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免疫学课程论文(医学免疫学讲解)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 626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提高了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一些措施总结如下。


  1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材《医学免疫学》全书分四篇共二十六章,各章节的内容彼此相对独立。如第二篇“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等6章的学习内容。第四篇“特异性免疫应答”则包括:抗原、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调节及免疫耐受等内容。初看起来每一章的内容都相对独立、完整,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学生学起来常感到枯燥乏味,困难重重。然而,仔细推敲,其实这些章节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是完全可以通过内在的联系串联起来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我们在开课之前组织设计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强调免疫是机体对“自我”和“非我”的识别,并以免疫应答作为该模式的核心,把免疫类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及归宿点(见图1)。有了这一模式后,告诉学生免疫学的基础知识都是围绕这一模式展开的,让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免疫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局部知识与整体联系起来。这样,授课时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即先讲非特异性免疫,内容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如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然后讲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调节,包括:抗原、抗原递呈过程及其效应机制、免疫调节、免疫耐受;最后讲临床免疫如:超敏反应,肿瘤免疫及移植免疫等。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多次介绍本系统的框架,从整体去阐述部分,再从各部分又回归到整体。这样,每一次上课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路沿着教师的引导逐步深入,学生反映容易理解、接受。


  2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二者互为联系并统一于教学活动中。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教学对象,否则就会失去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使“教”与“学”脱节[2]。笔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五年制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医学免疫学》时,已完成诸如《内科学》、《外科学》及《病理学基础》等临床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各系统疾病及临床治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讲解临床免疫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侧重讲授临床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研究进展,包括与免疫学相关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等,而对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等则简单介绍。然而,对七年制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必须具备比一般本科生更强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求七年制学生掌握的免疫学知识内容更新,面更宽,紧密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思维、新方法、新动态,教学内容瞄准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分支和知识生长点,并考虑到未来知识的更新速度和趋势,使这些学生尽早地接触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和最新学术成果。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


  3开展直观教学


  由于《医学免疫学》知识比较深奥、抽象,各章节间的内容既相互串联又相互交叉,加上医学院校免疫学课时较少,学生想象力、理解力有限。因此,在很多知识点的认识上存在不可理解的盲区。例如“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一章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能否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免疫调节”、“免疫耐受”等章节的学习兴趣及效果。“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的教学内容包括:(1)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2)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免疫反应的两个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内容,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教学法,如在制作教学课件时,我们充分利用flash动画,将抗原进入细胞到被酶解,形成多肽分子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MHC分子及T细胞表面的TCR形成复合物,到最终激发T细胞活化的整个过程制成flash动画,给予学生直观感受。通过开展直观教学的实践表明,学生较易建立起联系的概念,能够对复杂的T细胞活化及效应机制认识完全、清楚,比仅使用语言描述能够得到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加强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宰地位,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从属地位。这样的教学形式死板,学生思考空间较窄,将各章节内容横向综合起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针对此情况,改变教学模式刻不容缓。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各个章节的基本理论,精选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式教学。如在肿瘤免疫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以乳腺癌为例,对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可能机制进行讨论。讨论中向学生介绍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原因可能包括:抗原的免疫原性弱及抗原调变;肿瘤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障碍;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覆盖”或“封闭”;MHC分子表达异常(LMP、TAP表达下调);肿瘤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如肿瘤细胞减少表达CD80,CD86而增强表达B7-H1和B7-DC)及肿瘤分泌免疫抑制分子(如IL-10,TGF-β等)[2~4]。根据这些可能的因素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又进一步与学生讨论,目前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案是根据以上的策略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经修饰的MHC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及肿瘤抗原等输入肿瘤患者体内,或直接将具有癌细胞杀伤作用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嗜细胞(MΦ细胞)和细胞毒性的淋巴细胞(CTL)等细胞回输肿瘤患者体内,使得癌细胞的致瘤性降低,提高其免疫原性,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5-7]。在课堂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前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后半部分,我们安排了临床免疫的教学内容,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及免疫预防等。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富有特色。如在讲述“移植免疫”内容时,我们强调,移植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组织相容性。什么是组织相容性呢?我们将临床上肾移植及肝脏移植作为例子,向学生通俗介绍组织相容性就是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移植物与宿主是否能相互“容忍”。如能“容忍”移植物就能存活,否则,移植物将被排斥或移植物使宿主受损。供受两者的组织相容性如何,是由组织相容性抗原决定的(MHC)。随即提出了MHC的概念,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到该概念,而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再次提出该知识点,使得学生加深了认识。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由于《医学免疫学》是探讨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规律的科学,对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而且进展极快,迫使教师一定要不断掌握前沿知识,充实教学内容,甚至纠正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结合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已取得的进展及成果,充分备课,将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及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编写新的教案和讲稿,使科研成果直接为教学服务。(1)我们开展了有关肿瘤治疗及预防的知识讲座,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向学生介绍;(2)近年我们研究所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一系列国家、军队及重庆市级的科研课题,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逃避机制及其治疗策略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其主要成果之一是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肝治疗性多肽疫苗”。在讲述免疫预防时,我们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了我们的研究结果。因为通过“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一章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T淋巴细胞的有效活化需要“MHC-肽-TCR”复合体提供的信号这一免疫学的基本理论,但是,学生对这一理论的临床意义并不清楚。鉴于此,笔者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我们的“乙肝治疗性多肽疫苗”是通过对MHC结构的分析,计算、改造并人工合成乙肝病毒(HBV)的多肽(表位)片断,使MHC-肽-TCR形成更为稳定的结构,因此,将该表位肽注射入HBV感染患者体内后,有可能更容易激发针对于HBV病毒的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清除HBV病毒的结果。这样,将这些科学研究前沿的知识也融入到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水平,开发学生科学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及引导学生为科学献身,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本文来自《免疫学》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鼻咽癌诊断的主要依据(与鼻咽癌相关的是)上一篇: 科学提升基层兽医素质探究报告(兽医的基本素养)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