如华佗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所以,人们在生活起居和劳动休息时,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和适当的限度,这对保护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劳逸适度还应包括节房事,房劳养生是古代养生家十分强调的一个原则。《洞玄子》、《素女经》等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即告诫人们青少年时,身心发育成熟,不可恋色早婚,不可快情纵欲。张仲景亦提出“房室勿令竭乏”。华佗认为“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若起居无节,酒色过度,可损伤人体正气,导致各种疾病。
4饮食调理,以资气血
饮食五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五脏气血的本源。《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周礼·天官》记载有“食医”专门讲究饮食养生。古代文献最多记载为食治,宜食忌食。如《金匮要略》中分篇列举了禽兽虫鱼禁忌和果实菜谷禁忌,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苦,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同时提出了具体的饮食养生措施:“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孙思邈在着作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指出“夏六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同时亦提出了“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也就是说,食物为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途径。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力量。
5养生方药,防病祛邪
在养生方药方面,古人积累和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两千多年前,人们就用焚香、佩香囊、香枕、药物沐浴及服药等方法预防多种传染病。唐代孙思邈十分重视通过药物内服来强身防病。在其着作《千金要方》里,不仅记载了根据时令服食药物的防病方法。同时还载有内服外施的辟疫防病之方。自唐以后,在内服药物方面,医家大多从健脾固肾、补养精血入手,研究药物的防病、健身、增寿抗老之方,或从固护肌表入手,研究御邪防病之法。如《石室秘录》记载,春服迎春汤,夏服养夏汤,秋服润秋汤,冬服温冬饮。四时服药防病,主要是每逢节气来临之时,预先调整机体,使之与外界季节气候变化适应,达到强身防病之目的。
6养生锻炼,通调气血
养生锻炼,在我国起源甚早。《老子》十章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很可能是论气功的最早的出处。马王堆出土医书帛画导引图,已是养生锻炼比较成熟以后的产物。在运动养生方面,着名医家和养生家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基于这个观点,华佗编创了“五禽戏”。此后,医家整理出了易筋经、八段锦和太极拳等,使筋骨关节得到适度活动,促进机体精气血脉流通,达到内以养生,外以却邪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历代防病养生文化内容丰富,义理精深,切实可用。它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以自身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保健措施,它以人与天地相参,顺应自然、形神合一为理论基础,以协调阴阳、养神、裕气、保精为基本原则。
作者:曹蕾,赵敏春
第2篇:老年人糖尿病的中药养生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年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患者在我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老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的身体机能随着年岁的增长一直在慢慢的减弱,并且身体也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而中医养生作为一种科学的养生方式,它对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究竟在老年人的糖尿病治疗与预防重应该如何科学的运用中医养生方式呢?
1中医养生的涵义
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子。从最先开始的《黄帝内经》到后来的《千金实话》以及《本草纲目》乃至到现今的各种中医养生书籍的出现,都无疑不昭示着中医养生在我国历史中不断传承与发展。那究竟什么是中医养生呢?
其实所谓的中医养生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用中医的方式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而从理论上来讲,中医养生则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之下,对于一些传统的养生方式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并且不断的实践,从而用中医的方式来不断的调节人们的身体机能,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一般来说常见的中医养生方式有心理调节、饮食护理、运动保健等等。
2糖尿病的中医释义
从中医上讲,糖尿病又可以称为“消渴症”,这在《黄帝内经》及《灵枢》中都有相应的记载。《灵枢·五变篇》中讲:“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一个人如果脏腑之间阴阳失调,阴损过多,阳气过盛,则可能致“消”,消渴症在发病的时候小便至甜。关于糖尿病的患病原因有很多,例如先天母体胎养不足、后天损耗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外感六淫、毒邪侵害等等。
3中医养生在糖尿病中的具体应用
糖尿病一直以来都威胁着老年朋友们的生命,而对于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已经进行了几千年的实践,那么究竟在老年人糖尿病的防治中应该如何具体的应用中医养生呢?
3.1调节情志,顺应自然: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对身体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有这样的观点:“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七种情绪对应的是我们的五脏,所以它们的起伏变化都会牵动我们的身心,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本来就处在一个下降的阶段,并且体内的阴阳也难以调节。而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过多的情志起伏会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在《灵枢·五变》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不仅如此,在《医宗己任篇·消症》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消之为病,一源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由此可见,人情志的调节对于糖尿病的防治有着重大的作用。
所以,在老年人的糖尿病的预防中,要做到顺应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常保持平和的心态,善于养心。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不断的调节自己的情志,让情志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对于不健康的情志则应该及时的做到疏导,从而让身体远离疾病的侵扰。
3.2饮食有度,保持均衡:在中医养生中,饮食占据着重要的位子,并且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的预防与治疗也是至关重要。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记载:“人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也就是说糖尿病的发生跟人们食用了很多高热量的食物有关,当然现代的医学也认为糖尿病的发病跟人身体的肥胖以及饮食方面过于偏重高热量有关。所以,在老年人的饮食中,就应该做到合理的饮食,让体内的热量保持在一种均衡的状态。那么在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中应该如何调节饮食呢?
对于糖尿病的防止在饮食中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饥饱要保持平衡,并且对于食物也尽量不要偏食,在入夜前不要吃宵夜。在食物的引用中最好以谷物类的食物为主,然后做到粗细搭配,当然在这过程中可以多食用一些玉米以及燕麦的成分,多食用豆类制品,而对于一些动物的肝脏等具有高脂肪的食物则应该要远离。对于饮料方面也要注意,对于那些含糖多的饮料不宜饮用,而对茶则可多喝。
3.3适度锻炼,强健肌体:在糖尿病的防治中,运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在中医中对运动防治也有记载,就像是《素问·奇病论篇》中指出:“此肥人之所发也”,而在《素问·举痛论篇》中也有“逸则气滞”这样的说法,意思就是说,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的发作一般肥胖者居多,并且过于安逸也可能会导致气机郁滞,痰湿内生,长此以往会导致消渴症的出现。所以对于老年朋友们来说,适度的运动锻炼对于健康的保持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应该保持适度的锻炼,从而调节肌体功能。
具体来讲,对于运动糖尿病患者也要进行科学的把握。对于运动的时间与项目患者可以针对自己的个人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在做一项运动项目之前一定要在医生那里做好咨询。一般来讲,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项目可以选用一些强度不大的有氧运动,例如散步、垂钓、气功、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项目的锻炼时间一般保持在3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对于一些有着强度的运动,比如慢跑、划船、打羽毛球等则最好把握在10分钟左右。并且在运动的时候还要尽量避开吃药以后的那段时间,以此来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
作者:张健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药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