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抗疫与教育教学(免疫学课程总结)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 209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当前,《免疫学技术》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使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掌握基本的技术和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一方面反映了《免疫学技术》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免疫学技术对其他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免疫学技术》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实用的免疫学检测技术,为今后课题的开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免疫学检测技术可分为细胞、分子和相关基因三个水平的检测,其中细胞水平的检测可通过检测各种细胞表面独有的表面标志或特有的功能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分子水平的检测可通过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球蛋白及抗体、补体等数量与功能的检测了解机体各种免疫分子间的相互关系,基因水平的检测是测定免疫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免疫分子遗传多态性以及基因型别分析。其检测方法众多,如经典的抗原抗体反应、吞噬实验、细胞增殖(转化)实验、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发光免疫技术)、免疫亲和层析、免疫印迹、流式细胞术等。面对如此多的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如何选择更为实用、系统的教学内容是我们改革的重点之一。本室从《免疫学技术》与各学科的相关性出发,在坚持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实验操作技能是创新的基础的原则[1]上,对《免疫学技术》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增减,从细胞、分子免疫水平各选取一个检测指标以多种实验方法进行检测来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取了部分经典的免疫学实验、免疫标记技术以及一些新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和实验仪器作为主讲内容。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系统性与设计性,剔除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如对流免疫电泳,从基础出发,开设部分基础的、经典的免疫学实验以及某些与临床等其他学科有相关性的、当前常用的和较先进的实验技术,如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法)、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以研究生自身的免疫功能为研究对象,从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两个方面着手,有针对性的选择几个实验指标开展综合性实验,如非特异性免疫方面补体含量的测定、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检测等,特异性免疫方面如抗体含量的测定、淋巴细胞转化实验、CD4+、CD8+T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的检测等,从而结合实验结果判断研究生自身的免疫功能,以此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指导是实验的依据和准则。目前,由于没有统一的适用于研究生的实验指导,各个学校开设的内容又不尽相同。为此,我室结合我院实际,自编了针对研究生的《免疫学技术实验指导》,尽可能全面地介绍免疫学技术经典的免疫学实验、常用技术、较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保持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这样,尽管有些内容由于实际条件等原因不能安排实施,但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同时也可对研究生后续的课题研究有所参考。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师资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保证教学质量,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改革及实践,采取了以下措施。


  2.1课前调查:为了在教学中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开课前2个月,我们制作设计了问卷调查表,了解研究生现学专业、原所学专业及毕业时间;了解研究生曾经做过哪些免疫学实验、用过何种免疫学教材、目前对免疫学的认识,根据调查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


  2.2调整课程设置,做到与《免疫学进展》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顺序上先安排了《免疫学进展》的选修,《免疫学进展》教学中除了复习基本的免疫学知识,同时增加了一些知识进展如T细胞部分增加了新发现的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内容。在《免疫学进展》的考试考核中新增了一个考核指标,即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与免疫学写一篇综述,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使学生对免疫学的理论、技术及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系统性的认识。待《免疫学进展》教学完成后再开展《免疫学技术》课程,以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免疫学技术有机的整合起来,达到对免疫学的全面认识与了解。2.3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实验室为教学单位,每一实验室的任教教师均负责所有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的讲解、示教,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费时费力,又浪费资源。为此,我们一改以往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实际操作前,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集中讲授,讲授内容涉及开展的实验内容以及与此相关的《免疫学技术》新进展,使一些新的免疫学技术及先进的实验仪器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弥补不能开展的高成本的实验,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今后在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指标上有更多的比较与参考。此外,某些实验的关键步骤还可通过多媒体进行示教,以节约实验时间及降低实验器材消耗。在集中授课结束后再分组到各实验室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


  2.4以组为单位模拟科研课题组完成实验操作及报告:具体到实验室,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模拟科研课题组完成实验操作、讨论及报告书写,以此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在具体操作上,采取每一实验室开展一个实验内容,配备相应的实验器材,使每组同学在各实验室之间进行循环轮转。在实验操作中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最基本的做起,如微量加样器、荧光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培养时的无菌操作等。此外,每室固定两位专职教师负责,以便充分指导学生并和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待实验全部完成后,将所有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评价自身的免疫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及书写实验报告,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学生动手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先进实验技术的掌握而忽视了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将这些方法恰当的运用到研究工作中。在实验操作的间隙我们将《免疫学技术》的一些实验方法的优缺点与学生进行探讨,特别是结合学生自身所学专业在实验方法、实验指标的选择上,以期为今后科研课题的独立设计与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3研究生《免疫学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较高,独立性和自学能力较强。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研究生在操作能力、对实验方法的理解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指标的讨论上,部分学生显得知识面较窄,能结合自身专业与免疫学的相关性的问题较少;在综合性实验指标的检测过程中,学生往往将这些检测指标视为各自独立的体系,缺乏系统性的联系。


  3.2建议


  3.2.1教学方面: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可将综合性实验向设计性实验方向发展。下一步可以考虑在课前一个月将具体的教学安排通知学生,将学生提前分组并开展课题设计性为基础的课堂讨论教学模式[2],在实验课操作前展开课堂讨论,根据其可行性开展实验或安排教研室既定的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课题设计能力。此外,尚需加强课后学生随访,以了解学生掌握及运用《免疫学技术》的情况。


  3.2.2其他方面:建议适当增加实验经费投入,以购置实验材料和器材;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加强科室间的交流,更好的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让更多学生受益。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给师生较多的时间思考、交流。加强教研室与研究生管理部门的交流与联系,从而加强学生管理。本文来自《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课程中的应用上一篇: 医疗保障制度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降低贫困人口)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