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12月间我院儿科应用高频超声诊断的68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68例患儿中,超声示脐周及右下腹见肿大淋巴结32例(47.1%),右下腹见肿大淋巴结24例(35.3%),左上腹及脐周见肿大淋巴结12例(17.6%);肠系膜见淋巴结融合征象33例(48.5%)。超声显示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内部有低回声,髓质回声略偏强,皮髓质分界欠清晰,其中肿大淋巴结最大28.5mm×14mm,最小10.5mm×5mm,CDFI探及淋巴结内部存1条细小彩色血流信号,由淋巴结门向淋巴结内伸入。经临床证实,本组68例患儿中肠系膜淋巴结炎65例(95.6%),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淋巴结肿大3例(4.4%)。经临床治疗后2~3个月后复查超声,所有患儿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及消失。治疗15d后,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频彩超可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可作为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首要检查手段。采用中西医结果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医治疗(P<0.05),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高频超声;中西医结合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因淋巴结内部细胞增生,或为肿瘤细胞浸润而体积增大的一种现象,发病原因很多,包括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阑尾炎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及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等。其中以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最为常见,好发于7岁以下儿童,以男性居多,冬春季节多见,临床多认为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腹泻、便秘等症[1]。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技术的成熟与临床广泛应用,使得肠系膜淋巴结能够清晰显示,误诊率大大降低[2] 。我院对2010年2月~2011年12月间儿科收治的68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经高频超声诊断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2月间我院儿科应用高频超声诊断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西医治疗组)。男45例,女23例;年龄3~14岁,平均5.5岁,其中7岁以下(包括7岁)56例,7~14岁12例;病程7d~2年,平均8.6周。两组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症状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表现有持续性或阵发性腹痛,均伴有食欲不振,无明显腹肌紧张与反跳痛情况。其中,右下腹剧痛42例,右下腹压痛19例,脐周压痛7例;伴有发热31例,呕吐15例,腹泻10例,咳嗽9例,咽痛3例。肛温38.5℃~39℃24例(35.3%),39℃~40℃38例(55.9%),40℃~40.5℃6例(8.8%)。
1.3 诊断方法 采用菲利普PHILIPS HD11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 MHz。患者均常规空腹8 h以上,取平卧位,对全腹行多切面探查,排除腹腔有无肿块、肠间隙有无积液及肠套叠、肠梗阻、阑尾炎等征象。缓慢、适当加压,以获得清晰淋巴结声像图,多切面比较测量淋巴结大小(取最大淋巴结长轴为长径,短轴为短径),观察淋巴结形态、回声、量,并用CDFI显示内部血流分布情况并记录。其中以肠系膜见两个以上淋巴结,长轴直径>10mm,短轴直径>5mm,纵横径之比≥2为淋巴结肿大[3] 。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氨苄青霉素0.1g/(kg.d)加生理盐水静滴,2次/d,同时给予0.5%甲硝唑100ml,2次/d。对症状严重者适当加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次与利巴韦林10~15mg/(kg.d)缓慢静滴。必要时给予退热及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持续治疗7d;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拟消积止痛汤行气导滞、消积止痛治疗。方药:木香、枳壳、白术、鸡内金各5g、槟榔、茯苓、白芍、蒲公英各10g、陈皮、甘草各3g。加减:发热加金银花、连翘各10g清热解毒、辛凉解表;咳嗽加杏仁、浙贝母各5 g止咳化痰;大便秘结加葶苈子、瓜蒌仁各10g泻肺通腑;纳差加麦芽、谷芽各15g消食健胃。煎水服用,早晚各一次。15d为一个疗程。
1.5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未见肠系膜淋巴结异常;(2)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B超复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较治疗前明显缩小;无效:临床症状与B超复查结果无改善甚至恶化。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采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结果 本组68例患儿中,超声示脐周及右下腹见肿大淋巴结32例(47.1%),右下腹见肿大淋巴结24例(35.3%),左上腹及脐周见肿大淋巴结12例(17.6%);肠系膜见淋巴结融合征象33例(48.5%)。超声显示肿大淋巴结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内部有低回声,髓质回声略偏强,皮髓质分界欠清晰,其中肿大淋巴结最大28.5mm×14mm,最小10.5mm×5mm,CDFI探及淋巴结内部存1条细小彩色血流信号,由淋巴结门向淋巴结内伸入。经临床证实,本组68例肠系膜肿大淋巴结患儿中肠系膜淋巴结炎65例(95.6%),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淋巴结肿大3例(4.4%)。经临床治疗后2~3个月后复查超声,所有患儿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及消失。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治疗15d后,观察组34例患儿痊愈21例,痊愈率61.8%,好转13例,好转率38.2%,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34例患儿痊愈11例,痊愈率32.4%,好转18例,好转率52.9%,无效5例,无效率14.7%,治疗总有效率为85.3%。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引起小儿急慢性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易反复发作,病因多为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近年来发病有增加趋势。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后,典型临床症状为发热、腹痛(以右下腹痛常见)、呕吐、腹泻、便秘等。但因其他部位淋巴结炎症也会出现相应部位压痛,而腹肌紧张及反跳痛症状不明显,临床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肠虫症等急腹症。高频彩超由于诊断的高敏感性、高分辨率与高精确度,能清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分布、大小、形态、回声及血流分布情况,被广泛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4]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频彩超可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可作为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首要检查手段。
中医将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归属于“腹痛”范畴,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湿阻型、气虚型、伤食积滞型四型,多由邪气侵犯肠道、痰湿内阻中焦而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所致,主治行气导滞、消积止痛[5] 。我院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拟消积止痛汤加减,取得了良好效果。综上,采用中西医结果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医治疗(P<0.05),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岭,魏亚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复发性肠套叠关系的探讨.实用医学杂志[J],2009,18(7):62-62.
[2] 张佑玲,李洁.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应用.中外医学研究 [J],2012,10(4):148-149.
[3] 张巧凤,林广裕,陈思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中医儿科杂志[J],2008, 04(3):25-25.
[4] 岑本莲,李民,郑红,等.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评价.中国超声医学杂志[J],2009,25(3):1057-1057.
[5] 王树红,王青.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诊[J],2009,07(13):185-18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